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年,结合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和实践,深入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背景及丰富内涵,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是必要的。
一、邓小平同志社??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提出的背景
1.国内背景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如何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会议中心议题。这次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党有历史转折性的重要会议。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分析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提出切实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途径。毛泽东同志说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由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调整而得到解决。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发展可以通过自身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但并没有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方法――改革。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论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国际背景
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上国与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也存在矛盾、冲突、竞争。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并不安宁,出现了局部的战争、局部的动荡。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主题。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出现了向新兴国家直接投资的浪潮,这就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加快工业化发展的机会。能否赶上这班列车,直接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善于抓住机会,促成了中美的正式建交。两国建交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两国的经贸额也逐年攀升。
二、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内容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论断表示赞同,他这样说过:“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1]181-182他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特点上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论断基本同意。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做出创新,主要论述如下。
第一,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应该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心”。他克服了从前过于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不太重视生产力的错误,提出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起决定作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满足,这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也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正确选择。
第二,邓小平同志正确地、科学地剖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完全适应,它们自身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经济管理的计划性抑制了私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公共权力缺少完善制约机制,社会的民主法治不健全等等。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对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阻碍作用。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当前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区分了基本制度和体制、具体制度。社会向前发展是需要具体的制度来完成的,如管理制度、岗位制度、法规制度等等。某一领域的若干具体制度的总和,就有了专门体制,如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要始终坚持,不能动摇,而各种专门体制和具体制度可以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改变。邓小平同志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实践告诉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体制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必要的,是可以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
(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决定,此次重大决定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做出。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182由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后来,他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应该把经济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首位。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来看,他的论述与从前党的工作重心不同。从前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偏离中心任务。邓小平同志正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
(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同时又认真考察和具体分析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新情况,对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
邓小平同志承认当今我国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两类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新特点。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和办法。 第一,在经济生活领域,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三者之间有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统筹兼顾,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第二,在政治生活领域,既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又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解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需要建立健全法治,使国家社会生活正常平稳进行。因此,把民主和法治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十分必要的。民主和法治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有重大指导意义,也是处理在思想研究中出现的不同意见的基本原则。在思想领域中,可以存在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创作,也可以存在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碰撞。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才敢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文化繁荣的目标也不会远。
三、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_展有着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掌好舵。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在具体实践中把握好方向。朝什么方向走,决定着改革的成功和失败。回首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掌好了舵,坚持了正确方向。当前,我们国家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社会中各种新矛盾相互碰撞、相互交织在一起。如政府与市场、民主与法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可以化解矛盾。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各种严峻考验,我们要有勇气和意志,敢于啃硬骨头,突破束缚和制约,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民利益为重。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以来,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克服在前进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险阻,取得了巨大成绩,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把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执政理念。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需要有完善的、健全的制度、体制、机制。当前,尽快完善保证群众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有效地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大多都是因为利益冲突引起的。如何调节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给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民主和法治的统筹方法来化解社会中的矛盾。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把人民群众合理的、合法的诉求解决好,健全和完善保障群众利益的制度、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打破阻碍改革、阻碍前进的体制机制。坚持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动摇,推动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所以,改革必须要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使改革更加有成效。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具体情况,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序进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5520.html下一篇:浅谈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