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社会发展主体论的新视界
马克思社会发展主体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精神财富的缔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绝对力量。因此,人的生存发展始终是我们认识社会历史,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马克思曾指出:“历史只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还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时时刻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发展成功与否应当由人民群众自己来评判,发展成果应与人民群众共享。
二、科学发展观提高了马克思社会发展持续论的新水平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持续论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一贯思想。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和自然界进行各种物质、信息的交换。由此可见,马克思始终认为是人和自然关系的最高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在此也得到具体体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这一思想的提出,拥有宝贵的理论意义:一方面,这一思想强调了人类应当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既要实现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又要同时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几种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各方利益均衡发展,而不应当单单凭借技术和资金,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来追求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人与人间在实现自身我利益,提高自我身素质的同时,不对其他人的利益构成损害;当代人在追求今世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更应该努力使自己利用和享有资源的权利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即当代人对资源的利用与消耗不以牺牲后代人平等的机会为前提,要以追求代际公平为目的。
三、科学发展观完善了马克思社会发展整体论的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整体论思想认为社会不是其所包含的子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各个子系统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子系统之间只有充分进行协调,发挥它们的优势,才能促进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尽管社会系统的运行纷繁复杂,但是马克思通过研究,对其运行情况作出了概括,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制约着我们的生活,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的因素是经济。但是,由整体与部分的哲学关系我们应该得知,经济因素作为运行社会系统的因素之一,并不起着唯一的作用。其他的因素,诸如政治、社会、精神因素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形象的说,社会系统这艘航行中的船舶,都可能沉没于无尽的海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理论,所谓“四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在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我党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平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要求我们不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态文明背道而驰,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生存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根据国情,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四位一体”和“五个统筹”思想是通过对马克思整体发展思想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的理论,它以全面发展为核心,不仅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整体论的合理继承,还是继承基础上的有力创新,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体系。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我党在今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并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科学发展观也不是终极理念。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还会进一步汲取经验与教训,不断创新,争取理论上得到新突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420.html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群体消极社会情绪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