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障正是确保公民这些权利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旨在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等情况下,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来讲,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内容。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社会保障在国家发展中起着“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向前推进,但是当前我国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基础不弱,社保法规缺失,社保基金严重不足,社保覆盖面小,社保形式单一等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阻碍国家现代化整体进程。因此,因地制宜构建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事关国家建设大局,意义重大。
一、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地区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很多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甚至还在持续扩大,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统筹兼顾,就需要全国上下一盘棋,统筹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共同发展,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合理进行再分配,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实现全国范围的协调发展;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涵养地,是我国生态环境的关键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只有通过合理的社会保障才能维护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为了生存对环境的破坏,维护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民族地区生态安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但是民族地区小康水平还是比较低,和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指出,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已经达到80.1%,但是主要民族地区所在的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和提升幅度均低于东部和中部。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大监测指标来看,西部地区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这三大方面,实现程度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7、11.2和8.4个百分点。[2]
民族地区地域宽广,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辽阔的土地储存了丰富的战略资源,是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同时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涵养地也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森林面积占全国的42.2%,草原面积占75%,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6%,民族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也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是会的目标。
必须构建民族地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现国家整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统筹地区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和谐的社会保障体,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全面安排和战略部署,并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障目标。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仍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与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差距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现代化建设,动摇了和谐社会的根基。必须构建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维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促进各地区和谐共进,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四、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滞后,群众生活成本加大,生活质量不高,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和发达地区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高涨的物价提高了生活成本,现代生活理念的快速传播凸显了差距感,更容易加重民族地区群众的失落感和失衡倾向,引起多种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民族地区本身就是民族矛盾多发区,如果没有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民族地区群众无法共享改革成果,感受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旦被别有用心的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分裂分子蛊惑利用,极易发生群体性事件,破坏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缓慢,基础建设落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远远满足了群众需要,社会保障体系跟不上,致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贫困人口众多,返贫率居高不下,连片贫困现象突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动摇了社会稳定的根基。
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只有建立起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提高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五、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保障
我国幅员辽阔,2.2万公里的陆路边境线和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毗邻,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成为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战略前沿,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利,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对巩固边防、维护国家主权至关重要。
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分裂活动不断加剧,分裂手段多样,尤其是在边境民族地区,采取经济手段进行渗透的方式日益增多,并且由于其隐蔽性不易发现,已成为敌对势力进行分裂的重要形式,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保障人民幸福生活,从物质层面上抵制这些破坏行为,确保国家边防稳定。
在民族地区还有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通过完备的社保体系,确保人民幸福生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尤其是在争议地区,还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吸引作用,以安定的生活局面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六、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的主要手段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剖析了公平正义的内涵,明确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首要价值,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民族地区先天不足,和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加剧了社会矛盾,致使民族地区群众不能很好的享受改革成果,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必须建立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制,才能改善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冲突,缓和紧张状态,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确保民族地区群众过上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七、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支撑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多年来不断出台政策对民族地区进行支持,但是先天不足和薄弱的基础阻碍了发展进程,致使社会保障落后,反过来又制约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3]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劳动力极为重要,但是落后的社会保障不能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劳动力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
同时,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众多,而落后的社会保障更是加剧了扶贫开发的难度,众多贫困人口为了解决今本生活问题,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开采,对民族地区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土地、牧场的不断被侵占,人地矛盾、宗教矛盾、资源矛盾加剧,而落后的社会保障无法保障失地农民、失草牧民等群体的生活,形成大量不稳定因素,没有稳定发展更为困难。
因此,必须构建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劳动力发展,解决保障缺失的现状,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573.html上一篇: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