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到,构建同经济水平相符的社保体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社会制度,同时也是经济制度[1]。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消除贫困,推动社会的公平;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再生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关系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社保程度,经济财力已经成为了社保资金的重要来源。总而言之,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随着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保支出金额必然会大幅增加,社保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会更加的明显。
一、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首先,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完善能够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让社会长期处在协调与健康的发展阶段。我国当前GDP总值相对较为客观,可是人均所占的生产总值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相对较大。提升农村消费水平,能够拓展市场内需,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升农村整体消费水平,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此以外,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能够妥善地解决群众看病难、住房难的实际问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发展,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无法离开社会支持。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当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可以拨打求助电话,短时间就能够获得妥善的解决,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因为社会保障的缺失,总会出现小孩因为饥饿而失去生命的情况发生。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将会直接决定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经济基础可以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支持。对于我国而言,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能够加大社会保障支持力度,从而拉动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再分配的制度,国家借此干预市场要素的分配,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地拉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东南沿海经济驱动力日益减弱,中西部逐渐兴起;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存在国富民弱的情况[2]。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其对于社会保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近五年?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低保、新农合以及新农保农村三大保障制度的建设,使得社会保障的重点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断扩展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十八大召开前,国家就已经制定了“适度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念,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覆盖全民的保障体系。在“十三五”规划中,该理念转变为“共享”来进行表达,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进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3]。
公共财政以及经济发展情况能够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物质基础。比如新农合与新农保,财政补贴成为了确保农民参与其中的主要原因。国家财政的大量投入也为这些保障项目运作提供了现实驱动力与物质基础。可是经济发展放缓使人们对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质疑,甚至可能会动摇当前国家关注民生发展的政策导向。并且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扩大,质疑会不断增多。
三、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
第一,社会经济需要与社会保障水平不相适应。社会保障不仅要符合各个国家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同时还要与国家的经济相吻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当前面临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必须要构建质量更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约束了经济转型。我国过去所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较低,覆盖范围相对较窄,针对的通常是一些生活贫困的人群,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救助。对于发展性保障我国所投入的资金很低,特别是在卫生与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较低,导致的结果是看病贵、上学难。这些问题对于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模式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无益于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差距,无法调节收入,从而增加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对象基本都为城镇居民,对于农村所颁布的社保政策存在滞后性,内容也较为简单。因此,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我国当前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在经济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世界老年人总数的20%,属于未富先老。因此,我国在医疗与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存在非常大的市场需求。此外,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已经无法承担改善老年人医疗待遇与生活水平的重任,因此,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
四、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对策
第一,调整社保支出,实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当前社保各个方面的支出增长水平都高于我国国民经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社保支出已经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解决。其一,严格控制社保各个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特别要掌控医疗保险增长过快,实现和经济增长率相匹配,在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同时,提升社保各方面的支出,防止出现因为环保支出过多加重经济负担的情况,这对于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其二,优化社保支出结构,在社保所有分项中,医疗保险的增长幅度要远远的高于养老与失业保险的支出增长幅度,妥善处理社保各分支的支出比例,防止出现社保支出过快增长。 第二,增加社保支出,提升社保水平。在适应经济增长水平的前提下,增加社保支出,从而提升社保水平。其一,在符合当前经济增长趋势的前提下,增加医疗、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的支出数额,维持增长比例,与经济增长匹配。其二,提升财政支出在社保层面的支付力度,提高农村社保水平,加大财政对于个人账户支付力度,防止出?F“空账”的问题。其三,提升社保覆盖面,增加社保基金抗风险能力以及调剂功能,使得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能够具有普惠性。其四,妥善处理社保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利益,合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收入不公、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挑战。
第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格局。城乡社保制度存在区域性分割的特征,是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这种状况,国家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人口涌向城市所带来的社保转移与延续的问题,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确保流动劳动力社保权利。同时,解决务工人员与流动人口综合社保制度,保障这部分群体的社会权益。将社保制度作为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利器,突破地区之间的社保封闭格局,拓展社保覆盖面,维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这部分新社保对象的合理权益。
第四,完善社保制度,应对老龄化危机。首先,延长退休年龄。当前男性的退休年龄是60周岁,女性是50周岁,这一规定还是按照20世纪50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来确定的。在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退休员工的数量与在职员工数量之间的比值在不断拉大,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那么无疑会加大在职员工的生产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需要延长人们的退休年龄,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从而降低企业所面临的收支失衡的压力。其次,筹集养老资金。为了有效筹集养老资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展开。一是转让、减持以及变现国有资本,降低在职员工的工资,并将其用于发放养老资金,使用这个方面需要注意对于资本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要考虑方式方法。二是国家可以通过发放基金与彩票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这个过程需要根据相应部门所指定的规范与条例开展工作。三是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在证券市场的投入力度,提升基金保值增值,完善投资政策,规避风险。
五、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社保制度必然会逐渐完善和健全,这样才可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完善对社保的监管作用,不仅需要强化社保对于经济不够发达地区的覆盖力度,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国家还需要调整财政方针与结构,提升对于社保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保障水平能够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