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虽然目前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目前的研究虽然是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但多数是采用问卷和数据分析的方式,本文着重于通过个案工作实务的介入、反思,分析和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且根据家庭系统理论以及家庭结构治疗模式,从家庭互动角度进行干预和实证研究,更多地关注父母间及其与孩子间的相互作用。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影响的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分析
文文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受到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情况等的影响。样本家庭的父母双方都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有很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从这些外部条件来说,样本儿童文文在父母的教育和熏陶下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养,将父母亲作为行动的准则和榜样,因此文文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乖巧的一面,例如文文很爱卫生经常洗手,在公共场合和家里也从来不乱扔垃圾,有时候还喜欢清理家务;在公共场合懂得遵守秩序和交通规则,也不会随便破坏公物等。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富裕的家境和充足的物质生活在给文文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带来优势的同时,却也使文文的性格发展有所偏离正常的轨迹。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文文的教育和引导对文文的社会行为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根据调查和访谈记录的分析,文文的父亲是属于专制型教养方式,文文的母亲教育方式属于溺爱放纵型。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亲社会行为
对于样本儿童文文,采用观察法、询问法等调查形式加上与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谈话,对文文在谦让、同情心、合作关系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谦让行为。在个案工作前期的实地观察当中,当玩具只有一个时,文文认为让给同伴自己就没有玩具了,所以文文通常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谦让行为。在自己和伙伴都想玩玩具的情况下,儿童主动谦让的行为概率为0,但是如果当时有父母在场,在父亲的斥责下,儿童在满足自己的情况下分享给同伴的概率会变大,由此可见,儿童的谦让行为跟父母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儿童本身不能意识到谦让的情况下,经过父母的教导和提醒,儿童会获得谦让的认知。所以父母亲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地提醒和教导孩子要谦让别人,时间久了孩子自己也会习惯这样的做法。
(2)同情心。在同伴有意或是无意中受伤的情况下,儿童所做出的反应有两种,儿童有可能主动安慰同伴,也有可能出现不愿帮助同伴的情况,但如果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经过家长的提醒通常会使儿童被动改变态度帮助同伴。因此,在家长的教养和引导下增加儿童同情心的比重是很大的,所以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能够帮助儿童提升同情心,并且使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帮助周围的人,妥善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3)合作关系
合作是最为常见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形式,所以合作发生的频率和机会也会比其他亲社会行为要高。儿童在同龄群体中通常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地参与同伴的活动,即使儿童在特定的场景下会产生羞怯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但由于身边父母的教导,通常会再次融入团体。
(4)道德行为
幼儿时期的个体对道德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需要在旁人的引导和教养下逐渐内化道德标准,达到规范的要求。礼貌谦虚、诚信待人、遵守秩序、爱护公物这些道德准则都需要父母教导儿童习得。
2.反社会行为
样本儿童文文的父亲偏向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孩子选择用攻击别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文文的父亲生硬的教养方式无法使孩子真正理解父亲对他的教导和指引,而他只会认为是父亲对自己行为不满意的表现。父子两人长期处在这样的交往模式之下,容易导致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发展速度迟缓。如此一来,儿童的内部动机归因被弱化而外部动机归因被强化,会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发展不完善和个性缺失,在社会互动和社会角色扮演中处在过于被动的角色地位,缺乏自我认同感,没有自信心和自我决断能力,没有良好的群体意识,因此,他们会缺乏责任感,幼儿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养成自私自利、脾气暴躁的性格。
二、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创建温馨的家庭氛围,首先要求儿童的父母关系和谐。父母的相处模式正是儿童对一切社会关系认知的起点,因此,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会在父母的朗好的影响下得到很好的体现。长期处于温馨环境下的孩子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展现自己熟知的关心,体贴,能更好地融入群体,也更会尊重他人。而恰恰相反,如果父母相处冷漠,淡薄,孩子无法从中感知温暖,最终也学不会怎么去温暖别人,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胆小,羞怯,无法融入集体。父母的相处模式固然重要,但合理安排陪伴孩子的时间也至关重要,与孩子相处时的耐心,适当转换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然后回复指引,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就是朋友,更易敞开心扉,而不是在一种无形身份的压迫下,被逼做出选择,这样孩子就会有所保留,而后养成遇事逃避的行?椤6?家庭氛围的紧张,不和谐,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给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一定阻碍。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教养孩子
首先,父母应该采取平等共生的方式与孩子和谐相处,即作为长辈要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思考问题,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及意愿,会孩子能够愉快地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孩子愿意去自主选择,或者主动告诉父母自己的心理想法,一方面体现了孩子敢想敢做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人们常说孩童的世界是天真的,纯洁的,父母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能让孩子体会到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对美好会有更好的体会,对幸福有更深刻的定义,更能促进孩子的思维开阔,孩子也会更愿意和父母交流感知。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避风港,也是孩子的调色板,要想画作充满幸福感,就要幸福四溢,最终感动自己也会渲染别人。
(三)及时调整和改善相处模式
大自然万物顺其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生长。春天草长莺飞,夏天知了长鸣,秋天落霞孤鹜,冬天腊梅飘香,季节性规律让大自然充满生机,父母也应根据孩子的生长规律来调整相处模式。父母应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并逐步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如常常带领孩子玩园内的玩具,多多?^察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和老师的教学习惯,与孩子交流,从而在学校和孩子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让孩子愉快学习。
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在父母的培育和指导下进行的。父母是孩子步入社会的第一位老师,在父母的指导和牵引下,使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之中更好地生活下去。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起着指引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行为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提醒我们应该提高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和干预工作,以便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发展环境,给父母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使幼儿的社会化能顺利进行,并为以后各个阶段的社会化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