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穿插了许多“辅文资料”,如各种历史图片及解说、阅读卡、历史资料、地图等。这些“辅文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是教材有力的补充、拓展、延伸和综合。科学地整合和运用它们,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下面,就以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有效整合与运用“辅文资料”。
一、运用“辅文资料”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引领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新课导入,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材中“辅文资料”具有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辅文资料”导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本节课中,教师用教材P63页的“辅文资料”《七律?长征》一诗导入新课。教师先让学生集体朗诵这首诗,然后设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面临怎样的自然环境?体现了红军怎样的革命精神?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由此导入新课。运用这一“辅文资料”,既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疑问:红军为何要长征?长征中又发生了哪些事?引起悬念,渲染气氛,先声夺人。
二、整合运用“辅文资料”,丰富、拓展、延伸和综合课堂教学内容
“辅文资料”中的历史图片、阅读卡及历史资料有利于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它丰富,拓展、延伸和综合了教材内容。科学地整合运用这些“辅文资料”,就能设置一个个悬念,创设一个个历史场景,突破一个个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走进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断产生心灵的共鸣。
本课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中的“辅文资料”(包括阅读卡和历史图片及其解说词)“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概况”及其解说词、“湘江战役”“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爬雪山”“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进行了整合开发,编辑了一部微型历史剧――红军长征。它分四部分组成:反围剿的失利、生死存亡、艰难险阻和胜利会师。
第一篇:反围剿的失利。在原有“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概况”的表格中,再加一栏第五次反围剿的数据。然后设问:①在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②结果又是如何?为什么前四次的结果和第五次截然不同?③第五次的结果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表格和分析,让学生明确了红军长征的原因。
第二篇:生死存亡。先设问:红军长征开始时,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能突围吗?然后引入“湘江战役”的阅读卡,并设问:①湘江战役仍然采用了怎样的作战策略?造成了怎样的后果?②此时的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该怎么办?③是什么救了红军,救了中国共产党?然后引入“遵义会议”的图片。通过阅读卡,使学生感受到了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遵义会议”救了红军,救了中国共产党。这里,阅读卡对教材正文进行了补充,拓展;同时,也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理解“遵义会议”在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篇:艰难险阻。阅读图片“过大渡河”“爬雪山”。设问:①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遇到了怎样的困难?②同学们想象一下,红军是如何渡过大渡河的?又是如何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③是什么让红军克服一个个困难?如果是你,你能坚持到最后吗?这两幅图片,通过设问让学生回到红军长征途中,创设历史场景,不仅掌握了红军长征过程,从中也触动了学生的情感,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第四篇:胜利会师。引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设问:①图片中指的是哪三大主力会师?在哪里会师?②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利用这幅图并进行设问,就解决了长征胜利结束的相关史实。
三、运用“辅文资料”进行课堂小结,构建知识体系,升华教学主题,达成思想教育目标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所教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也是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保持和升华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节课中,教师运用了“辅文资料”中的“长征地图”和“《七律?长征》”一诗进行小结。接着,教师让学生阅读地图,并设问:①今天我们重走长征路,我们应该怎么走?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红军经过了哪些省份?②你能在地图上标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四个地点吗?③红军一路上的自然环境如何?红军要克服哪些困难?④请同学们再次朗诵《七律?长征》一诗,从诗中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长征精神的?
这里运用了“长征地图”,使史地结合,它是对教材正文的拓展、延伸和综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教材的重点。让学生再次朗诵《七律?长征》一诗,使文史结合,进一步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首尾呼应,使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紧密。
总之,“辅文资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性、辅助性的原则,既做到辅助有用,更不能本末倒置,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辅文资料”,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192.html上一篇:社会分层与健康不平等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