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社会学视野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微探

社会学视野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微探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09-03

  作为两种基本的社会事实,宗教与科学是人类历史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迷惘与无知,曾一度统治了世俗世界,被许多人作为追求的对象而虔诚信仰。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的理性逐渐在世俗世界强大起来。在多数人眼里,宗教与科学是相悖的,而这并不能解释二者在当前社会中同时并存的状态。社会学认为,研究社会事实应当站在社会整体的视野中,运用价值中立的立场来客观地进行分析。本文则试图通过整理宗教与科学的差异性,同时探究二者在社会功能方面的联系性,来梳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一、宗教与科学的差异

  从辩证的角度讲,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首先可以从二者突出的差异上开始辨析。笔者认为,宗教与科学在概念、性质和方法这三个主要方面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一)概念的差异

  宗教与科学本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范畴,二者在概念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作为现实世界的投影,宗教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对自然力量所造就的事实无法解释清楚,往往容易归因于超自然力量和超人类力量,这就是宗教。尽管拥有组织、制度和活动,宗教仍然不能摆脱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

  而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1]。科学知识源于人们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由此而形成一套理性的知识体系。所谓理性,就是按照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科学的理性也即如此。显然,在这一点上,科学与宗教是大相径庭的。

  (二)性质的差异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去证明任何自然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科学主张按照社会事实的客观实在的本来面目,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宗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相信超自然的神灵主宰世界。宗教的本质决定它否认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规律。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和否定,决定了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2]。可以说,宗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而科学则是唯物主义的代表。

  (三)方法的差异

  宗教和科学在使用的方法上也大相径庭。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从客观事物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并用经验去证明,使用的方法属于典型的实证主义。它是一种知识来源于具体的经验研究的研究思路,依靠的是经验的观察、实验和调查。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也使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希望以此来客观地认知人类社会。以社会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推动了这股趋势。而宗教认识其信仰对象的基本方法是“信仰主义”,依靠超经验、超理性的、超自然的直觉。因而宗教所使用的方法不具有实证性,是情感体验性和信仰性。同样是抱着更好的认识世界的目的,二者所走的路径却截然不同。由此,宗教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包含着诸多人类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科学则作为人类探究现实的行动,更多地倾注了人类探究自然和社会的理性与追求。

  二、宗教与科学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无论联系是直接或是间接,它始终普遍存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这段论述则阐释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联性。尽管宗教与科学看来是两条永不交叉的平行线,但二者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性。

  (一)科学与宗教都是人类对社会探索的尝试

  在社会学家孔德所论证的人类知识发展三阶段理论中,第一阶段神学时期正是宗教思想和超自然力量指导人们的社会认知。而经过了第二阶段形而上学时期的探索,人类知识的科学性增强,最终迈进了第三阶段实证时期。此时科学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实证研究。人类的知识发展的尝试也由此前进,发生了质的飞跃。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科学知识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古代文明已包含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然而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古代的科学知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附属在思维方式上尚未摆脱想象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自然哲学体系,甚至寄生于宗教神话中。在中世纪,科学成了从神学中分出来的一个枝干和流派。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与宗教的历史混合状态逐步解体,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和宗教神话中分化出来,成为实证性的科学。

  孔德的理论也印证了这个过程。宗教最初包容着大量的科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并对其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科学不断从宗教理论和理念中诞生和分化出来的历史。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一书的出版,是第一次宣告了近代科学同宗教世界观的彻底决裂。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大踏步前进,科学与宗教逐渐分道扬镳。不管怎样,宗教是在人类认识水平有限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尝试,科学则是知识发展到实证阶段的有益探索。在这一点上,二者都体现了人类对社会探索的尝试。   (二)某些正功能的类似

  正功能,就是某一结构要素或某一行动对社会或整体的协调做出的贡献。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著名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当中提出的新概念。宗教和科学尽管在概念范畴、性质和方法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但科学作为从宗教、从神学分支出来的一个实证性的分支,二者在某些社会功能上具有相似性。①

  1.解释与安抚功能

  宗教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二者在发展历程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笔者认为,他们在解释世界和安抚民心方面的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宗教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无知和迷惘,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够高的时候,人类思维能力有限,人类对很多方面都无法正确解释。要想了解大自然,了解日常生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候,人类只能依靠宗教。通过对想象性的超自然因素力量的信仰,人们对世界的迷惘和恐惧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对自然界的理解似乎也深刻了许多。在阶级社会宗教还体现出大众对苦难的忍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人类无法摆脱社会力量尤其是阶级剥削压迫力量的支配时,社会和阶级对其造成的巨大痛苦,使普通大众感到恐惧和绝望。宗教让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要求人们自觉忍受现实的痛苦,以换来死后的幸福。于是人们对于今生今世的苦难则安之若素,因为有了宗教的思想和理论作为他们理解今生苦难的最好解释。宗教则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理论工具,成为安抚普通大众的思想道具。

