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四子王旗是内蒙古中部的牧业旗,也是内蒙古最早开发地下资源的旗县之一。从1976年白乃庙铜矿投入生产开始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因此笔者认为四子王旗能够成为一个典型的个案。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北麓,与达茂旗、察哈尔右翼中旗、武川县、蒙古国等地方为邻,有广袤的天然草原。全旗总面积24,016平方公里,其中18.3%为农耕区,81.7为畜牧区。四子王旗是由四子部落统治的四子部落旗演变过来的,四子部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部落,他们祖祖辈辈过着游牧生活。对在如此广阔的草原上从事畜牧业的牧民来说,每一种地形、每一种草地、每一种牧草都有它们的不同作用。蒙古族经过悠久的游牧生说建构了自己的文明,用这些文化积淀和本土知识认识所在的草场。蒙古族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接触的时间很短暂,对四子王旗这样在祖国北疆的牧业大旗来说更为短暂,所以还未能掌握或接受工业社会的种种“科学知识”。
一、工业化发展模式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子王旗资源丰富,有煤矿、铜矿、萤石矿等大型的矿区。很多矿区开采已有十年以上的历史。矿山的开采给当地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以下谈论围绕两个较为老的矿发生的社会问题。
(一)工矿业先锋白乃庙铜矿
白乃庙铜矿是四子王旗最大的工矿。该铜矿是1969年开始建设,1976年投入生产,是四子王旗第一个工矿和赋税最大单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每年给当地和中央交财政869万元的税(据白乃庙铜矿资料,该公司一年生产43万吨铜粉,按照国家的新规定一吨铜粉税额是20元)。白乃庙铜矿的采矿能力已达到日采矿1800吨,选矿1250吨,年处理矿量达到43万吨。白乃庙铜矿床是一个以铜为主,兼含金、银、硫、 钼的多金属矿山,按其赋存部位分为南北两个矿带、十二个矿段、二十八个主要矿体。其矿石量有1.24亿吨,铜金属储量73万吨,金22.03吨、 银203吨、钼金属量1.61万吨、硫120.92万吨。白乃庙铜矿从2011年开始200吨技改扩建,矿区延伸到附近的草场,在那里进行探矿,打井。
白乃庙铜矿主要采矿,再选矿,把选出的初级产品铜粉销售。铜矿选矿时要需要大量的水和氰化钠,据铜矿相关人士解说,矿里所用的水是循环利用而含有氰化钠的水在临时修建的尾矿场储存。氰化钠是国家严管的危险化学品,有剧毒,致死剂量为0.1-1g。白乃庙铜矿只输出初级产品,所以更大的利润流到其它地方。
笔者在白乃庙附近做了两年的调查,发现铜矿与牧民之间有很多摩擦、冲突,甚至是矛盾。牧民对铜矿污染草原的情况很不满意,采访时,牧民话里话外充满怨气。笔者也发现铜矿附近的草场被严重污染。铜矿尾矿粉尘覆盖了大面积草场(图一、图二),并且污染了地下水,当地牧民反应铜矿选矿时使用的氰化钠管理不严,铜矿附近的居民大多数患上了鼻炎,一到春秋就无法正常呼吸,必须佩戴口罩、服药。
(二)第一萤石矿
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是四子王旗第一个萤石矿,1977年成立,位于四子王旗北部的江岸苏木一队。此矿是四子王旗亚洲单矿体储量规模最大的萤石矿,属特大型萤石矿,已探明的储量1915万吨,年产优质萤石块矿20万吨、萤石粉15万吨。目前在一矿区有两个公司在开采,都有自己的选矿厂,因此也出现了两个尾矿。
笔者去年在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附近做了田野调查,发现下风带的湖泊、地下水已被严重污染。萤石矿尾矿湖成了牛马解渴的水源,尾矿的面积早已超出了矿方设置的铁丝网。江岸一队的牧民巴图那顺说:
这西面有萤石矿,废水从我们家背面流过呢,附近的草场不怎么长草了,羊喝了就拉肚子。井水也被污染了,喝水也成了难题,从别人家草场上拉水呢。前几年找了几次矿长,一点用都没有,前年我们十八户联合找到了萤石矿,最后给我们一次性给了三千元的补助,说再也不给了。我们家一头牛掉进了废水死了,这两月拉了个铁丝网。矿区大烟筒出来的烟尘很大,羊都咳嗽,宰羊时发现肺已经变白了。
这说明牧民为了维护自己权利,是可以直接与铜矿交涉的,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在交涉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第三方插入,即没有作为第三方的政府出面,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问题。
二、对草场的认识 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代孙脑音泰敖特根生有四子:长子僧格、尊号莫尔根忽少奇;次子索纳木、尊号达尔汗台吉;三子鄂木布、尊号布库台吉;四子伊尔扎木、尊号莫尔根台吉,游牧于呼伦贝尔。17世纪30年代初归附后金,后因战事逐渐西迁与此(现在的四子王旗),称四子部落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诏鄂木布扎萨克,赐号达尔汉卓礼克图,统治四子部落。由此四子部落在鄂木布及其子孙的管辖下游牧,守护家乡,经过十五代三百多年的时光,历经清朝、民国的统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新中国建立后,确认土地是国家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语大?典里的草原是半干旱气候地区,杂草丛生(间杂有耐旱的树木)的大片土地,而矿藏是埋在地下的各种自然矿物资源。此条法律具体到四子王旗工矿开发案例中看,其两种资源可把土地的地表与深层一分为二。牧民与苏木签订的有关草原经营使用的合同书只涉及地表的草场,而地表下面的矿物资源,即草场下面的开采权是属于国家的。
