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201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了要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东营市作为全省唯一的“黄”“蓝”两大国家战略①全覆盖的地级市,也郑重提出“到2016年,力争全市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全面建成体现党的十八大要求、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1]。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理性认识和分析了东营市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以更好地服务于东营市全面小康这个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东营市2010―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综合评价及初步评估
(一)2010―2012年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综合评价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大类23项指标组成,所有指标按照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6类发展指标的权重值由各自指标的权重汇总得出。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值为100。总体实现程度采用综合评价法,即各子体系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单个指标评价结果结合该指标权重加权计算得出。
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评估,采用了客观评价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和心理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东营市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反映东营市连续三年(2010―2012)小康社会建设基本情况。
1.综合评价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监测形成的2010―2012年数据表显示:2012年,东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是9066%(表1)。通过数据分析,按现有指标体系,2016年东营市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大大受制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文化教育两个指标。
在2012年指标体系监测结果中,有12项指标实现程度为100%,有5项指标实现程度在90%以上,有1项指标实现程度为88%。这为2016年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并提供了可能。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距离2016年完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还差93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要增加234个百分点,如果将目标设置为2020年,平均每年要增加117个百分点。而从2010年至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来看,东营市的实现程度每年都呈增长趋势,分别增长107和1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09个百分点。按此发展趋势,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值为9482%,但受制于个别指标,完全率先实现目标难度极大。表12010―2012年东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结果%
社会实现程度对比由图1可知,跟踪报告东营市连续三年全面小康建设得分的具体情况是:2010年为8848分,2011年为8955分,2012年为9066分。从发展趋势看,2010―2012年得分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比2010年增加107个百分点,而2012年比2011年增加111个百分点,2012年增幅略高于2011年。这与2012年东营市更加重视民生建设、生态建设和加强扶植第三产业等的发展有关。从分类得分情况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四个领域呈现稳定提高的态势;生活质量仍旧保持很好的水平,只是生活质量领域中的恩格尔系数2012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这和全省、全国的形势也较为接近;而文化教育在2010―2011年期间发展较慢,2012年则得到较大改善;2012年资源环境方面因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相比2011年略有下滑。
3.综合评价结构变化的年度对比
按照当年完成进度实现2020年目标值的100%的指标归于第一类,实现80%~100%的指标归于第二类,实现60%~80%的指标归于第三类,实现60%以下归于第四类的方法,可以发现,在总共23个指标中,2010年有11项全部实现,归于第一类,有7项在第二类,有3项在第三类,还有2项在第四类,需努力改善。而在2011年,四个类别分别为12项、6项、2项和3项;2012年分别为12项、7项、2项和2项。所以,分项目看,2012年比2010年、2011年在结构上有明显改善,即优势项目有所增加,劣势项目相应减少,见图2。
图22010―2012年东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指标结构对比(二)东营市2010―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指标初步评估
1.进展迅速的亮点指标
需要肯定的是,过去三年东营市依旧保持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人均GDP大幅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2012年与2010年相比,有3个指标得以大幅改善。
(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大幅增加
2012年东营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比2010年增长181个百分点,表明了东营市坚持创新引领,落实创新举措,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也显示了“黄”“蓝”两大战略推动作用巨大,为东营市的科学发展、全面跨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城市化率提高较快
东营市城镇人口比重2012年比2010年增加了208个百分点,比2011年增加了111个百分点。这与东营市作为唯一全部纳入“黄”“蓝”国家战略的城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有关。同时,观察城市化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也可看出,东营市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的数量也明显上升。“到2012年年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52辆车,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名列全省第一位”[2]。这反映出东营市居民具有较为雄厚的购买力,但这也对东营市的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系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单位GDP能耗有所降低
统计显示,东营市连续三年单位GDP能耗都出现了持续降低的趋势,这体现了东营市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也表明了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带来了新成效,不断推广采用科技创新取得了新成果,同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2.有所恶化的指标
2012年与2011年相比,三个指标出现了恶化,即恩格尔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和环境质量指数。
(1)恩格尔系数
2012年东营市恩格尔系数高达373%,比2010年、2011年同期分别高63和58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多年来首次大幅反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指标上升,反映出2012年市场粮食、肉禽蛋、蔬菜瓜果等食品价格不断攀升,居住价格也大幅上扬,使得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明显加大。
(2)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
2012年,东营市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108∶1,相比2010年、2011年分别下降了43和45个百分点,反映了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失衡状况加剧。这个指标,仅靠东营市自身的努力很难改善,需要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适当调整。
(3)环境质量指数
东营市2012年环境质量指数相比2011年出现恶化倾向。2010年,东营市环境污染指数为366,2011年为312,2012年有所好转,达到340(出自山东省环保厅)。也就是说,2012年相对2010年环境有所优化,但比2011年环境质量却有所下降。
3.薄弱环节
通过连续三年的观察可以看出,东营市存在几个老大难环节,很难在短期内有显著改善,这严重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全国性的问题。2012年东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比2010年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达到257%,但与≥50%的目标值还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尽管东营市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试图通过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但限于目前的人力资源条件和城市的集聚规模,高端的第三产业比重依然很小,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更是寥寥无几,客观上制约着第三产业比重的快速提升。
(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10年,东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4996%,2011年为257%,2012年为285%。尽管纵向比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较快,但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单就2012年而言,相比全面小康的目标值仍差215%,还有43%的差距,可见,未来几年,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任务艰巨。
(3)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2010年,据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969%,2011年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884%。2012年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相比2011年增长21%。2010―2012年得分占比分别为606%、552%和573%,相比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尚有40%以上的差距。
二、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
通过以上对2010―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恶化指标和薄弱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低
东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目标上优势很大,但是经济结构方面问题严重。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制约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是第三产业过低。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06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5∶708∶257②(图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84和136个百分点,在全省17市中居末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东营市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要素配置向第二产业集中,第三产业增长则相对较慢,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难度很大。根据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演进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计算,到2016年第三产业比重应为297%,与50%的目标值差距很大,实现程度约为594%。如果从2012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每年省定指标提升15个百分点标准计算,要达到50%的目标值,还需要16年时间,也就是要到2028年才能实现。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来看,东营市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然高达60%以上;而金融、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仅占不到4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而科研开发、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则相对滞后,特别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规划咨询评估、战略策划、市场调查等服务的机构几乎为空白,高端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为加工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
