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三农问题 > 农村成人教育的着力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成人教育的着力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作者简介:赖立(1954-),女,湖南长沙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48-05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但是农村后备劳动力出现断层,年轻人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愿务农,“明天谁来种田”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破解的现实难题。近年来,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破解明天“谁来种田”和“如何种田”问题做出的科学决策,抓住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命脉。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一、后继之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农村人口为6.5亿人。这标志着我国由“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快速迈进,传统农业大国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城镇吸纳就业能力的不断增强,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5亿,而且还在以每年900-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土离乡,选择留在城市,他们的就业渠道、生活方式、保障水平和文明程度将随之发生深刻改变。

  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也向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挑战。大批农民流动和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由富余变为结构性短缺,农村空巢、农业兼业现象浮出水面,务农群体老龄化、女性化趋势凸显。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概括为两个“80%”,即“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高达70-80%;老人、妇女种地是普遍现象,有的地方50岁以上的占80%”[1]。据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对10省市20个村调查[2],四川、河北、山东等地农业劳动力中(16-60岁)妇女占57.2%,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63.05%。农村劳动力另一潜在的危机在于农业生产后继乏人。据有关部门对河北某乡镇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该中学96%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当农民,仅有4%的学生表示愿意留在农村。厌农、轻农的意识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3]。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走出校门后选择“跳农门”、进城务工,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未将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在20多个城市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达85%,80%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将长期留在城镇,“宁愿打工,不愿种地”。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资本、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不断进入农业领域,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作为生产关键要素之一的农业劳动力素质,特别是务农农民的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等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民群体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比城镇人口低3.2年,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4]。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数据统计测算显示,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1年{1},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5年,在各主要行业中人力资本水平最低。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就业人员总数的4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1%,高中文化程度占5.8%,大专及以上仅为0.6%。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对“三农”政策及农业科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制约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极大地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必经的阶段,“谁来种田”、“如何种田”出路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归根结底需要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新一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正在消解“三农”的沉疴,成为农业发展释放的正能量。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化升级,催生出新型“职业农民”,如生产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家、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工人、农业技能服务人才等,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其紧迫性在于:有效解决“谁来种地”,保证农业后继有人;落实对资源、环境、耕地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二、发展之困:农村成人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建设现代农业靠什么?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从何而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应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在深化改革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坚持农村“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拓展了农村成人教育办学途径,以项目工程带动的方式,加强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大部分地区锐意改革,积极转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一些地方机构撤并、编制压缩,农村成人教师大幅减员,农村成人教育陷入萎缩、徘徊、停滞的困境。整体而言,目前农村成人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难以胜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数量锐减,培训出现滑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2010年,全国有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6689所,与2001年相比,10年间减少了389675所,下降78.51%;比2006年减少44266所,减少近三分之一(见表1)。

  2006-2010年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培训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注册生为3424.22万人次,比2006年减少418.14万人次,下降10.88%;培训结业生为3813.06万人次,与2006年相比,培训结业生减少了707.52万人次,下降15.65%(见图1)。

  农村劳动者培训量不足,参与率偏低。《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近年来,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农民工培训。但受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能力薄弱的影响,培训组织工作难度加大。2010年全国教育系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为3711.71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率为7.79%。与2006年相比,2010年教育系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减少808.87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率下降了1.18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平均培训规模321人次,其中,县办校平均培训规模1651人次,乡办校平均培训规模938人次,村办校平均培训规模168人次(见表2、图2)。

  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基础薄弱,资源相对紧缺和分散,培训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一是农村成人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农民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农民自身投资能力缺乏。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制、编制、经费、待遇等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服务能力弱化。二是教育培训功能单一、层次偏低,高层次培训不多,现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缺乏统筹协调,盲目竞争,不可避免地造成低水平重复和浪费。三是供给与需求脱节,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脱离实际,多以传统农业为主,教学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缺少结合当地农业生产设置的课程和教材,涉农专业逐步萎缩。最关键的是农村成人教育教师匮乏,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不高,生存状态不佳,很难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活力和积极性。

