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社会分层状况是导致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社会分层视角去分析择校现象有助于将这一微观社会行为纳入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范畴中,从深层次分析社会分层是导致该行为的外部原因,也就是引起教育的不公平的原因。同时,择校的群体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又因为“社会分层是各类人的结构性的不平等,人们由于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地位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获得社会报酬的机会。处于同一阶层的人有着相似的生活机会,或者说,从社会提供的机会中受益的可能性相似。”也就是说处于不同阶层的群体的择校初衷不同,这也造成不同阶层在子女教育上的差异日益明显,带来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在分析外部原因的同时还要对不同阶层的内部原因进行全面的探究。
(一)择校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现代意义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社会结构从原来相对单一的阶层状况向复杂多元的阶级状况转变,阶层分化特别明显,各个阶层在资源占用、社会报酬、生活机会以及生活方式上差距日渐显著,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形成。因此,各个阶层在受教育方面的机会也存在不同的状况。同时,孙立平教授认为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定型化,表现在,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阶层内部认同形成、阶层的流动开始减少以及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很多研究表明,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格局的变化以及各阶层在资源占用及消费能力上的差异,直接导致其在优质教育资源占用上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各个阶层获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中上阶层群体把自身所持有的机会优势转化为其下一代在教育获得上的优势,并且进一步转化为巩固起社会地位的优势;然而,下层阶层由于自身占用资源的稀有状态,他们的下一代需要向上层社会流动会遇到更多的阻力,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的两个方面的结果就实现阶层结构的再生产或者社会地位的代际间的传递。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扭曲机制已经被定型的社会的结构形成,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择校现象),因此无论如何变化相关政策,中上社会阶层总会在资源占用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我们企图通过教育政策法规来限制中上阶层的择校行为是不可能的。这种由社会结构决定文化再生产的观点,与布迪厄的观点一致,“布迪厄认为社会结构是再生产的,社会结构有一种复原的机制,通过这种再生产,社会成员也就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家庭内代际传递”他认为文化资本不能够通过资本到资本的直接传递,而是要通过“学校教育”这样一个媒介,这种文化资本将转化为进入不同等级学校的机会和凭证。也就是说由于社会分层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择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择校产生的内部原因:阶层内部对该行为的认同
阶层的形成也就标志各个阶层的内部文化认同已经形成。每个阶层对文化认同上存在分化,在择校行为上存在差异。择校是对教育资源的消费过程,人们通过这种消费实现阶层的巩固和排他,完成自身身份的构筑并捍卫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声望。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社会阶层在这种教育消费上的认同的一致性。比如,杨春华从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两方面,分析了社会阶层与教育期望的关系,发现“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由于父母职业和学历的不同,存在差异,拥有高学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相同职业的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呈现高度一致性。”同时也有相关调查显示,有择校意愿的家长的学历层次、自身素质及修养相对较高,这就进一步印证择校行为的发生是与阶层认同分不开的。择校产生的在各个内部动机也不尽相同,有的是非理性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基于文化认同上的理性行为,希望孩子能够享受好的教育,找到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学校、老师、同辈群体等。
二、择校现象的本质是社会分层导致教育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方面。瑞典的托尔斯顿?胡森教授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的起点平等、过程待遇的平等以及最终目标的相等,同时认为机会则是包括一组对个人的教育有影响的变量。既然社会分层是择校现象产生的外部和内部动因,那么这种现象的本质也就是社会分层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一)社会分层导致中小学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主要是指法律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入学校。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差距拉大,严重影响到教育起点公平。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有很大发展,但是整体较城市来说是相当落后的。城镇和农村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例差距明显。这种城乡二元制结构下的社会分层造成了农村和城市在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除此之外还包括城市社会内部的分层导致的不公平。城市中的失业者以及低收入者处于城市的最低阶层在教育资源机会占用和竞争上处于弱势地位,不能进入重点中小学,虽然“就近入学”政策可以惠及到一部分底层成员,但是更多的成员是不能与优势阶层的成员竞争的。因为城市中上阶层赖以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经济能力、文化资本等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上具有先天优势。择校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对稀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争夺的优势就是所处的社会阶层掌握的权利和金钱等,这种结果也就是导致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二)社会分层导致中小学教育过程不公平
首先,从社会阶层对学校的选择来看,中上阶层掌握更多拥有优质教育的机会,能够选择具有好的条件的学校。这些优质学校不但硬件设施齐全而且更加注重优质师资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检验。同时,这些好的学校需要学生家长提供财力支持,这就形成了中上阶层对优质教育机会的垄断,让下层阶层对优质教育资源望而却步。进入优质学校的成员可以获得优质的师资,教学设施,从而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然而,下层阶层成员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其次,从社会阶层的额外教育投入方面来看,社会中上阶层有更多的财力来进行额外的教育投入。中上阶层父母文化较高,经济、社会地位较好,都很重视子女的课余生活,比如,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阅读课外读物,参加补习班等。但是,社会底层更多的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于额外的教育投入是相对较少的,这也就造成了这些孩子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失去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也从而影响到教育结果。
(三)社会分层导致中小学教育结果不公平
由于社会分层导致了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自然就会影响到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的教育起点和过程一开始就注定了受教育结果的差距。在教育资源占有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中上阶层当然通过学习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这里的结果包括成绩、考上大学、以后的事业等多方面。相反,处于劣势地位的阶层就相对没有很好的结果。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让人人在分数面前是平等的,但是这只是一种应然的平等,而实然却是,掌握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方已经在这之前选择了好学校,加大了额外的教育投入,对于通过高考这道门槛是极其容易,即使没有能够通过也可以选择其他渠道接受好的大学教育,甚至是出国。然而,社会底层的成员想要通过高考却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即使考上了好的大学,也有可能因为高昂的学费而被大学拒之门外。这就是社会分层导致的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516.html上一篇:论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传统武术的现代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