图32012年东营市三次产业构成(二)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
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弱,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2010年东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996%,比2009年增加053个百分点,2012年出现较快增长,达到285%,但仍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根据“十二五”时期东营为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的目标,即“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需要年均增幅超过40%”[3]。目前来看,要完成这个目标,难度极大。二是规模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东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全市1700家文化产业单位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规模小、布局分散,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还不明显,产业基地或园区的发育、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在鼓励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方面措施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保障。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由于东营市经济发展连年高速稳定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再加上其本身发展方式粗放,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垃圾排放严重,周边地区工业项目一哄而上,因此,东营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极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空气质量问题。目前,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该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这几年东营市私家车数量大幅提高,导致汽车尾气量排放剧增。另外,化工厂规划不合理,布局过于密集,并且位于盛行风风向的下风向,使得化工企业污染被带入城市中。邻近的寿光市羊口镇作为工业重镇,集中了大批化工、医药生产、鱼粉加工企业,经常排放污染物,也对东营市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污染。二是水环境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不配套,雨污不分流,很多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根据2012年全省17市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排名,小清河、织女河、阳河、支脉河、广利河、太平河这六条省控河流的水环境质量中,“东营的氨氮和COD浓度都最大,水环境很差”[4]。
三、东营市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措施建议
根据指标体系分析和制约因素研究,为使东营市早日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和发展力度
目前,东营市人均GDP已达23000美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无论从理论依据还是现实选择以及政策导向上看,都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任务来抓,积极实施服务业倍增工程。一是第三产业发展规划要更加细化。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特别是要深化和细化商贸、旅游、文化、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中介和社区等八个行业的专项发展规划,使各项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思路要更加明晰。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特点,特别是要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要注重向产业链的上游拓展,积极发展研发、金融、信息等产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物流、会展、营销、商贸服务等产业,努力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三是第三产业发展举措要更加有力。要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可行性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组织领导、政策引领、税收扶持、季度通报、年度考核、合力推进和统计分析等机制,促进东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大提升。
(二)突出地域文化优势,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目前,东营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难度较大,但仍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一是要加大地域特色文化宣传力度。要尽快研究特色文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激励、促进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的投资,扩大影响力。二是要因势利导,规划和扶植好文化产业集聚区。要依托东营市南北不同的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好三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南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广饶县为中心,突出古齐文化资源,发挥名人文化优势,建设孙子文化产业园区;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突出中心城文化特色,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演艺、广告会展、科教信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水城创意产业园区;北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重点建设以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生态文化产业园区。三是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要不断加大对文化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利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选择具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扶持一批文化企业;积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新上文化产业项目或转型为文化企业,“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金融民间资本以合伙制以及个体私营制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5],鼓励自然人创办文化企业,催生一批文化企业;同时深化文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强管理,增强活力,提高文化企业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要完善文化产业推进机制,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劲动力。要强化行政推动机制、市场拉动机制、文化产业大项目大活动的带动机制,健全水城雪莲大剧院、会展中心、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等基础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办好黄河国际论坛、孙子国际文化节、山东省园博会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使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我发展、良性运行,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三)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并重,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有力地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东营市要围绕推动加快实施“黄”“蓝”两大战略,把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要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条主线,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一是继续规划实施全市城乡三网绿化工程、生态林建设、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公共环境改善等工程,加快构筑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把生态建设贯穿于城市、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进度,全力打造秀美宜居、富有魅力的生态城市。二是重点加强对污染的控制。要加强对工业项目源头的控制,把住高耗能、低附加值项目的准入关;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加强对生活污染的控制;加强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的控制,实行跨区域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并试行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专项用于水污染的综合整治。三是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要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最后,针对东营市邻近的寿光市羊口镇废气排放问题,两地环保部门要积极协调督促解决。同时,可积极向山东省环保厅建议对羊口镇废气污染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协调山东省环保厅进行布点监测,以便发生空气污染时能及时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彻底有效解决跨辖区空气污染问题。还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举报电话等方式,真实、客观地反映羊口镇的污染问题,督促污染问题尽快得到解决,以保证人民群众免受其害。 (四)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机制
东营市力争到2016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这两年将是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因此,必须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工作指南,注重观察、健全机制,全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从机制建设来看,一要强化宣传机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舆论宣传,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和达标要求,及时了解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充分感受全面小康建设带来的利益和实惠,切实做到全民关注、全民知晓、全民参与。二要完善跟踪监测机制。建议由统计部门牵头,会同发改、经信、城建、人社、环保、教育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监测网络,对全市及各县(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行有效监测。对从事二、三产业的企业要严格实行分产业产值统计;对统计中存有争议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社会保险覆盖率、基尼系数、失业率等指标,建议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分析原因,搞好调查核实,开展科学评估,把数据“盘实”,做到数出有据。三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必须建立一套有力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市、县(区)两级宜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由发改委、统计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将有关指标按年度分解细化,建立每月活动情况交流工作例会制度,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及时研究分析全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注释:
①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两大国家级战略。
② 数据来源于《东营市统计年鉴(2013)》。
③ “两个率先”是2012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东营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的目标,指“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4502.html下一篇:以法治精神推进市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