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98―01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成败。近些年,重庆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随着大批工程的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运行管理中以往“重建轻管”思想支配下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农村供水人才的培养、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农村供水人才培养工作,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供水人才队伍,是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
1农村供水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供水企业中,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人才:一是操作型人才,是指主要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操作性较强,利用各种工具解决问题的人。如维修工、供水营销员等。二是专业技术型人才,指从事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运行管理中的难题,是供水企业核心层的人,保障供水安全的人。三是管理型人才,是指善于领导、组织、处理各类复杂关系问题的人,如各级管理人员。四是复合型人才,即多面型的,各方知识都比较全面的人才。人才不仅仅是指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人,对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称得上人才。
农村供水一般规模较小,分散,工艺、设备简单,供水编制人员较少,但是对于要满足“水量够、水质好、水压足”需求的农村供水来说,对供水人才同样具有较高素质要求。在村镇供水行业,供水人才要做到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要克服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2重庆市农村供水人才现状分析
2.1人才总量不足
农村供水人才比重偏低,到2012年年底,重庆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有1021家,有从业人员2925人,持有有效健康证明2372人,供水服务人口超过816万,平均一家供水单位不到3名工作人员,多数水厂工作人员仅为1人;仅有15.7%的水厂有检验室,平均检验人员不足1人,与供水企业的需求差距很大,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2人才结构不合理
重庆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从业人员中主要是当地村民为主,年龄大于50岁的占31.2%,年龄在40~50岁的占42.5%,年龄在30~40岁的占10.2%,年龄在20~30岁的占16.1%,供水人才老龄化突出。学历结构不合理,具备专业学历者比例太低,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仅有6人,中专以上学历者有208人,占调查人数的11.2%,专业对口的仅有25人,大多数人员为初中甚至是小学学历。农村供水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岗位技术与要求存在差距,持有职称证的人员十分少,有一些职称与岗位不具有对应关系,而且职称的技术含量也值得考证。
2.3人才培训不够
人才结构不合理反映出来的结果是农村供水人才的知识面狭窄,对制水工艺和管理知识欠缺,导致供水安全难以保证。不能很好地说出本水厂的工艺名称的人员占80%以上,把混凝加药与消毒加药混淆的占75%以上,对于水厂运行中的常见异常问题,85%以上人员不能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原因是大量的农村供水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或是培养渠道单一,培训上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培训作为点缀,或是当成一项任务。目前的重庆农村供水人才队伍培养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自学、师承等方式,知识的积累多是在实践中摸索,其技艺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不能适应当前对供水的发展要求。
2.4人才流失严重
据调查,从2007年到2012年间,进入到农村供水一线从业人员中只有11人是具有水处理专业背景的大专学历,而期间,重庆市与水处理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有600余人。近年来,由于对农村的地位和作用的忽视,农村与城镇之间市场效率的巨大差距,大量的农村供水人才纷纷闯入城镇创业,大学生不愿下乡,外出的人员不愿返乡,优秀人才引进难,导致农村供水人才发展慢。
2.5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形成
在长期实践中,也涌现出一部分优秀的管理、技术和操作人才,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难以与其他同行共同交流,发挥出先进人物的示范、导向、辐射作用。
3农村供水人才培养策略
3.1加强农村供水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资源的观念,强化农村供水人才队伍在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人才终究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间,继续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作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3SJD630130)。
作者简介:
张艳华(1979-),女,山东莱芜人,硕士,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姜锐(1978-),江苏扬州人,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朱爱兰(1946-),江苏南京人,学士,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
3.2拓宽人才培训渠道,提高培训针对性
建立完善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制度。要改变过去单纯利用会议培训的习惯,采用现场观摩会、水厂现场培训,举办小范围的供水交流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培训和资料发放,充分整合乡镇农技站、水利大专院校等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鼓励城市供水单位和职业院校中的各类专业人员,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开展岗位交流,供水人员进行本单位的岗位轮换和异单位的岗位交流,使其获得多岗经验;选派重点管理、技术和操作人员到先进供水企业学习锻炼,考察学习,掌握供水的最新技术,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一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3优化人才结构
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引导、鼓励、支持供水企业与现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制度,为培养农村供水人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针对农村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实际问题,组织编写浅显易懂的农村供水技术手册和培训教材。
3.4开展供水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供水不只是一种企业生产行为,也不只是一种公益事业,供水是涉及到水文明、水教育、水法规、水经营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是属于水文化中的一个载体,开展供水文化的研究与普及,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参与到其中,是有利于农村供水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4结语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和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全面执行,给供水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农村供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3611.html下一篇:民营快递农村业务拓展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