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亓结构条件下基于农业辅助型战略,中国农业投入不足问题严重。信息经济的出现,中国社会逐步确立了三亓结构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研究三元结构条件下的农业投入规律,对于实现农民增收,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一 研究背景:中国农业投入不足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农业是典型的弱质农业。人均耕地面积仅1.3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有1/3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九五期间,农业占gdp总量是占18%多。但是到2002年已经降到14.5%,到未来五年有可能降到10%,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2002年农业占gdp比重下降至14.5%,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6%,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及发达国家的10%。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最高的一年是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收入达到1267元,2001年下降到1165元,2002年差不多,1998-2000年共减少132元,2001年由于粮价回升,人均增加30多元。就农业生产本身来讲,关键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投入总量的绝对数虽有所增加,但相对份额变化不大且有下降趋势。一是国家财政支农数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下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1980年是12%,1990年是10%,近年来大致维持在8%,欧美国家的财政预算用于农业的开支,一般占财政总支出的20-50%。二是农业信贷占国家金融信贷的比重下降。1995年是5.95%,97年4.42%,99年5.11%2000年4.92%,2001年5.09%(张迎春,2003)。三是农户生产性投入不足。由1997年的人均支出437元降到2000年的286.5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对农业减少投资千亿元。
形成农业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的失误,其理论原因在于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二亓结构的惟工业论”、或深受前苏联“优化发展重工业”的影响而选择了农业辅助发展战略。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生物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培训,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同时,配之以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在资本积累方面导致农业部门的资金、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造成了人均粮食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率的低下。农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减缓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部门安置农业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而造成大量的失业,这是不言而喻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未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连其支持工业发展的初衷也未实现。
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他认为农业区域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农业现代化,而不是放弃农业,单纯发展工商业。向农业投入新的生产要素,即技术和知识,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举措。原有的二元或三元经济模型,都把研究对象的范围限定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中,这显然是原有生产力形态的反映。生产力形态,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渔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农业社会(公元前4000年-1750年)、工业社会(1750年-现在),正面临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信息化社会转型(1970年-现在)。信息技术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这一阶段,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都要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已经引起了一场巨大的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再一次改变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工作方式。人们在传统产业己经很难找到突破口,新的突破口一定是信息产业。因为创新供给能创造需求,而供给创新又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催产素,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会创造新的就业部门、缓解就业压力,会导致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提升产业结构,激活经济发展的潜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it和信息化一直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领跑地位,it革命的支柱pc和互联网等技术多数起源于美国,而美国的经济却保持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正是信息化的成功才造就了美国90年代
新经济的兴起。信息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九五”期间,中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0%。电子信息产品在外贸出口中,从95年的11%上升到2000年的22%。2000年我国gdp增长率中,信息产业贡献度在10%以上,己经替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且10年内没有其他新兴产业可能替代(北师大课题组,2001),不论是现在正在兴起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还是因环保事业发展而迅速成长的环境产业和材料产业,且不论从研发到产业化过程还要走相当一段路程,就其对其他产业的渗透程度而言,也是无法与信息技术产业相比,或者说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间接影响较小。这样,信息产业无论是从发展前景,还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都完全区别于农业、工商业部门而独立存在。从生产力类型上看,在中国由农业、工(商)业、信息产业三元并存的经济形态在国内基本得以确立,传统的二元结构演变成现代的三元结构,中国农业投入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就是三元结构条件下农业投入问题的新趋势。
