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人有生死,则有生死文化。目前,土葬作为一种传统而又古老的殡葬方式在北方汉族聚居的农村地区仍旧留有一席之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这种现象的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北方地区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本,具备土葬的物质基础,“有地则生,无地则死,入土为安”、“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可催伤”的观念深重,因此社会物质决定了社会意识;其二,土葬的费用较低,因此土葬对于位置偏远家庭并不富裕的农村来讲是相当合算的。
一、土葬的过程
(一)停尸。当一位老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即将离开人世之时,儿孙要赶在其停止呼吸之前为他穿上寿衣。寿衣,又称“老衣”。在农村,人们往往在50岁之后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寿衣,寿衣的制作通常在闰年月中完成。着装上男女有别:对于女性来讲,头枕莲花帽,上衣从内到外依次为夹袄、小红棉袄、大蓝袄外套,外面再罩一件类似裙子的外套;男性头戴道士帽,上身则要将裙子换做马甲;下身男女一样,为夹裤、蓝色的棉裤;脚穿蓝色“送老靴”,女性的靴上绣有莲花,名曰“脚踩莲花”,喻富贵吉祥之意,有的靴跟上还绣有“八仙过海图”,男性的靴子基本没有图案。在某些地方寿衣则更加讲究,称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衬褂、棉袄、大棉袄、罩衫、夹袄,男性则是大棉袄、夹袄为棉袍、马褂;“三腰”即衬裤、棉裤、女裙男罩裤;寿衣要宽大易穿、扣子处以绳子代替,同时系绳子时不能打死结。
当亡者真正咽气后,子女要立刻记下亡去的时辰并将其从床上抬到堂屋(一般是北屋)地上的门板或高粱秸上,头西脚东,大开大门以方便亡灵的离去。尸体忌讳放到毡上,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死者如果被放到毡上只有等他数完毡上的毛才可到达极乐世界。与此同时,子女们要搭好“灵棚”准备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灵棚中供养着亡者的灵位、供品、烧着香等,对于夫妻双方有一方已故去的,子女先要到路边烧纸将其“请”回来,一同供奉,子女等直系亲属为其守灵。
一切准备好之后,子女们开始将丧讯传达到亡者的亲朋好友,俗称“报丧”。报丧时,子女要到亲友门上单膝跪地口呼“登门叩报”或“登门叩谢”,听到“登门叩报”的要立刻准备纸、香或直接给钱登门吊唁,叫做“送倒头纸”,来客在灵棚中叩拜时子女要陪同行礼;听到“登门叩谢”的则不用前往吊唁。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人们也会借助电话等通讯设施传递丧讯,但礼貌程度欠佳。
(二)入殓。入殓就是将亡者装进棺材的过程,在入殓之前要为亡者净面请化妆师前来“化妆”保证亡者能够体面的上路。净面时化妆师拿着棉球蘸着酒有次序的擦拭点到为止,口中念到:“净净脸,正当;净净眼,看四方;净净鼻,闻花香;净净嘴,吃菜香;净净耳朵,听四方;净净身上,穿衣服正当;净净手,抓钱稳当;净净脚,踩庙堂”。子女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入殓,入殓时,忌属相的人需回避,更不能有猫狗出现在入殓的现场,会被认为能够带去亡者的灵魂。
棺材中摆放的物品很有讲究,亡者的头前要用新碗供小米做成半生不熟的“倒头饭”一碗,饭上插上筷子,保证亡者在阴间能够有饭吃;脚底放油灯一盏,称为“引路灯”;有的脸上蒙一张黄表纸称为“蒙脸纸”。亡者手中握有的东西也很有意思,一般右手握“打狗棍”,打狗棍由面做成棒状上面扎上刺,刺的个数由亡者的年龄确定,一岁一个;左手握有“面钱”面钱是由面做成的空心铜钱样式,防止在去黄泉的路上遇见恶鬼以此贿赂疏通之用。在棺内还要放“五谷仓”即缝制的荷包中装好五谷杂粮五种粮食即可;除此之外还放些亡者生前喜欢的物品作陪葬,所有的东西都表达了子女希望亡者能够在阴间生活幸福,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美好祝愿。一切妥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圈看亡者最后一眼。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妇的头发缠绕随棺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有挽留的意思。封钉时由族长执斧头,女丧则由娘家人的大舅哥执斧,钉入时口中念到:“这把斧子明晃晃,好日好时来殓棺,这把斧子明光光,亡人入土才得安”。也有使用锤子的念到:“这把锤子明晃晃,打发亡人上西方,这把锤子沉甸甸,打发亡人上西天”。棺材钉好之后还要穿上“棺衣”,棺衣分为两层:里面一层叫做“旌”类似锦旗的样式以显示家族的富贵,外面一层用大红布包好。棺衣都是由亡者的女儿准备。棺衣穿好之后下一步就要准备出殡。
