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一、农村空巢家庭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农村老人群体面临普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空巢家庭老人问题有其特殊性。首先,农村空巢家庭经济普遍贫困,开支负担沉重。可支配人力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禀赋有限、老人养老意识淡薄、子女供给不足使得空巢家庭自我保障乏力,家庭保障较弱,社会保障不足。其次,生活缺乏照料,健康问题堪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完善,空巢家庭老人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自身医疗意识的匮乏,不愿给家庭增添经济负担,“拖病、扛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于疾病的医疗照护,面临着更大的缺失。最后,情绪消极,难以融入社会活动。有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对生活抱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缺少与子女和外界沟通,自身也没有特殊的信仰、喜好,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或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难言幸福感。
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会有如此困境,其成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结构也发生变化。在我国较为成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并行,大量“421”家庭出现,子女赡养义务越发沉重,即家庭养老效能降低,代际矛盾愈发明显。其次,青壮年劳动力的人口迁移造成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日益分化使其在生活水平、就业机会、收入、公共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更具吸引力。同时,孝道文化的逐渐淡化、代际理念差异造成农村空巢家庭产生,且农村空巢化程度远高于城市。而在城市中的忙碌可能致使子女在时间、精力和经济上难以给父母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缺陷,无法真正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生活。新农保保障水平不高,集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小;社会救助保障范围有限;社会福利服务无法真正满足居民需求。
二、针对现行问题的建议及展望
其一,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通过改革建立起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努力做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排除制度上的障碍,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再分配差距,实现居民在制度上的公平和公共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合理分配养老资源,积极引进社区养老模式,发展养老产业,多方筹集社会捐赠,拓展敬老院的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老年照顾组织,降低养老服务门槛,使受保障群体范围扩大。可在社区建立专业学生的实习点,保证服务资源的充分提供,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此外,确保养老体系与医疗体系、农村救助制度的协调配合,平衡各个项目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养老保险统筹之后,可通过试点渐进实行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防止因病致贫、陷入生存危机的发生。
其二,弘扬孝道,鼓励离家子女对空巢老人的赡养、照料,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孝道归于道德层面,难以法律规制。蕴含于儒家文化传承数千年的孝道文化的弱化,使得延续已久的家庭养老也逐渐淡去。因此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拾,发展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养老文化,营造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保障流入城市的劳动力有足够的经济来源,逐步完善户籍制度,并通过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有效监督来限制违法行为,提供各种司法援助以及公开透明的劳动仲裁维护农民工权益。不仅如此,还可以在经济上促使子女的”归巢”,使空巢老人不再孤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便利交通,适当性实行倾向性政策,以优惠政策吸引厂商在农村办厂,给劳动力提供较为充分的岗位;提供就业培训与指导服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与适应性;建立创业支持系统,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创业。由此,在保证青壮年劳动力的生活来源的同时,也足以供养、陪伴年老父母。
其三,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在融入集体中感受幸福感。一方面,可以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征地制度的同时,可以提出如同城市的以房养老的概念而以地养老,充分保障没有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的老年生活。提倡邻里间的日常和谐交流与互帮互助,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活动,老年人全托服务,组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小组,扩展其社交领域;通过丰富的日常文化生活来填补空巢家庭老人内心的空虚。另外,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学习新领域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情操,如:鼓励老人自愿报名的老年大学,不仅可以让老人学习到新事物,带来了新鲜感,扩大了交际范围,又填补了内心的孤独。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3784.html上一篇:浅析现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