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一、学生的现状
1.生活方面
从家庭来说,80%是留守家庭,监护人监管不力;从学校来说,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从社会来说,打牌赌博随处可见,初一学生难挡诱惑。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
2.知识方面
仅从朗读情况看,一个班中有20%左右的学生根本读不通文章,能流利朗读的只有30%左右。课外知识也非常缺乏,60%以上的学生没有任何课外书籍。
3.学习态度
抽样调查,60%的学生不知读书为什么,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自觉,不主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教师不布置作业,80%的学生无事可做。
二、让初一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1.走进心灵,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设施比农村小学要“气派”一些,文化气息浓厚一些,学生普遍满怀憧憬之情,充满好奇之心,打量着陌生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适时地发挥语文的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本身的言谈举止尤其起着关键作用:亲切自然的教态,美观大方的衣着,含蓄幽默的语言……要努力营造一种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受到
美的感染。
2.强调基础,积累字词
“没有树木,何来森林”。初中语文课文,篇幅动辄两三千字,稚气未脱的初一学生对这样的文章只能望洋兴叹,无从下手,怎样突破这个“瓶颈”?还是应该从字词入手。如能做到词意知晓,那么句子理解起来自然不难,读懂全篇文章也就快了。很难想象,一个连句子都读不通的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补充背景,利于理解
任何文章或作品的孕育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背景知识从何而来?一是依靠教科书中的提示和注解;二是依靠学生查找资料;三是依靠老师的补充和
介绍。
4.加强朗读,领悟情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不同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读通、读流利、读背诵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
5.联系生活,不分内外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刘国正先生的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所以对语文的教学,既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同时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令人陶醉的美景无处不在……农村的学生主要缺少对美的发现和感悟,只要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其语文能力自然会逐渐形成并提高。
总之,对于农村初一学生来说,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依然有效,不能全盘抛弃。课改经验值得借鉴,但要因地制宜,始终围绕教学任务和目标施教,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收获。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