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231-02
2014年9月,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性骚扰女大学生事件轰动全国,由于该案件调查取证相对困难,至今仍未做出判决。近年来,校园性骚扰频繁发生,但国家却没有出台合理的惩治及预防的措施,学校也没有出台学校性骚扰防治管理相关办法,性骚扰事件的频频发生对受害者个人及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急需相应的防治机制。
一、校园性骚扰的防治障碍
近年来,政府、学者已从不同领域提出校园性骚扰防治办法,但是由于校园性骚扰本身隐蔽性较大等特性、缺乏相关法律法条以及学校的消极对策,使得防治仍障碍连连。但是,校园性骚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其防治仍有突破之处。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校园性骚扰防治机制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它不仅注重微观个人层面的问题的解决,也重视通过推动宏观的社会政策和法律来解决根本问题,预防问题再发生,并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
(一)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工作
现在高校涉嫌性骚扰的案件非常多,但绝大多数都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其根源就是因为学校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处理机制,缺乏相应的救助机构,老师和学生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当看到这类被害者的需求,加入到救助行列和教育行列中,利用专业知识,预防和处理校园性骚扰被害学生。
1.加强性文化教育。在国外的高校,当学校行政人员升迁,或者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会对他们展开一个反歧视、反骚扰的入职或入学教育。把性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很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哪些行为可能导致性骚扰、哪些行为是性骚扰行为、如何尽量避免成为骚扰对象、如何在受到性骚扰时解决问题等等。性文化的教育可以由学校的社工或心理老师开展。
同时,加强教师的心理辅导与矫治。曾有调查表明,对学生实施性侵害的教师一般都存在心理疾病或者人格缺陷。为此,社工可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面向教师开设性伦理学、性犯罪学等课程和讲座,同时可通过网络心理及性认知测试等方法对教师进行心理评估,对于存在抑郁、孤僻、焦虑心理的老师可以开展深度访谈,协调多方资源舒缓其心理压力。
2.开设性骚扰救助机构。学校开设性骚扰救助机构,由学校社工负责管理和救助。学校社工加强校园性骚扰领域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研究相关案例,开设个案工作、小组工作。通过个案的访谈和小组的活动来降低案主的抑郁等心理障碍,帮助案主解决生理心理问题,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性骚扰事件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情况特殊的案主进行转介。同时,所有的信息都要保密。
(1)个案工作。社工应以真诚、价值中立的态度面对案主并遵守保密的原则。在第一次访谈中,通过访谈与量表测量相结合,及时了解案主的心理状况,作出正确的需求评估,并判断是否需要危机干预。在建立专业关系后,要让案主明白,发生该类事件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由于施害者的罪行造成的,施害者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在个案工作中,可以根据个案特殊性采用叙事治疗模式、理性情绪疗法等专业方法,引入“沙盘”、“房-树-人”等各类心理投射游戏,以正向的引导帮助案主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拾正确的自我认识、信心和自助的决心。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入家庭的支援,因为温暖支持的家庭有助于受性骚扰学生的恢复和自我调适。在这之前,社工应当与案主家人沟通,让他们对性骚扰事件有理性的认识,达成帮助案主的共识。
(2)小组工作。针对受到性骚扰的学生,社工可建立“走出阴霾、迈向未来”的同质成长性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宜为两小时,活动次数宜为八次。通过小组活动,可以缓解案主的负面情绪;通过小组动力,让小组成员在安全的环境下说出问题,在互相的鼓舞和帮助下解决问题。此外,社工还可结合案主的需求,邀请法律专家、心理专家、恢复健康的性骚扰受害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讲座活动,帮助案主群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舒缓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调试自我提供正能量。
3.加强外展社会工作。学校性骚扰救助机构的救助对象往往是受害者主动寻求帮助的,除了这类受害者,还有一类受害者,他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骚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寻求学校社工的帮助,此时,外展社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社工可以在厕所、宿舍、校园内张贴海报或派发广告纸,让受害者了解学校的救助机构,了解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甚至在校园内举牌,向路过的学生宣讲性骚扰的界定范围和危害并询问她们是否遭遇性骚扰的困扰;定期向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询问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对潜在受害者进行个案访谈,发掘可能存在的问题。
4.加强对施害者的关怀与治疗。作为性骚扰行为的另一方,施害者往往是被忽视关怀和治疗的人群。如果性骚扰行为背后的病态心理以及法律惩罚所带来的新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和特别的治疗,他们并不能真正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性骚扰行为可能存在反复性。所以,学校社工应当及时介入,通过个案访谈等工作方法深入探究施害者性骚扰行为的行动成因,并帮助他们面对社会的有色眼镜,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正常的再社会化。
