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能显示应付短期挑战、应激和社会关系剥夺的能力。社会支持是各种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的社会支持指基于理性的制度安排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支持,包括政府、单位、社团、社会服务机构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是基于血缘、地缘、感情因素,由家庭、邻居、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提供的社会支持。
二、目前精神病人疗养院医疗水平及医院管理体系现状――以福建省福州市某精神康复疗养院为例
该院精神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资源匮乏与分配不均。如:收治对象的快速增加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在医疗资源方面,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人员都难以再有增加。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病人数目有增无减,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这使得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发挥,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2)机构隶属多样化,资源利用不足。未形成完善的社会分工合作,隶属机构多且杂。导致资源被浪费和未充分被利用。(3)以医院为中心,住院时间过长,监管式的住院模式占主流。目前的住院方式过于单调,以完全的封闭式住院占主流。未能建立适合的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角度的医院照顾模式。(4)服务人员总体不足,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结构有待优化、改善。由于精神病院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以及福利制度的有限,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愿意到这里参加工作,或者工作时间有限。人员的招收工作有难度。(5)独立的精神卫生机构体系限制了联络咨询精神卫生服务。心理治疗在此受到极大的限制。心理学的发展在我国也是十分新兴的专业,大多数人甚至于医院的工作人员都难以一时半会儿接受和理解这个专业的重要功用效果。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更是无从谈起。(6)综合医院的心理卫生工作需要加强。不仅仅是患者及其家属需要进行心理建设。医务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的制约,也需要加强心理卫生工作的建设。(7)科研、教学工作有待加强。如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器官功能减退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三、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缺失所带来的危害
任何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在客观上就会与家庭、人群和社会环境相隔绝,对疾病的康复治疗极为不利,病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的衰退,社会功能也渐渐缺失。具体可表现为:
(一)人际交往困难
如患者两种极端表现,一种表现为喜静不喜动,这是绝大多数的病人呈现的精神症状,他们不愿意到工疗室参加活动,在交往过程中也会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另一种表现为性格躁狂,或者大喊大叫,或者撕扯撕烂被褥衣物,甚至伤害攻击他人不配合医生的治疗。这些都会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及失败。
(二)适应技能缺乏
某些孤僻退缩、病程也较长且不愿与其他病友接触的重度精神障碍患者,由于长期与外界环境隔绝,因而丧失了基本生活技能,生活尚且无法自理,工作能力的保持更是无稽之谈。
(三)语言交流障碍
主要表现为病人不能理解医务人员或其他病友话语所表达的意思,也缺乏自制能力,自身言语表达出现困难,在有服务的意愿和需要时,也不能完整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及传达自己的意愿等,即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四)社会支持不足
患者长期患病及住院往往会导致其社会功能丧失,无自知能力,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社会环境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和不该做的,对自己在家庭、社会大环境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不能完成。
(五)适应不良行为
长期患有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许多适应不良性行为。这些行为问题包括: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严重的躯体威胁或伤害,如自伤或冲动攻击行为;喜怒无常,尖叫,辱骂,生活不能自理,卫生较差;自我孤立,不与外界交往等。
四、社会工作者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医务社工―精神病患者”支持网络
医务社工作者为院内的一名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在认真做好“低保”、“优抚”、“三无”精神病患者收养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等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需求,争取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完善的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 (二)建立健全“医务社工―服务对象家属”支持网络
在与服务对象家庭成员交往中社工首先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者角色的作用。即为精神病患者家属做好精神疾病知识的教育以及做好家属的心理建设。具体做到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人及家庭成员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会工作者还要积极帮助服务对象家人面对因服务对象的疾病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会工作者的另功能之一就应该实时关注精神疾病服务对象的家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时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受到的影响减至最低。比如可针对病人家属开展心理援助热线或面对面咨询服务、定期开展病人家属座谈会、分发精神病患者病人家庭护理以及注意事项小册子等。教导家庭成员处理危机的技能,对病人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提供照顾方式的建议等。
(三)加强医院院内的管理和建设,改变不良的运作方式
发挥社会工作协助者的重要角色和作用。社工与医生组队,互相合作,每个医生配备两名社工,成立专门的治疗性小组,社工和自己的带队医师要一起测量评估服务对象的精神状况。倡导改变对病人的完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和医生护理人员一起探索出对病人病情的治疗更加有利的管理模式,逐步将对病人的完全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半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如院内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改变单一古板的医院住宿结构,使病区结构呈花园式,康复病房家庭式等。如在院内开设了诸如“疗养员阳光超市”、“体育运动坊”、“ 音乐教坊”、“复康工作坊”,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的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保持和增进身体机正常的运作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
(四)建立健全“医务社工―社区”支持网络
社区是我们重要的生活场所,社区资源的链接对精神病患者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在此社工发挥其联系者的重要作用,为服务对象寻求社区帮助。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从精神病患者自身健康利益的角度出发,出院疗养势在必行。所以在患者回归社会后,更多需要的是社会资源的援助。社区工作要更加关注患者的实际问题,重点是要为患者呼吁应有的权力,社区提供经济、医疗保障,最好能落实患者工作。同时要致力于社区精防环境的改善,宣传科学知识,培养互助精神,完善社区支持功能。如在宣传版上宣传相应的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健康卫生常识,鼓励和表彰互助行为。这些都是社区自身的基础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社区功能的充分发挥。
(五)政策倡导者介入模式,开展社会行政工作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总结工作成果、经验教训,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谋福利,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经济支持、生活工作等向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自己的专业化建议。为病人、家属及医疗相关人员争取应有的服务、福利和资源。使卫生、民政、残联、公安、司法、教育、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六)呼吁社会大众关注精神病患群体
精神疾病不同于大多数的躯体疾病,在社会大众的眼中,它具有很强的贬义感情色彩。患上精神疾病的人,常常是会受到歧视,被他人所远离的。这种情况是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的了解不够而引发的,这种状况也会对服务对象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社会工作者还应该具备向社会宣传正确的精神疾病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的功能。医务社工在医院社区开展工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对整个社会群体大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呼吁人道主义的关怀,尊重人权,了解接纳精神病患者这个边缘化的群体。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4492.html上一篇:内蒙古社会管理创新的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