二 从投入主体上看,三亓结构条件下中国农业的投入注重政府主导的多亓化途径
三亓经济理论与二亓论的根本区别是,二亓论是建立在古典主义基础之上的,而三亓结构论是建立在政府干预思想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自由的市场制度下,资源包括劳动力和资本是不会顺利地转移到新的产业部门,即使这个部门的利润很高。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的介入,才能打破三亓结构中仅仅依靠资源的自由流动机制所无法满足的结构转换目标,政府在资本形成、劳动力教育、市场环境等方面的积极行动是弥补缺口的重要保证。一方面,中国城乡二亓结构特征与弱质农业(低利润)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则是政府支农的主要手段。我国经济建设的历程表明,增加农业投入的时期,农业发展就顺利,整个财政经济状况呈明显好转趋势。而忽视农业,农业投入量减少的时期,农业就上不去,国民经济也就停滞不前,财政状况就欠佳。没有财政的保证,增加农业投入是一句空话。农业投入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立法。建议制定《农业投入法》,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的农业投入职责、方式、管理体制等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并建立起依法正常增长的机制。另一方面,中国财政实力与农村取向的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应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一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信贷服务。比如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利益补偿机制。二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比如设立粮农风险基金,加大对农业利用世界银行项目贷款额度、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额度、商业胜贷款项目额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额。三是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形成市场动力机制。比如以贴息和贴补性投入引导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以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四是疏通农业投融资渠道,完善社会资本投入机制。比如,利用股票、债券市场和利用基金、风险资本进行农业融资,壮大农业投入规模。第三个方面,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间接增加农业投入。政府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农业投入成本的高低。提高地方政府效率最大的问题是人往哪里去?2000年,我国农村43735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总值约为3250万元,乡镇一级由财政供养的人口共有1300万人,全国平均乡镇人口与乡镇吃“皇粮”人口比例为1:30。据统汁全国1994年县乡财政供养人数为2251万人,2000年达到2959万人,增加了708万人,仅此一项一年要增支1000亿。而我国有近一半左右的县级财政困难(李院力,2003)。因此,要减员、提效、减负、增加农民收入,建议通过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仿效金融、军队“买断”’,给予较高的货币补偿,真正实现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同时,对由政府提供的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向包括ngo(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民间共同提供转变,实行公共产品市场化提供,提高服务效率。另外,继续完善以公开考选、竞岗、政府雇员、公务员培训创新等方式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促进行政效能的改善。
三 从投入总量上看,三亓结构条件下中国农业的投入注重工商业、农业、信息产业协调发展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二亓结构的惟工业论”,在资源配置方面导致农业部门的资金、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目前国家用于农业的各种支出和补贴每年大约在2500-3000亿元左右,而每年农民上交的农业税费和乡镇企业上交的各种税收约3500亿元,每年国家对农业是收大于支500_1000亿元。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未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连其支持工业发展的初衷也未实现。三元结构转型注重发达的农业部门作基础。一方面,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没有发达的农业,三亓结构转型缺乏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种虚拟经济,必须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才能构成实体经济,它的应用主要取决于工商业、农业部门的需求。同时,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高渗透性、倍增效应等特征,它既可以涉及一、二、三产业,又能够兼容在各行各业中。从美国的实践看,对传统产业不仅没有造成威胁,反而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农业各个领域的渗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中国信息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软化,不仅使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也使资源消耗大大减少;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服务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据统计,在美国凡采用cims的公司产品质量提高41%以上,生产率提高200-500%,而工程设计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15-30%和5-20%。我国22个省市用电子信息计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5,个别的甚至高达1:10(北师大课题组,2001),也有数据为一般投入产出比为1: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了1:20以上(陆海沧,2002)。因此,信息产业使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化,经济效率提高而获发展将得更大的发展。区别于二元结构理论的是,三元结构论强调结构转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一、二、三产业的改造作用,而二元论则忽视了工业技术对农业部门的影响。在三元结构的转换过程中,注重信息产业部门对一、二、三产业的影响将成三元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基于资源在三亓部门之间并不存在顺序性的单向关系,三亓部门之间在发展的先后层次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中国农业的投入问题也由“先工(商)后农”,转变为了“工(商)、农、信息并重”。
