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紧张理论下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原因分析
首先,从物质层面来看,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社会性弱势群体往往缺乏较好的物质条件。一个社会只有贫穷或者只是富裕均不产生犯罪,但一个社会贫富悬殊就会产生大量犯罪。对有关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犯罪案件进行整理后发现,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中,无业人员或者没有稳定工作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而收入不足所导致的经济拮据使得这一部分人生活质量低下,物价的上涨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负担。经济地位低下带来的生存威胁,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变现有生存条件,于是对于物质的追求有着更加强烈的欲望,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他们手中所拥有的极少量的社会资源,使得他们想通过合法突降获取成功的愿望变得十分渺茫,这使社会性弱势群体容易滋生犯罪心理。
其次,从精神层面来看,犯罪和越轨行为也可能是个人消极感情状态 (如愤怒、挫折、敌视情绪等 )的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消极情感状态是由消极的、破坏性的社会关系引起的,包括无法实现积极而有价值的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期望和成就之间的分离引起的紧张、由于失去个人所看重的刺激物而产生的紧张、由于遇到消极刺激物而产生的紧张。比如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又难以融入新的生活环境,缺乏归属感,大都居住在远离本地居民的“出租屋”聚集地带,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弱势群体与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疏离,他们在异乡的孤独感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失望、抑郁等消极情绪。此外,社会性弱势群体因其社会地位地下,会遭受到来自各界的歧视,如在身份认同上,就业求职上,以及子女受教育等方面,这些来自各领域的歧视也在无形中给社会性弱势群体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二、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预防措施
(一)健全有效的社会关怀体系。当前我国社会关怀体系很不完善,对一些极度边缘化的人群没有太多的支持,他们还长期处于被社会深度排斥的状态。结合以往发生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案件来说,我们社会关怀系统很大程度上处于失灵状态。在目前这个压力倍增的社会环境下,在为弱势群体尽可能提供物质上的社会支持外,还急需提供精神上的社会支持。
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舆论,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媒体宣传的力量,呼吁全体社会成员关爱弱势群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关注、鼓励、帮助、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他们因物质上的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紧张感。同时,也要建立弱势群体心理支持系统,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心理宣泄和疏导等,对弱势群体社会心理的各方面,包括成就动机、认知模式、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以及人际交往等进行指导、重建,引导弱势群体逐步形成理性、科学的社会心理。
(二)加强全民化信仰教育工作。“信仰能够给予人生以最广大的意义,在解释与构筑人生方面,它比科学具有更大的作用。”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或状态,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次结构,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昭示了人对于社会或人生的一种终极思考与关怀。国家要使那些弱势群体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不曾被这个社会所遗忘,从而加强他们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找到心灵的归宿,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问题,看清现状和前路,重建精神家园,形成内心的一种信仰,使其有所敬畏,从而避免在这个最容易迷失和冲动的时候走向极端,进而使他们从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过上积极的生活。
(三)完善基层的利益诉求机制。只有给绝望的人以希望。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切身利益,关注他们的诉求,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表达渠道,才能够铲除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滋生的土壤。要努力完善以不同目标为核心的三大需求体系,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家庭为核心的日常生活利益诉求,及时发现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各种易发问题;以单位为核心的职工合法权益诉求,及时发现解决员工的利益、尊严、价值等方面易发问题;以社会为核心的公共安全诉求中心,及时发现解决社会整体性的就业、分配、保障、安全、环境等方面易发问题。按照“一个网络、多个平台、多口受理、分流处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思路,完善区、街、社区三级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5534.html上一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