  三、破解之策: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新变化,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村成人教育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如何破解后继之忧和发展之困?需要从政府支持和农村成人教育自身努力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农村成人教育既要加快自身转型,又要加大政策扶持。

  (一)明确办学定位

  农村成人教育要转变观念,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着眼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再造,加快转型,明晰自身的定位,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功能优势,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抓手,加快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实用人才规模,提升农村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教育培训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培训目标的多元性,这就要求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发展能力、从业水平。以往的农民培训是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而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的是全面的和系统的农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领域,还涉及到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土地规划与利用、农业项目的承担、农产品的储存与加工等。培训内容包括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理念、农场经营与合作社管理、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农业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既为农村培养人才,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提高务农农民的种田水平,又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着力改革培养模式,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从经验型转向知识型;从单干型转向组织型;从身份型转向职业型;从就业型转向创业型。

  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分类分层开展教育培训。首先,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采取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送进千家万户,促进广大农民知识和能力不断转化、不断提高。其次,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人才的职业技能系统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第三,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文化、技术和资金、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突出为农特色

  农村成人教育立足改革创新,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实际,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真正把农村成人教育办“活”,提高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办学,紧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职前与职后对接、培养与培训结合、传授与示范并举,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以人为本,从农民现实需求和发展要求出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让农民教育培训更加方便、快捷和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以新的理念、新的政策、新的思路,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功能、模式的根本转变,采取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课堂搬到专业村、办到合作社、送到田间地头,就地就近培养,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实现不离乡不离土。教学安排上,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将远程教学、现场指导、集中授课、实践实习等多种方式有机衔接;课程设置上,围绕主导产业、生产经营设置课程,突出生产过程和案例分析,开发教学课件、在线课程;办学模式上,突出“实用和实效”的特点,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脱产、半脱产、短期脱产和不脱产相结合,同时通过建立“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和“固定课堂”,满足广大农民随时随地按需接受各类教育培训的需要。始终把农民是否需要、农民是否接受、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标准,围绕提高实效性,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三)加强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重视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县、乡、村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场所,充实设施设备,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拓宽农村成人教育的投资渠道,建立培训场地和实习、实验基地,搭建兴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能力建设,一要扩大规模,拓展培训能力。充分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打破多口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格局,由政府主导,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统筹规划、协调农业、科技、教育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相关主体的责权利,实现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的重组、优化,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夯实培训基础,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办学效率。二要实行集约化办学,依托农村成人文化学校,加强与当地职业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联合办学;着眼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和涉农项目工程建设,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活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高综合培训的能力和规模培训的效应。

  (四)强化政策扶持

  建立长效机制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保障。首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制,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把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并明确责任分工和奖惩措施。其次,建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实施并完善绿色证书制度,规范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发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实行农业技能服务行业持证上岗,对农业领域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上岗要求,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第三,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参照义务教育、农村医疗的做法,按照培训持证农民的数量,测算经费投入标准并明确各级财政的承担比例。

  吸引农村人力资源回归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前提。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转变传统观念,爱农、为农、务农,吸引和留住人才。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吸引更多学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实施“农村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抓手,组织实施涉农紧缺人才培养重大项目,以项目带动扶持农村成人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帮助职业农民的发展,鼓励和吸引各类教育资源向职业农民培育投资,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教育、生产的第一线上来。营造尊重农民、重视农业、关注农村的社会氛围,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让更多高素质的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让新一代职业农民在土地上收获更多的财富,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强化专业培训,优化教师的学历和学科结构,扩大城乡间教师的交流,不断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各方面专家、技术人员、农村能工巧匠、土专家和田秀才担任兼职教师。实施农村支教“特岗教师计划”,鼓励动员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吸引立志服务于成人教育事业的对口高校大中专学生到农村从教、支教。通过政治重视、福利提高、制度激励、价值评价等,增强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归属感、责任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努力创设“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师资建设环境吸,实现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数据统计测算。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343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