牧民祖祖辈辈在这片草场上放牧,所以对草场上的植物有自己的认识。牧民们几乎都认识每一个草种、花类,对其功能更是了如手掌。牧民们一直把这片草原看成祖先留给自己的,不管有什么样的国家权力统治和支配这里,牧民都认为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地盘。当然这片草原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草场,更是所有生计的主要资源,同时也是他们留给子孙的重要财产,因为他们也是从他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在这个土地、这个草场承载着牧民的所有,所以牧民对土地情感不言而喻。笔者在调查时牧民说:“这里是我祖宗留给我的土地,到了我这一代被糟蹋成这副样子,我怎么传给我的后代”。牧民认为地下有矿产资源等宝藏,地上才能长出茂密的牧草。牧民对草场有个整体观,他们认为地表的牧草与地下的矿藏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开另论。
对采矿者来说地面的草场是一个没有庄家的荒地,而把深层的矿藏看作是可随意挖掘的宝藏。而牧民对地下深层的矿藏认识很欠缺,接触时间尤为短。所以几种观念对草场的认知迥异,导致对待开发地下资源看法的深层矛盾。
牧民对草场的整体观与国家分类有了冲突,牧民的观点得不到法律上的保护和认可。而深层的矿藏是国家所有,因此要开发矿藏就需要大面积征用草场。征土地时给牧民一些补助,算补助时又把草原分为几等草原,再算钱。补助里不包括地下矿藏的钱,所以牧民说拿了我们那么多草原、矿藏,只给我们这些钱,我们怎么生活。
三、三角关系
参与草原工矿开发的应该是三个不同的利益集团。第一个利益方是作为管理机构的政府,它包括从中央到最底层的行政机构苏木、嘎查。他们是矿藏的所有者;第二利益方应该是牧民,牧民手里握有与旗政府签订的为期三十年的草场经营使用权证书,在这三十年内,牧民在法律上拥有使用所涉草原的权利,不容任何人剥夺这个权利;第三个利益方是开发地下资源的矿业公司。他们投入人力和财力开发地下资源,从中获利。三个利益方的关系是对等的,理论上讲,三者关系应该是一个正三角形,三者之间应该是互通的。可是根据多年的观察和分析,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对等和互通的。其中政府,既是草场的实际所有者、又是开发矿产的审批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牧民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表。所以政府一方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扮演着有举足轻重的角色。
牧民与采矿者有冲突时寻找第三方政府来出面解决。牧民、采矿者俩看作是矛盾的两方,两方无法解决中间的矛盾时请求第三方政府的参与时,他们之间的关系越复杂了。作为第三方的政府有义务对两者进行协调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从牧民、铜矿、政府三方的关系来看,牧民和采矿者都是政府管辖之内的人,采矿者同时也是政府的合作伙伴,牧民与采矿者是最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两方。政府在准备计划开采时要征地,因为1987年双承包后,牧民有了土地使用权,因此必须给牧民征地费。不只如此,牧民从政府还能得到一些其他补助。采矿者给当地财政缴巨额的税,不只为地方发展提供经济动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政府的政绩。牧民与工矿一般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政府取得联系。从利益博弈的角度来看,理论上的表示三方关系的正三角,在利益面前发生扭曲,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在这儿分析一下三者扮演的角色。牧民是草场的主人,也是一个受害的原住民。采矿者是后来的使用者,也是一个有巨大利益的一方。政府是拥有资源所有者、整个开采计划的策划者、又能管理和保护其他两者。
政府的管理松弛是整个三角关系失衡的关键因素。三角关系由于一角的偏袒变为等腰三角或锐角三角,随便两个角之间的距离缩短后,另一角会变得更锐。牧民成了那个单薄的一角,处于弱势地位。但这个三角关系不会变为两元对立的关系。
理想的状态是牧民、工矿、政府是一个正三角型的关系,每一角都能跟其他两角产生联系。政府这一角是整个三角关系中的最关键环节。工矿开发引起的社会问题是牧民与采矿者的直接对话,政府要对两者冲突中进行解释、调节,发挥其重要作用。政府要策划开采、招商、征地,又要给人民创造一个幸福生活的基础。
四、结语
工矿开发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工矿开发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上述三角关系的失衡是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长此以往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省会稳定,最终造成整个发展规划的失败。工矿开发给当地和中央财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但是同时也侵犯或损害原住民。正如《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的标题那样,“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工矿开发是一个有计划、有规划的行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因此使三角关系发挥其作用是关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555.html下一篇: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戏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