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优良的家教家风可以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在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及在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对维系家庭和睦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正面临着老龄化速度快、挑战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越来越多的老人处于一种孤独状态,出现“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等现象。老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晚辈付出了心血,对于他们来说更需要家庭亲情的慰藉,当他们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回报。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家庭模式大多以三口之家为主,他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逻辑上与老人存在很多差异,这加剧了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在完善各项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借助优良家教家风中的孝文化来化解,以缓和代际矛盾,建立符合新型家庭关系的代际关系,促进家庭成员关系的稳定与和谐。[1]
二、优良的家教家风是衔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优良的家教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风、民俗、个性,是衔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和精神气象的生动写照,是衡量一个人做人处事的品质要求。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求父慈子孝的国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比如,诸葛亮的《诫子书》,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百善孝为先”等都是把孝作为天地间人性之根本。总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培育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民族品格,其精神血脉是一脉相通的,“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
三、优良家教家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脊梁
优良家风家教的传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为构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获得无尽的能量。首先,优良家教家风文化的传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家庭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良家教家风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重塑社会主义新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其次,优良家教家风文化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家庭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起到榜样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优良家风家教的传承,提倡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自觉履行孝敬和赡养老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家庭的和睦在社会和谐中扮演重要角色,即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又关系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的和谐,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学校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宣扬“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正能量,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社会教育中,优化社会环境,惩恶扬善,努力创造人人崇尚美德和人人懂得感恩的社会氛围。[3]
总而言之,优良家教家风文化的传承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家教家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取其精髓,弃其糟粕,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提倡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引申出尊老、礼让、博爱、爱国等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