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 B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80-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对于高校来说,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有待提高,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许多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培养的学生需要注重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习成绩好,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建构思维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格根1985年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的《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运动》一文被视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正式开始的标志,也是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宣言书。在该文中,格根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立场从元理论层面概括为四个基本假设,这四个假设在格根此后的许多论文和著作中不断复现,可视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建构思维
第一,社会建构论主要阐释人类(如何)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包括他们自己)的过程。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主张放弃对个体内在心理结构或心理过程的研究,转向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
第三,社会建构论认为,被人们作为反映工具使用的语言,其意义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正因为此,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建构思维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实践探索
第一,构建创新愿景
高校大学生要想培养创新能力,首先需要的是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构建创新愿景。高校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处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阶段,具有创新潜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敢于打破定势思维。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高校大学生若是能够具有创新的强烈欲望,能够在头脑中构建美好的创新愿景,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培养创新意识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创新知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与外界互动中主动建构而生成,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于创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个人在创新中的作用,要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不断丰富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创新素养。
(二)高校创新环境的实践探索
第一,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团队优势互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
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高校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促进团队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互补,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第二,通过资源共享,达到团队协作共赢,培养高校学生的个性品质。
在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人们常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持征称作良好的个性品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正是要建构资源共享的氛围中重点培养高校大学生合作、共赢的个性品质。
(三)社会创新环境的实践探索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创新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由此,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社会实践。
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之中,高校更应该进行开放式的教育,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拓宽视野,了解自身专业的社会需求,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也可以多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环境,提供研发需要,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符合社会需要的研发工作等。在社会激励科研创新的氛围中,不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前进的步伐。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