(三)出殡。出殡的当天主家雇来的抬手早早就把棺材抬到大门口之外,停放在支好的凳子上,棺材绝对不能直接放到地上。这时家中掌上长明灯,子女将牌位从灵棚请到门外,捧牌位的子孙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接着的是扬“幡”的人,幡由长棍挑着上写亡者的籍贯、年龄等基本信息,年龄通常要写的比实际年龄大一岁,意为希望能多活一年。
“孙顶包,儿打瓦”,“孙顶包”是指亡者的孙子要将纸灰收集好装到布包里顶在头上一直到陵上,这相当于在阴间银行开的“户头”,以后每逢祭奠烧的纸钱都存在这里。“儿打瓦”则是由长子将写着“持令斩鬼”的青瓦高高举过头顶用力摔到地上,瓦片越多越吉利避讳摔两次。这相当于到阴间的腰牌,小鬼见到腰牌就不敢纠缠亡灵了。出殡的队伍准备就绪,抬手慢慢起棺,这时要有高人指着通往陵地的道路高喊一声“高升路”说明这是一条明光大道,称为“指路”。
在出殡的过程中长子最为辛苦,长子手中握有七根秸杆并用麻绳四根扎好的矮杖(也叫哀杖)杵着地面弯腰走路,矮杖的高度不能超过膝盖,如果在出殡的路上碰见乡邻给“送钱”不论面额多少,要随时准备磕头致谢。亡者的旁系亲属一般只随出殡的队伍出村外然后脱下丧服回亡者的家中准备坐席,直系亲属要一直护送棺材陵地上并下葬。
(四)下葬。陵地的位置由风水先生根据山向和地名吉利于否确定,如本文调查的X村的凤凰山就是讨口彩的吉利名,一般后傍山、前低后高、有树有水最好,避讳人名地名相冲的情况出现。在农村,人们一般在生前就准备好墓地,叫修“寿坟”。坟的结构讲究固有的尺寸,且修坟的技术是传男不传女的,据村中修坟的匠人介绍,由于前段时间一名老匠人的去世,他所代表的修法就失传了。大户或做官人家还可以为亡者立碑,家中没有显赫的人物立碑是要被村民们笑话的。正式下葬之前,亡者的女儿要先进坟中走两圈“热炕”,才能等待吉时下葬。下葬完成后,所有纸活将被烧掉,纸活包括纸马、纸车、纸电视机、花圈等,这些物品的制作每件平均几十到几百不等一阵青烟过后预示亡灵到达了极乐世界。家属在回家的路上不能回头,也不能直接回家,都要绕个弯回,以防止鬼魂覆身。
(五)祭祀。在下葬后的第二天,子女们再次来到陵地上烧黄表、香、摆上供品祭奠亡灵,这称做“圆坟”。下次再来的时候就到了“五七”了,传说“五七三十五,亡人入土才知道受苦”,即故去的人只有在死后的三十五天以后才知道自己死了。这次祭祀相对隆重,还要烧掉纸糊撼钱树、聚宝盆,这些也全部由女儿准备,保证亡灵不在阴间受苦。在这之后就是“百日”,即亡者故去的第一百天,子女准备金元宝带上供品看望,整个殡葬到此为一个阶段。故去的当天叫做亡者的“忌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儿子都要来上坟,女儿是没有这个权利的,除非由家长的批准才可以,如女儿结婚、家中子孙榜上有名,叫做上“喜坟”,否则儿子们会不高兴,女儿在生活中也会遭到惩罚。平常的日子里,人们一般不会去陵地,也有说法叫做“一月不上两回坟”,大概是即怕招鬼回家,也怕惊扰了亡灵休息吧。
二、殡葬的社会功能
(一)殡葬与社会经济
1、殡葬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当然也是殡葬活动的基础。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动物几乎一样,根本不会意识到亲属尸体如何处理的问题。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逐渐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于是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殡葬的问题才被人们意识到,从而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不同形式的殡葬方式。殡葬不是从来都有的,是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2、殡葬活动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在古代社会中,帝王的陵墓修建、看护、陪葬品、殡葬仪式等整个过程耗资巨大,劳民伤财,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做不到的。而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农村地区中,殡葬活动更是家中的大事,受“厚葬薄养”的观念支配,通常会倾尽家中所有办理后事。要买墓地、置棺木、购买殡葬用品、宴请宾朋等,人们在丧失亲人的悲痛当中还要承担着经济上的负担。
