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依赖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品质和农村的发展,还影响到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发展起点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专业发展后劲不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不完善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完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立足于“民族”和“农村”的特殊情况整合教育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拓展空间,提高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以“民族”和“农村”特色基础,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空间
国家级或省级继续教育培训对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样统一的培训是立足于国家或省的总体情况进行的,起点较高的同时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很难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运用。由于教师的专业起点较低,学习起来总觉得晦涩难懂,从某种程度上反而打击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多学习内容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不能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实际教学中运用。虽然教育的原理是相同的,但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教育有其特殊性。所以,一些国家级或省级的教育培训很难兼顾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层面来讲,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师继续教育不一定要划一化的进行,应根据其特殊情况建立培训站。由具备较好教学理论基础的专家和当地骨干教师共同组成培训团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培训。
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要基于特色立足于现实,多让教师有走出去的机会。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及民族地区农村偏远,教师平时很少有开阔眼界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阅历等的影响,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拓展。对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而言不但要使其生活得到较好的保障,还要为其进修提供保障,为其子女教育等提供便利的条件。在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上,要基于民族特色开发相应的民族资源课程,关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同时小学劳动技术、科学课等要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开展。这样不但发挥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特长,为其发展提供了空间,教学也更有效。
二、城乡交流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打破城乡壁垒,加强交流合作。让民族农村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学校有能力“请进来”。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到城里优质学校参观学习,学习教学理念和教育经验,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全区域的城乡交流,多为农村教师提供进城交流的机会,不但要进行教学交流还要为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较多的机会,比如进城做影子教师、影子校长,为其提供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物质保障等。
学校有能力“请进来”,不一定是请“知名专家”,要根据当地的教育实际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学校缺什么,教师缺什么,根据绝大多数教师的意愿请能为教师提供指导帮助的名师或教学骨干为教师进行培训或教学指导。很多地方有“送课下乡”等交流方式,但城乡间的教师交流不能局限于“送课”,更需要有能力的教师或教育科研人员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为当地教学提出指导意见,并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三、整合地方教育资源,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不够系统,且针对性不强。职后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地方教育资源整合下的职后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培训学习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摸索,在不断学习教学理论的同时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地方院校、各县市教研室、名师工作室、学校四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和互通。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而地方院校恰好具备这样的资源,在对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理解上较为深刻透彻。各县市教研室、名师工作室、学校要以地方院校为依托,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加强农村教师的理论学习,同时地方院校不能成为空中楼阁式的指导,要深入基层调研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校本培训、教学研究,搭建教、学、研专业发展共同体,不但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当地教育环境的师资后备。在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过程中,各教研室要发挥对基层的教研行政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与基层小学的互通,为基层学校提供校本教研的便利。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立,能真正意义的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达到地方院校与农村基层学校实现双赢,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帮助。
四、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农村基层学校,以课程实施中教师面临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实际困难为研究目的。校本教研由理论研究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可以培养农村教师良好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1],对促进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校本培训和案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两种重要形式[2],校本培训能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校本培训的开展采取学习型、实践性、发展型三种培训方式。学习型的校本培训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发展型的校本培训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情感的培养;发展型的校本培训有利于农村教师自我诊断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案例研究主要是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学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缩小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间的差距。将教学实践中的直接感受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加以分析、思考找出有价值的东西作为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积累有效教学的经验并促进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五、完善评价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评价体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评价既要有发展性评价,有要有形成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和形成性教师评价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主要是激励教师的敬业精神[3],倡导激励性评价。形成性教师评价侧重对教师未来的评价[4],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将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评价应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并且把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与农村特殊津贴和奖励性绩效结合起来,农村特殊津贴不实行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把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纳入其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激励机制。奖励性绩效要立足于教师的发展,不光看当前教师的工作业绩还要把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成果纳入到绩效奖励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职务晋升等,也要立足于教师长远的专业发展。年度考核等不只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看教师的学习、培训、科研等能力和成果,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师评价。
教师专业追求是教师与内心需求的对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教师创造内心发展需求的空间。包括科研环境、培训机制、学习机会等,都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切合实际的为教师提高发展的空间,使教师有机会与专家对话,使教师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对话。使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教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3422.html下一篇:巧用农村资源实现有效化学教学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