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问题提出
当前,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和偏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正发生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纯粹的教条式的书本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受到影响。高等学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善于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应用型人才善于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介于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二者之间的一种形式,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具备本科层次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随着地方企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致使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社会转型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社会需求导向也将引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思路、模式、方法的转变和重新选择,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基于社会转型对应用人才的需求现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进行评价分析。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学者文育林(1983)率先提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词;刘俊明(1994)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想的教育、教学式样,这种式样旨在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邬大光(2010)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在一定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还有在大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制度状态的有机结合下,所实现的一个教育过程,它是基于社会外部需求和自身教育资源配置而形成的教育过程。通过对有关学者的研究梳理,可以得出人才培养是一个集合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培养目标和具体措施的作用过程,而教育观念是关键,人才培养措施是载体,培养目标是核心,向社会输送符合发展需求的人才是根本目的。
三、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观念与社会发展耦合度不高
通过梳理和分析,在目前的大部分工科院校教学体系中,仍然存在重理论教学,轻技能传授,强调基础理论,淡化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足,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对接缺位,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需求企业和单位,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传统的人才的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就是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关键要素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2.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效应考评度欠缺
国内部分工科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毕业设计和考察等环节,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创新,尤其是没有因地制宜的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一个教育内容,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论证环节。鲜有结合社会需求重新考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社会上的广泛论证。学生的就业质量、生存技能、职业发展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判断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手段,而不是盲目的一味追求学生就业率。
3.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及技能型教师缺乏
从目前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移动轨迹,缺乏学科领域内实际的工程实践背景。入职后,学校对教师的后期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不到位,而提倡教师的学历学位进修。从本科生的教学特点来看,学以致用比纯粹的掌握深厚的学科理论更具意义。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塑造,是改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及投入不足
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有多种选择,无论从课程体系再设计、仪器教学设备的采购、学生参加社会、企业实训锻炼、校企合作还是教师挂职企业,选聘企业骨干人才进课堂,都需要专设一定的经费。当前的不少工科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竞争力,注重学校硬件设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应用型人才的专项培养经费不足。从而没有形成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经费保障,势必会制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促进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人才培养观念与社会发展新常态协同
当今社会是“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期,转型的特点是教育普及化和更加专业化。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技能型人才更受社会欢迎。高校毕业生就业载体主要是企业,企业的生产制造性质决定了招聘的员工绝大部分需要动手操作能力,而承载社会功能的机关事业单位对于人际沟通、决策咨询、营销策划与写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对于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教学观念需要转变。高等学校要把服务于社会作为根本目标,只有坚定这一目标,人才培养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地方工科院校都应转变传统观念,切实加强应用型他人才培养的模式的创新,坚持“与政府互动, 与地方社会经济共生,与企业共赢”的原则,真正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2.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评价体系依据社会需求再设计
人才培养的效果是为了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效果考评体系,应充分吸纳各种因素,从专业设置考察到课程设计论证,从课堂教学与实验组合到社会实践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身心素养到成绩评定多维度等方面,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充分发挥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度和评价,社会、企业和学校构建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社会塑造学生的身心素养和服务能力,企业考评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动手操作能力,学校传授基础知识,并整合社会、企业的评价结果,提出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同时学校应做好效果的跟踪与反馈工作,对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效果和社会反响进行总结,为新一届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3.推进双师型、技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教师本人的能力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备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在知识传授和实验教学方面,更容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工科院校要加强“双师型”和“技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拓宽校企合作,采取“双向挂职”的形式,使得“教师下车间,工人上讲台”成为现实。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青年教师本人,还可以把专业技术知识推广到生产研发领域,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智力支持;企业骨干技师进课堂,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传授给学生,增强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4.加强专业调整,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地方工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紧跟社会需求与市场需要,适度调整专业结构,积极申报、开设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专业,使应用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可实行年度评估,对就业率较低、社会反响效度不高的专业,应予以停办、停招,对社会需求高、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应集合优质师资队伍,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专业设置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调整专业设置方面,地方工科院校应广泛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有关省市和国家的政策导向,不能盲目或过于狭隘地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新专业进行评估和设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