四 从投入结构上看,三元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业投入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和
人力资源开发
二亓结构条件下,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其基本标志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其实质是更多使用物质资本来替代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即把石油转化为食物,故又称之为“石油农业”。三亓结构条件下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继承和扬弃,它主要已不是依靠追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来促进农业的外延式增长,而是依靠知识的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实现农业的内涵式增长和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其基本标志是高技术和信息化,也就是把知识资本转化为农产品,也称之为信息农业。因而,从事农业信息与技术的创造、生产和传播之职的国家农业信息系统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力来源,其创新能力和规模结构直接影响到全国农业实力强弱和发展后劲。所以,三元结构条件下中国农业投入,首先,是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的建设。创新环境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接触创新信息的来源。基于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差异的信息鸿沟既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又是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这种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一方面包括互联网、公共媒体、图书馆建设等,另一方面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信息通道,是信息时代政府特别是后进地方政府所必须考虑的一项基本工作。美、日等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有利于缩小发达区域和后进区域的知识差距,有利于提高后进区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域创新特别是后进区域的薄弱环节。地方政府应组织具有地域优秀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引入市场机制,打破部门、单位分割和封闭的状况,积极与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相协调,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区域创新进程。其次,是构建学习培训机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创新环境形成的第二个主要条件是创新的技术劳动力的大量储备。简单体力劳动者的大量存在与大批外流,是后进区域创新面临的桎梏之一。在农村从业人口中,文盲和识字很少的占14.01%,小学程度占14.02%,初中程度占38.04%。这样素质低的人群只能算是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要把潜在的变为现实的人才优势,就必须加大企业、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就业、择业、创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加快吸纳、应用、扩散新的知识,提高知识主体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推广和咨询项投入的平均规模昊23.6亿美元,分别是欧盟和日本在此项下投入的2.7倍和6.9倍。但欧盟和日本在培训上花的钱远远超过中国,分别是中国的41倍和22.7倍(外经贸部,2002),只有加大农业的培训投资力度,农业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基于县、乡财力,建议由省级政府主导、地市级政府协同投入,大力促进后进区域的基础、职业、
继续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中央政府也应建立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后进区域的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五 从投入方式看,三元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业投入注重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付
投入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支农效果。二亓结构条件下中国农业的投入方式多采用间接支持的方法,如补助流通环节(1998年以来,我国每年用于粮棉流通补贴的资金达600亿元以上)、提高粮食价格等方式。这样就会形成二个后果:一是由于投入机制是在各级政府与相关的农业主管部门之前封闭运行,中间环节过多、不与农民直接见面,暗箱操纵、缺乏论证,常使决策失误,拖延农业项目的实施时间,投入效率非常低。二是政府与主管部门机构重叠,干部太多,使资金被截留与挪用。如农业生产投入资金大部分转化为涉农部门“养人”的费用或部门工作人员的非法收入(1999年农技推广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比例,县级平均为8:2,乡级平均为9:1。在1998-2000年的三年中政府服务费用占绿箱支持的67.5%,转移给农民的仅为1.4%),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惠。近年来出现的卖粮难、兑现难、打白条现象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因此,加大政府农业直接投入势在必行。而三亓结构的出现,其转型规律则适应了这一要求。因为信息经济强调二个特征:一是效率。信息通讯技术的特征,首先是提高办事的效率。二是民主。信息经济的核心是强调人的自主权。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农民。农民的收入有足够的自主权或充足的保障,自然会关心或投资于带给他们财富的农业。同时,信息经济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提升社会民主化程度。“只有通过选民股票,让每一个选民都有充分表现个人偏好的机会,政府对公共产品的配置才能真正代表个人利益,换言之,政府配置真正代表了公共利益,那么就是有效率的,有效率的配置就能促进农业发展有效率”(王奎泉,2003)。三亓结构条件下中国农业的投入方式以直接投入为主,关键是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力度,尽快改革不能与农户直接见面的投入方式,将投入资金尽可能纳入“绿箱”与“黄箱”的政策框架。直接收入补贴包括灾害补贴、差额补贴、储备补贴、收入稳定计划补贴、耕地转向补贴、农业税削减或豁免补贴等。稳定生产者的收入也是美国、欧盟、曰本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以及《农业协议》达成后对农业投入的一个方向,也是我国应借鉴的一个经验。wto协议免除削减的国内支持措施共有12项,我国尚有六项是空白。1996-1998年三年的平均支持水平1375.95亿人民币,不到170亿美元(韩长赋,2002),而1997年,美国、欧盟、曰本的绿箱政策补贴分别为512亿美元、209亿美元和204亿美元(外经贸部,2002),增加农业绿箱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是当前的重点。比如,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如何进行补助;又比如,对农民转产转业所需要的技能培训,重新就业的启动资本和信贷需求又如何予以支持;还比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或举家迁入城镇的农村家庭,如何给予他们放弃土地承包权等财产权益以合理的补偿。