  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使命就是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实证性研究与经验性总结,来发现世界的本来面貌,进而揭示社会世界的规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论是要了解自然界的真实情况还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科学总是不遗余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古今中外各个学科的科学家们甚至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忙碌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内。科学不仅体现了科学家自身的成就和追求,同时也为社会大众揭示了诸多原本不为其所了解、所认知的世界规律。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社会的进步,人类原始以来形成的对世界的无知、惶恐和迷惑,最终还是要被科学一一揭开面纱。最重要的是,科学对于社会世界的解释是理性的、是真实的,其中不渗透任何想象和信仰成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还原。伴随着人类对世界了解的深入和准确性的提高,科学对于世界的解释功能不言而喻,人们对自然的惶恐被一一击破。尽管解释的方式方法不同,但宗教和科学都在致力于了解和解释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在这一点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2.整合与发展功能

  所谓社会整合,指的是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3]。宗教与科学之间具有的第二个重要功能共性,则是二者都对社会的整合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美籍华裔学者杨庆■曾经提出,中国社会中宗教可以被区分为制度性宗教和弥散性宗教[4]。制度性宗教具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和教义教规,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有组织的新众;而弥散性宗教则是弥漫分散在社会的广大土地和人群中,民间信仰、祭祀活动、祠堂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在中国,后者的社会影响更大。宗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塑造和积累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理论和理念,形成了自身的制度和特定的宗教活动。放眼世界三大宗教,全球信众共计26亿余人。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弥散性宗教的信仰遍布各地,宗教理念对人的影响是明显的。这些宗教的教义教导人们要和睦相处,热爱自己的家人和兄弟姐妹,倡导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事实上,就是通过一种神圣化的方式,将人们的身份和角色规定下来,并赋予该角色身份一种特殊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在宗教伦理的指导下协调共存。尽管是在神灵的引导或约束这种唯心主义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协调与社会整合,但其维护社会秩序、使无数个人形成合力而不至于混乱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秩序唯有得到维持,才能进一步求得发展。宗教以一种文化的手段实现了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就像道德和习惯一样,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了正功能。

  当然,科学在社会整合方面也起到了相应的功能。理性与愚昧、迷信、无知和习惯等词汇完全相反,科学崇尚理性。科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关于某种现象的真相。可是在人们并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猜测、推断的可能性是多样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的理解可以是形形色色的。此时,人们的分歧将会增大,异质性的提高则不利于社会整合。然而,理性化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人们在行动中趋于理性化,就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实现更高效率,对目标和所需工具进行选择,这些工具具有更高的效率,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某一个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真相只有一个,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和工具,人们总会殊途同归。科学的理性就是人们要客观地认识和验证对象世界。而客观现实总是唯一的。我们往往又在寻求那种更简洁、更高效、更精确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不是其他,正是科学。基于对客观对象世界的一种统一的、合理的、准确的、真实的认知,不同个体之间的理念差异减小了,同质性由此增加,个体之间的矛盾容易被协调在一定范围内,往往便于形成一股发展的合力,维护社会的秩序,推动社会的进步。

  由此可见,科学与宗教在产生和发展上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性。要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就不能生硬地将其割裂开来。而是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三、当前我国应坚持的取向

  科学技术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而宗教又是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当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应当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在于对超自然力量有怎样的信仰。上帝并不能真实客观地推动社会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前进,正是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知,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   科技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又成为生产力前进的动力。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大生产,开启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革命的新纪元,使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科技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天文学、物理学、电子信息技术等从被发现、发明,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影响甚至塑造着人们新的日常生活,使人作为一种社会因素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也具有了现代性。可以说,是科学让人进入到更高水平的生活阶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应当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用客观现实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推动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并不意味着要人为地消灭宗教。宗教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宗教的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是推动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正确决断。

  社会学家、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就曾论述过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韦伯发现,信仰基督新教的广大信众作为所谓上帝的选民,具有一种强烈的天职观,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便是荣耀上帝。因此,新教伦理带给资本主义社会以一种发展和奋斗的精神。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5],这是一种精神气质,就是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这种奋斗的精神来源于宗教的信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的这点积极作用或许也可在我国社会得以发挥。

  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有这样的可能性,又存在特定的基础。我国广大宗教信仰者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6]。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众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国家法律。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宗教制度,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453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