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社会技能的概念分析
20世纪70-80年代,儿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西方心理学界形成一股研究社会技能的热潮。然而,在心理学研究中,对社会技能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一直随着研究者出发点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社会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依据,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与他人的积极交往,达到自己或他人的互动目标,可能提高他人对个体的社会能力评价的行为。我国学者认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模仿形成带来最大社会适应效能的活动方式,社会技能其本质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交往的活动方式。Elliot(1989)将社会技能概括为同伴接纳、行为和社会效度三个概念取向。
社会技能是个体为胜任某一社会任务而展现出的具体行为,其关注的焦点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技能,侧重于某一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任务,要求个体对特定情境做出特定行为反应,不同的行为反应可能会引起不同的社会性后果。另外,在某一情境中,个体选用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技能。个体考量不同社会技能时也会对各种技能产生的社会性后果进行评估,最终选择的往往是最优的技能而不是最好的技能,例如某种尴尬情境下,安慰、理解不一定是最优选择,也许与他人保持一致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社会技能的理论建构
心理学开始提出有关的社会技能模型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学术界在吸收了现当代进步思想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技能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理论探寻,提出了一些较为有影响力的理论思想模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技能的行为结构说
众多学者指出,社会技能要解决的问题是与一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的具体现实,社会技能指向具体的行为操作,并关注预知行为操作伴随产生的社会性后果。从行为结构看,社会技能的研究主要在有效评估方面。外显行为结构意义上的社会技能与一定的可观察行为密切相连的,个体在社会交往情境中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倾向。研究者只需要对这些行为进行测量分析,而潜在特质意义的社会技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以整体形式存在的内隐人格特征或反应倾向。本质上来说,外显取向反映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技能倾向,而内隐取向与一定的人格特质相关联,不受具体情境制约,表现的都是个体普遍的处世态度与风格,因此更能成为个体社会技能评估的普遍指标。
(二)社会技能的人际交往说
个体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接触,势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困境。在人际交往中体验成功,获得良性社会效果的个体,其人际交往情况往往比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缺乏人际问题解决技能的个体更加积极。失败的社会体验对个体来说,可能产生两种情况。要么总结完善自我认知,吸取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能够顺利面对;要么重复体验失败,对社会交往毫无招架之力,继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反应,如攻击或退缩。皮亚杰认为,社会认知、行为与人际关系、交流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恰当社会思维和行为的发展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技能的信息加工模型
以人类信息加工的输入输出模型为基础,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为适应特定情境而表现出的信息到行为的转换过程,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刺激译码、决策和反应编码,依据已有认知框架对问题情境做出解释,评估后果,选择最适宜行为并将其表现为一系列具有连续性、协调性的外部行为。
随着信息加工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越来越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学中获得灵感,早期信息加工研究中一个重要取向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问题解决的过程(Simon,Newell),具有目的指向性、认知操作序列性、情境性和经验性。在社会交往情境中,人们为了解决面临的社交问题,将“自动性”和“社交脚本”的概念引入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中,已有脚本、经验与现实困境组合的失败致使个体的行为反应受到挫败。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首先需要明确想要达到的社交目标,例如融入某一群体、得到领导赏识等。其次,问题情境与要达到目标的联系,与其他个体的熟悉程度、他人的社会地位等等,都会影响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可行性,男孩和女孩在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情境中都会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反应。最后,执行策略后会产生特定的社会后果,如果失败了,个体会重新对情境进行评估,重新进行策略选择,以便对社会性后果进行补救或者避免在类似的情境中再次失败。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前提是个体对环境的理解和解释能影响其行为。Crick 和Dodge在研究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将认知因素概括为主要影响因素,后期研究指出个体行为不单单是认知的结果,情绪、动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种观点完善了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更符合行为个体需要整合、加工自我知觉、情绪以达到良好社会适应的特点。
三、整合研究及展望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对社会技能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较多有意义的结果,在此,本研究试图在对以往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一些分析的基础上并尝试性地对社会技能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整合,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照。
(一)关于社会技能的概念
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目标、问题及视角对社会技能进行不同的概念取向界定。这种因理论视角的不同带来的概念取向的差异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无法对不同的研究进行整合比较,以至于到目前为止的社会技能研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结论。相对而言,从同伴接纳、行为和社会效度三个取向综合界定社会技能是比较全面合理的,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对社会技能进行概括,更为符合社会技能互动性、适应性的本质,为我们能够对已有大量研究进行整合分析提供了便利。尽管此类概念视角总结了社会技能所具有的客观性、情境特异性和社会后果反馈等特点,较为具体全面,但过于宽泛,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无法准确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因此,未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概念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更为有效的实证研究。 (二)关于社会技能的理论建构
本研究介绍了社会技能研究领域几个主要的、较为有影响性的理论模型:人际交往说、特质模型和信息加工模型等,其中信息加工模型又因为侧重点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信息加工阶段模型和信息加工模型。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这些相对有代表性的模型中,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从社会技能研究的现状出发,符合综合取向的社会技能概念框架要求,以具体的社会交往情境为背景,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社会技能状况。强调个体从四个阶段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最终做出解决社交困境的最优策略选择。四阶段加工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过程具体化,为我们测量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社会技能提供了依据。但该模型目前尚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证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和实证性检验。
(三)关于社会技能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追溯社会技能研究轨迹,大部分研究成果皆来自西方国家,我国在社会技能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社会技能在一定社会领域中进行决定了其本身具有的文化差异性。不少国内研究者对社会技能的本土化研究做了积极的探索。例如有学者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进行预测,编制了第一份独特中国文化下的中国式大学生社会技能量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可能并不喜欢关于礼仪问题的反向提问。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社会技能的本土化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6785.html下一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看监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