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
1、国外研究状况
从80年代开始,个性化教育就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990年日本高等教育白皮书,高度关注高等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问题,明确指出: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特点确定不同的方向,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1937年,尼?米德第一次把“角色”一词从戏剧中借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他把“角色”定义为:人处在某个位置,有一定的权利与责任。可见,准确的社会角色定位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前提。此后,国内外对个性化教育及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研究逐步完善。
2、国内研究状况
(1)对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研究
针对个性化教育的提出,刘志成《关于高校个性化教育的思考》一文论述了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张蕾《高校个性化教育体系探析》中指出了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个性化人才的基本特征以及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思考。这也是我国实行个性化教育取得的初步理论成果。
(2)对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张鹏《从社会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由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引发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杨鑫《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与人生价值实现》《大学生社会角色失调与道德调控》等文对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进行了初步研究,也由此拉开了国内对大学生社会角色专业化研究的帷幕。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才能适应并把握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社会角色。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予以更加切实的关注,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跨入社会后的成败。
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的实质,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受到社会化教育,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就是让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意识,及认知行为、心理智能等素质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塑造过程,也是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内在控制,去主动适应和吸收社会化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此过程中大学生及社会都有受益。
现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大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要承担社里赋予的责任与任务,所以,大学生应具备应用的综合素质,如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心理素质等。此外,面对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伦理道德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样,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角色理论为研究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大学生角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角色的引入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脱离了抽象层面,落实到大学生角色上。大学生角色扮演与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角色扮演与发展的目标。目前大学生社会角色认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社会角色不清,大学生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认知能力差。2、社会角色冲突,自身能力或者个人愿望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符。3、社会角色紧张,学生不能同时满足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要求。4、社会角色中断和失败,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社会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和中断,或者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成功进行该角色的扮演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角色。
三、新形势下个性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及社会角色转变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发展了学生个性潜能、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期个性化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观、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社会功能等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尚有欠缺。
通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入学教育、个人成长导师制、卓越工程师计划、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为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320.html上一篇:实证分析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下一篇:浅谈博物馆社会服务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