另外,对于潜在施害者,有两方面的防治方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招聘教师过程中要严把入口关,除了考虑应聘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职业道德外,了解应聘教师的成长背景、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次,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对在职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检查,学校也应把心理监测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中,由学校社工负责,相关数据应当保密。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宏观社会工作旨于推动社会政策、法律的制定与推行。新编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但是还没有法律明确性骚扰的定义和详细的惩治内容。
所以,防治校园性骚扰,首先要做的是在立法中准确界定“校园骚扰”行为的范围和惩治方法,将定义和惩治内容加入了国家根本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去。惩罚方法的拟定和推行可以借鉴此类法律较为成熟的国家,并根据中国国情,先从地方法规入手,在一些此类事件发生较多的城市制定一些地区法规试行,摸索一条有效惩治校园性骚扰的路径,强化地方特别法,为今后制定一部反性骚扰方面的法律奠定基础,积累宝贵的经验。
在这一方面,社工不仅可以参与到地方法规、法律的制定中,而且还是推动此类法规法律的产生和适用的重要力量。
(三)建立健全学校性骚扰防治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预防――保护――处置”三位一体的性骚扰防治管理办法。所谓“预防”,是指校方行政与学校社工应事先研议规划并宣导此类事件之防治策略。所谓“保护”,则是与学校性骚扰救助机构等合作,侧重实际处理此类事件的申诉、接案、调查、保全、惩处、申复及建档等程序,以维护当事人的各项权利。在这一环节,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建立受害者的内部救助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庭建立受害者的外部救助机制,两种机制通力合作形成体系。所谓“处置”,是在性骚扰救助机构社工的专业评估和司法部门的调查下,提供必要的协助与辅导、转介、多元惩处、矫正及通报等。这些环节层层相扣,构成严密的校园骚扰防治网络。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与劣势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以优势视角、需要取向、潜能挖掘等为基本价值理念。对于校园性骚扰受害者,学校社工注重受害者此时此地的优势,挖掘他的支持系统,帮助去除受害者的“性骚扰受害者”标签。
1.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理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新的实践取向。优势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将重新界定性骚扰受害者的问题,挖掘案主的抗逆力,并将优势应用于行动。
学校社工帮助受害者重视性骚扰的问题,认清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案主。受传统问题视角的影响,人们很容易关注受害者身上的问题和缺陷,而对其优势忽略不计或视而不见。社工重视此时此地案主身上的能力与资源,在与其访谈的过程中,能准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帮助他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另外,优势视角注重案主与社工的互动关系。所以学校社工的积极回应显得至关重要。学校社工适当的聆听、同感与回答,眼神交流、点头等细微的动作都会给案主以鼓励,让案主更好的从阴影中走出来。
2.挖掘支持系统。帮助性骚扰受害者挖掘支持系统也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一大优势。案主的支持系统对于帮助案主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学校社工通过联系案主的朋友、同学、老师、家人,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能改变对案主的误解,能够以正向的态度面对案主,通过理解案主、关心案主来让案主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另外,与案主所在社区沟通,让案主参与到社区活动中,通过组织策划活动增强自我认识并提升自信心。
3.去标签化。学校社工通过性教育系列课程的推动,向学生澄清校园性骚扰的产生的原因,告诉全校师生,性骚扰受害者需要大众的理解和关爱,有色眼镜不应该存在。通过系列课程,帮助去除受害者的标签,让他们能更好的重新投入到学校及社会生活中去。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劣势
近年来,学校社工作为一种新兴的助人方法,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学校社工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思想上,学校系统对学校社会工作了解甚少,认可度不高;服务内容上,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老师以及学生服务体系内的德育工作内容混淆,导致学生对学校社会工作者,产生角色重复或混淆。
对于校园性骚扰事件,校方对校园性骚扰采取的是一种息事宁人的消极政策,不愿意学校的相关助人系统介入其中,这对于学校社工的开展是负性的。另外,由于学生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了解不够,也容易把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老师画上等号,所以受害学生往往不会向学校社工求助。
因此,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让学校社会工作能得到更好的认可和发展,能更好得为校园性骚扰受害者服务。
校园性骚扰事件危害性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及时出台相关的防治措施。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介入其中,发现事件背后存在的问题,帮助国家出台宏观政策,并从微观层面给予受害者及行为人帮助,引导他们解决问题,避免这类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6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