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070-02
中国慈善事业自古就有,相沿已久,其中包含着许多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慈善事业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慈善作为人的内在逻辑它衍生出慈善行动。如古代的义庄、义田、义塾等,特别是近代的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孙中山十分重视社会救济立法和建立专门的慈善机构和团体。他极为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多次将中国的慈善事业与教育相提并论,认为“国家收入的渊源除专供国家行政费用,余额则兴办教育、慈善事业”。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他们尤为重视慈善事业。英国的慈善机构林林总总,名目繁多,到1999年,全国登记注册的慈善机构多达16.1万个,其中还不包括部分慈善组织的2.7万个下属分支机构。这些慈善机构从“残疾人协会”到“无家可归者之家”,从“沉船遇难者关怀委员会”到“拯救儿童基金会”,从“难民援助会”到“猫狗救助基金”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在英国,政府资助的慈善机构并不多,绝大多数慈善机构都是非政府而且也是非赢利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募捐和接受捐款。然而中国的慈善机构到目前为止大大小小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个,而且它们绝大多数都是靠政府资助。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它基本是靠政府资助,依靠募捐和捐款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些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步入适合他健康发展之路。即发动全社会人民行动起来,使慈善事业成为全民的事业。
慈善事业是关心人的事业。慈善事业在“善人有好报”的内在逻辑支持下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荣辱感在逐渐的淡漠,“见义勇为”者;“大公无私”者;“默默奉献”者;“舍己为人”者;“乐善好施”者等都在逐渐地减少。面临着这一幕幕现象使我们不得不马上行动起来,从法律上,从伦理道德上,从社会哲学上倡导人们,激励人们。我们特别要在“善人有好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的内在逻辑支持下来激励人和警醒人。倡导人们多做善事,提醒人们不要做坏事。我们应该让人们知道慈善事业是关心人的事业,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来讲,这里的“人”不仅仅是别人而且也包括“我”自己。人们在关心别人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自己,内心得到满足身体得到愉悦。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帮互助同时向前发展的良性互动。
慈善事业不是富人良心发现时的无计划施舍和恩赐,而是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对他人生命的怜惜与渴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合,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本质的再现,在看到别人的同时也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这样设身处地想别人想自己,我们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别人,这种帮助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怜悯的基础上。富人帮助别人是一种慈善,穷人帮助别人是一种圣贤。笔者建议我们的富人万不可为富不仁,应该做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我们的穷人更不能漠视慈善行动,应该在感恩的内在逻辑支持下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和帮助过你们的人,这样社会就会在富人帮助穷人,穷人感恩社会的循环互动中健康发展。
慈善事业是全民的事业。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贫富不均的结果,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呼吁慈善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达到8000多万,老龄化也在急剧发展,老弱病残是一大社会问题,另外收入差距更是越演越烈等,所有这些都需要社会慈善事业快速发展。一直以来一部分人总认为慈善就是富人对穷人的一种施舍,一种可怜。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富人对穷人的帮助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富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抛开所有一切其他因素,按照理论上来讲社会财富应该属于全社会人民共同占有,每个人都有平均分配的权利,这也就是无所谓富或者贫。然而今天的贫富不均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这种因素它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一刻不停地在运动。这种运动就有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结果,富人可以变成穷人,穷人也可以变成富人。中国有句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别笑穷人穿破衣”讲的就是这个理。富不可能永远富,穷不可能永远穷,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都在变化无常。所以笔者认为富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有句俗话讲“行善事是为自己积德”,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其所能伸出爱的双手去扶助那些需要扶助的人,形成一种富者帮助穷者,强者帮助弱者的良性互动,使全社会成员都行动起来。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慈善事业,它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对和谐社会的合理结构和良性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具有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1)慈善事业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两者间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的出发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乃至最终消灭贫困。而慈善事业本来则是在扶困济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凝聚力,搭起了富裕阶层回报社会的平台,在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体恤贫困人群方向具有独到和特殊功能。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有觉悟的社会成员,带动和帮助后富、缩小贫富两级分化,实现社会公平;通过慈善机构组织募捐或倡导社会志愿者活动,将民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重新组合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来扶危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贫,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一致的。(2)慈善事业促进社会保障。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在中国很早就成为促进社会治理、维持社会物质文明再生产的必要手段。在政府治理之外,慈善事业亦是民间社会关系建构的基本形式之一。虽然从表面上看民间的一些义举只是社会救助的一种方式,但是实际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慈善事业对改善民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物质文明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慈善事业作为一种民间的社会互助形式,从来就没有停滞过。纵观历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慈善事业对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活、缓解社会矛盾和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共同形成有机的整体,对社会的合理结构和良性运行,发挥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慈善事业的功能不仅仅是“拾遗补缺”,而且是在保障体系的层面上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3)慈善事业促进和谐社会的作用。慈善事业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慈善事业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慈善事业对改善贫困乡村和西部地区的初级教育、初级卫生及其基本生产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慈善事业越发展对缩小阶层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就越大。近年来我国各阶层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将持续扩大。慈善事业是移富济贫的事业。它主要以志愿捐赠的方式来实现较富有阶层帮助较贫困的阶层实现阶层间的良好互动。(4)慈善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慈善事业推动社会捐助,既是帮助困难群众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现阶段,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冲击。新的伦理首先体系尚未健全,出现了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倾向,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漠不关心、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社会冷漠现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努力确立诚挚、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力培育扶贫济困、急人所急的爱人之心。慈善事业倡导人们爱人、爱生命、爱社会,培养人们的慈善意识,引导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种有效的实践形式。
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可以用很多经济社会指标来表示。其中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无疑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而且是目前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事业或组织结构,而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义道德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传统含义,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团结互相、互帮互爱、共同进步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慈善精神,将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与中华民族的仁爱美德有机结合起来。慈善事业不只是富人的事业,也不是政府或慈善组织推动的事业,每一个人都有献出爱心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标志。实践表明发扬慈善精神,提高人们对慈善事业价值观的认识,可以感召个人、群体、各单位、组织,打破地域界限,参与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事业中来,就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4774.html
下一篇:道义论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