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talent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22-03
0 引言
独立学院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不到二十年时间,独立学院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5月21日,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共275所[1]。独立学院在学院数量、招生人数上都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吸收民间资本办学、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本科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历量的发展后,独立学院应该走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生命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内涵的形成与拓展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把专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1 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及问题
1.1 专业设置以“克隆”母体高校为普遍特征 独立学院在诞生之初,依托母体学校,在短时间实现飞速发展。但在依托的过程中出现过分依赖的情况使得它们没有特色、失去了独立生存、独立发展的前提与动力。黄珊在其文章中指出,浙江理工大学科学与艺术学院设置的37个专业与方向中,其中34个与母体学校完全一致,其实就是将母体学校搬到另一个校区进行教学。由于生源方面的差距,相同的专业与母体学校的竞争显然处于下风,使自己陷于不利之地[2]。另外,因为办学成本问题,学院在专业设置中存在严重的“重文轻理”现象,这也是目前独立学院一个共性问题,设置专业没有真正做到立足学院实际,面向市场需要,而是以成本为主要参考因素。
1.2 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独立学院师资现状之一就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造成的后果就是大班化上课现象严重,师生间互动较少,教学质量低下[3]。另外,在师资结构方面,很多独立学院比较关注教师学历和师资数量,而不太重视教师实践实验技能的提升以及“双师型”师资结构的完善。再者,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4]。老教师精力不够,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这两头都存在很明显的缺陷,同时中年骨干教师数量较少。独立学院师资现状严重阻碍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发展。
1.3 专业培养目标含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 很多独立学院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专业教育始终以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为主[5]。很显然,这种错位的目标定位缺乏市场依据,因此大多数专业都是效仿传统模式来设定人才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专业教育没有“走出去”,也没有新的理念“请进来”,很少通过“走出去”,专业人才教育规划与岗位要求严重脱节,这是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院校在专业设计和教学模式上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设置千篇一律,没有院校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如出一辙,缺少个体的核心竞争力。教不出能力出众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办学失败,直接后果必定是生源减少,如果不大刀阔斧地改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逐渐被社会淘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专业规划应该根据人才需求而定。独立学院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人才需求变化性与专业设置稳定性的矛盾,结合本院的现实条件,综合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动态,紧跟时代需求搞好专业建设。
2 专业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存在共时性,而是表现为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即时性的矛盾[7]。这个时候,课程建设就变成了专业建设的切入点。现阶段,大多数独立学院采取的是“专业-课程-就业”的教育机制,专业设计在前,就业在后,就业只是结果,而非专业设计的依据,这是导致专业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鉴于此,独立学院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基于社会需求构建其“就业-课程-专业”教育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严格来讲,学科、专业都不容易调整,但课程是机动的。而事实上,课程教育恰恰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直接路径。课程建设事关教学质量,是专业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中,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势在必行[7]。在实践中,独立学院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主要依据加强课程建设,来实现学院的专业建设。 3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加强独立学院课程建设
未来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独立学院不必因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而失去信心,只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实时调整课程设计,及时更新人才教育理念,就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独立学院课程建设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为依据进行改革。企业的岗位要求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独立学院以此为根据进行课程优化设计,更容易达到专业教育目标。因此,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市场调研,就能大大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对所在学院前来招聘的部分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半数以上是民营或私营企业,这些企业是笔者所在独立学院的长期合作单位。问卷一方面考察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所注重的能力中毕业生专业因素所占比重,由此证明当前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的密切关联性;同时通常会考虑到毕业生的所学专业、学历水平、学校知名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权重比例分配是问卷调研的预期目标。另外,考察除专业以外,企业还看重毕业生的创造能力、社会实践经历以及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希望通过问卷调研总结出企业对独立学院专业改革的期望,确保专业改革方向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
3.2 调查结果分析
调研发现,虽然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当前独立学院的专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相对平衡,但仍有16.84%的企业认为目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失衡,而认为设置非常得当的为0%,不是很了解的占比17.89%,这说明目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现状不容乐观,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第一,通过调查企业招聘毕业生时的岗位要求发现,毕业生的专业出身和综合素质是企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关注的是毕业生的学历、技能证书、外语水平及其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基本不考虑毕业生的家庭背景,见表1。因此,独立学院改革专业规划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设定专业目标,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改变狭窄的课程模式,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加大课程改造、横向课程建设的力度,培养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从表2来看,除专业综合能力以外,企业在招聘时还会关注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以及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外语水平、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对其在校成绩不太重视。根据表2的调研结果,独立学院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适当调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实行启发式与研究讨论式专业教育模式。另外,还应该转变当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思想,增加实践课程,譬如建设实训室、开设专业规划课程、模拟就业实习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是其难就业的主要原因,这个因素占比37.39%,见表3。有42.34%的企业反映毕业生缺乏实践技能和社会工作经验造成了其就业难。矛盾点直指毕业生自身建设。另外,毕业生欠缺专业技能的因素占比10.81%,说明独立学院目前的专业建设和人才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除此以外,近些年逐渐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与有限的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鉴于此,独立学院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课程建设上有针对性的增加实践教育内容,通过优化专业设计来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关于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做哪些调整改革,企业的回答列居前三位的是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人生观、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培养,见表4,其次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很显然,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和具有较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人才;另外,学生的人生观、职业道德和操守企业也十分关注,这就提示独立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时应当在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人生观、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及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第五,独立学院应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增强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结合度,根据行业企业职业资格和岗位素质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深度融入行业元素的特色课程,积极引进企业专家授课,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定向培养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专业人才。从调查结果得出,企业非常愿意与学院合作,通过接受学院学生到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接受学院教师到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委派专业人员到学院进行兼职授课等多种途径,共同加强学院的专业建设。
4 结论
以上研究分析表明:由于独立学院专业规划与人才教育规律的周期慢效性与市场机制调节的即时性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因此要想使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与社会人才需求达到长期平衡状态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现阶段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缓解这个难题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方面必须围绕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规划,从课程设计上找切入点,综合分析企业的人才需求后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专业种类的增删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应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增强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结合度,根据行业企业职业资格和岗位素质要求,定向培养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专业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6257.html下一篇:社会转型模式与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