同时,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政府要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使农民因灾、因病遭受的损失降低。总之,要根据政府的财政增长状况,及时出台多种对农民收入直接支付的办法,填补“绿箱”支出项目空白,逐步将政府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付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所得。在wto框架下,用足用好有关对农民收入直接支付等政策,调整对农民收入补贴的领域和重点,建立规范的农业补贴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效率。二是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农业专项资金从国库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或商品与劳务的供应商手中。这种方式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由政府财政直接拨付到用款单位,减少了主管部门这一中间环节,确保了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三是采用抵扣农业税的方式进行,以降低操作成本。四是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民收入支持保护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主要指标要量化,既要有权利,更要有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 从投入目标看,三亓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业投入注重可持续发展
二亓结构条件下,我国农业存在的投入不足问题,实质上是因为缺乏科学施肥用药的知识和技能而导致投入品的利用效率过低,才是其根本原因。我国目前化肥的施用量己跃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公顷耕地用量达210kg,高出世界平均数的1倍多,但平均只有27-30%被作物吸收,大量残渣的存在使土壤中毒和酸化现象曰趋严重(耿喻,1997)。这种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很显然不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尽管人们认识到通过应用传统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实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但是基于总成本过高、时间利用效率低无法最终实现。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和推广了“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并且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成功的促进了肥料要素的合理流动。1999-2000年共推广了780万公顷,共获纯经济收入1.2478亿元,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明显地减少了化肥,特别是氨肥的使用量,提高了氨肥的利用效率,有效地减少了氨肥的损失,及由此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美国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投资与效益比率高达1:250。如果,我们建立中国类似系统。仅北方灌溉冬小麦,就可以节约用水100亿立方米,节约2亿元资金,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能源(翟秀文,2003)。因此,三元结构条件下的农业增长方式是一种知识集约型农业,主要依靠知识的创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经营主体的素质和资源、物质投入品的利用效率,用可重复使用和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知识资本来替代存量有限且呈报酬递减特性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摆脱资源匮缺和物质装备落后的双重刚性约束,是我国农业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实现跨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要实现飞跃,必须抓好二个重点:一是要建成贯通我国的中央、省、市、县、乡、村、农户农业信息高速公路,并加入国际信息互联网。二是要建成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农业综合管理及信息服务系统;做好四项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农业信息市场多层次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农业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院力 农业公共投入绩效分析:与农民的博弈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3-6-35
[2]李树基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
社会科学.2003-4-68
[3]王奎泉 政府农业投入机制效率分析 财经讫丛 2003-3_39
[4]杨晓达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投入机制研究 财政研究 2003-9-30
[5]陈锡文 新领导层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2004-1-24 http:/www.chinareform.org.cn
[6]许经勇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财经问题研究 2003-7-64
[7]韩长赋 城乡统筹 解决“三农”问题 http:/www.cnki.net
[8]乔根平 建立三元经济发展的模型框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2
[9]卢爱华 对我国农业投入中绿箱政策使用之探析 桂海论丛 2003-3-33
[10]王金安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的创新及问题探讨 生产力研究 2003-4-40
[11]李晓东 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4
[12]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3
[13]苏科五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缺陷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6-77
[14]朱德云 政府农业投入问题与对策 中国行政管理 2001-6-26
[15]文培正等 湖南财政农业投入改革刍议 财政研究 2003-9-13
[16]陈东琪 中国二元结构转换:对策思路
宏观经济研究 2002-8
[17]朱恩涛 二元结构与“三农问题”的探究 市场
周刊.财经论坛 2003-8
[19]吕占峰 二元结构论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1
[20]梅建明 二元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上海经济研究 2003-6
[21]夏 明 二元结构转变条件下中国农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 农业经济 2002-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