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9-001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on the improving soc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period schizophrenia. Methods 84 schizophrenic in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kind of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The tri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for one year,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nges wer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In addition, for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symptoms score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 were compared, the tri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atients schizophreni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symptoms, increase the degree of mental health,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Rehabilitation;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ocial function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青壮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具有慢性以及迁延性的特点,是一种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较高威胁性的精神类疾病[1]。目前关于抗精神病的相关药物种类较多,且对于患者的症状控制以及缓解病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效果。但单纯的采用药物进行疾病的治疗,对于疾病类型为阴性的患者效果较差,在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方面尚无有关报道,同时进行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方面也存在较差的现象。有较大比例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虽然症状得到了缓解,然而社交能力仍然存在缺陷,因而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2]。如何采用有效的手段,增加康复程度,提高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有着较高的重要性。本研究对于确诊患病的84例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式进行了为期1年的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住院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经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处于康复期;③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2](BPRS)评分<28分;④能独立填写问卷;⑤排除疾病本身或药物所致的焦虑。共入组8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18~62岁,平均(42.9±6.2)岁,病程1.2~7.9年,平均病程为4.8年。而对照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2.7±6.4)岁,病程1.0~8.1年,平均4.7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参与治疗的患者均利用相同的药物配方进行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而实验组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周进行3次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每次的治疗维持1 h。治疗1年时间。
1.3 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认知以及行为治疗两方面[4]。①在认知方面,通过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患者的基本病情,以协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症状表现以及相关的不良反应症状的了解。②向患者介绍成功治愈的案例,以提高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并逐渐消减患者可能存在的消极情绪。③适时地向患者介绍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了解疾病的病程,可能的结局以及复发等不良情况出现的可能性。④帮助诊断为阳性症状的患者建立起积极协助治疗的情绪和状态,协助其缓解情绪,并授之以应对药物依从性以及疾病复发的实用性技术。⑤帮助患者建立起合适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以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并使适应于患者具体病情的模式逐渐强化。⑥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家庭护理方面的常识以及技巧,增加患者自我防护的能力。⑦行为方面,需要调节患者家庭的氛围,改善家人间的关系,增加家庭的融洽性,使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以及疾病复发时得到家人的关心以及爱护。针对性地对患者与人交流、决策判定以及集体生活等多方面的社会技能进行锻炼,以增加患者与人沟通以及交流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尽量避免和降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并逐渐形成正确的社交习惯以及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
1.4 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简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变化以及社会关系改善状况等生活质量方面的指标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优[5]。对于治疗前后患者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则利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判,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好则得分越高。而患者的康复效果的比较,利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进行细致的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6]。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趋势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利用此方法进行精神分裂症疾病患者的相关的文献报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以年度命中数作为纵坐标,年限作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结果见图1。
2.2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1年后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变化以及社会关系改善等方面的综合性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相关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交际和动性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改善情况,基本日常生活的提高程度等多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治疗前后阴性症状项目评分比较
经过为期一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中阴性症状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常起病于青壮年,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致残率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严重损害,心理社会功能严重障碍,后者包括日常生活技能、家庭交往、人际和职业能力、工作学习和健康状况、自我照料等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慢性化的病程和明显的功能损害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同时也对患者家庭的劳动生产力造成巨大影响。对于患者本人来讲,不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使患者生活水平显著低于常人[7]。如何更优化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直是广大医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采用药物治疗,虽然对于患者的有关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是对于患者社交能力的改善等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8]。有报道表明部分患者通过坚持服药,虽然可控制疾病的复发及发展,但在社会功能方面的缺陷,仍然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导致患者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9]。有学者认为,简单地将各种症状视作“异常”并非可靠,更科学的做法是把它们置于心理现象连续谱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10];推理和归因偏差(如快速得出结论、过度外在归因)可能在精神病性症状的形成与维持中发挥了特殊作用[11,12]。这些成果为CBT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感、行为及其反应均与认知有关,认知是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内部和外部不良刺激所致,同时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认知与情绪及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ABC理论来描述。A(Aefivafing event)代表诱发事件,如事、人、行为,B(Belief)指认知代表信念对A的评价、认知、理解;C(Consequences)代表情绪及行为后果。该模式认为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也就是说该情绪并不是直接由生活事件决定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本身的认知造成的。当人们不能够正确的,通过A-B-C的过程认知客观世界时,就会产生精神症状,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和由认知形成的观念,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学习理论则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消极反应及不良行为也可通过学习得到矫正。因此以学习心理学(如学习的条件反射理论、应激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学习的适当奖惩、调控患者行为,达到消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的目[13]。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现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流派当中被研究最多,也是公认的疗效较为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14]。张仲荣等[15]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国内也有应用CBT对精神分裂症的焦虑症状进行治疗的报道[16,17]。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18]。 本研究对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疾病的42例患者执行了为期一年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案。与进行常规方案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的表现,患者疾病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也更优,相关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实验组患者阴性症状进行的评分统计发现,得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对于阳性以及一般病理的症状类型的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没有显著的差异。由此可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辅助性治疗,可有效的增加其康复程度,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19,20]。因此该治疗方案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及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6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