3、发展现代化的殡葬产业,适应市场需求。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的死亡人数很多,殡葬消费作为每个人一生中的“终极消费”是谁也摆脱不了的,殡葬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特殊行业,其收入相当可观。殡葬产品,如纸扎、棺木等具有成本低、利润高的特点,因此商家的获利空间很大,这些资金只有小部分回投入到再生产的过程中,而大部分回滞留起来,从而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殡葬产品同时作为一种不可回收的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殡葬与社会政治
1、政治是推动殡葬习俗变革的直接动力。习俗作为一种传统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我们不否认在这种古老的土葬方式中蕴涵的文化意义,但是就其相当一部分而言是与当前文明不相符的,在改变落后的殡葬习俗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制定的法律法规将有效的制约殡葬活动的正常进行。2、尊重各民族的殡葬习惯。因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地区拥有不同的殡葬习惯,如风葬、水葬、天葬、树葬等,政府在推行殡葬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保持原有的习俗的同时与现代化接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殡葬与社会文化
1、“灵魂不死”的观念是殡葬习俗的思想基础。在“灵魂不死”的观念支配下,人们普遍认为要善待死者,使灵魂获得慰藉,从而保佑活着的人,因此要准备生活必需品,祭祀的活动也要代代相传下去。从根本上讲,活着的人为亡去的人忙碌一方面是寄托自己的哀思,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希望活者的人能够平安、幸福。2、殡葬活动体现了祖先崇拜的意识。“生事毕而息事始”,殡葬是以宗法制度、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通过殡葬、祭祀建立了阴阳两界的相互联系,这是一种祖先崇拜意识的体现。殡葬活动中要对亡者磕头行礼,每逢过节或忌日,要祭奠亡灵,不仅仅是对亡灵尽孝,同时象征祖先的神圣、权威,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3、殡葬中的文化内涵。由于丧葬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也就是依次社会聚合的机会,殡葬中的程式和规范的意义在于协调人们的丧事活动,使之有规可依,使亡者的亲人和全体参加丧礼的人都能从中得到精神的安慰、支持和鼓舞,达到人们在情感、心理、思维方式、行为等方面的统一,同时又增强了同宗同族的凝聚里和认同感,从而达到整合社群和加强社会集体意识的目的。正是通过丧事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变的更加紧密。
(四)殡葬与现代文明。殡葬是一种物质消费,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消费,我们要将之与现代文明相联,使其成为文明的载体。殡葬问题,主要还是观念更新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新型的“网上墓地”将逐渐受到青睐。正如我国的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样,殡葬的现代化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4864.html
下一篇:中国残疾儿童社会福利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