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来认识和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分析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是人类赖以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而生存,必须通过与自然界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变换才能生存,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马克思更重视人化自然,因为,任何自然的存在都因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才呈现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能是消极、被动地适应既定的、现存的自然,而人却是能够积极认识自然,并能动地改造自然,为自然深深地打上人的烙印,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自然界,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2]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在自然变为属人的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的有机身体,人和自然实现了统一,自然和历史也达到了统一。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以其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是囊括了人、自然、社会在内的大唯物史观,人、自然、社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彼此影响互相联结的有机整体,自然是进入了人的实践活动范围之内而作为人类社会关系结构之一部分的自然。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是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生产力说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一开始就把自然纳入了社会历史范畴。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对一切问题的考察都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的。马克思认为,自然和历史都是一个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面对的自然界绝不是自然之初的样子而是带有了人类的烙印的。马克思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哪怕它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3]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把自然和人类历史统一起来。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是在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终极精神关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是贯穿于人的解放问题之中。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只有在第三个阶段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共产主义阶段才能摆脱物对人的奴役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是在这个时候真正的人类社会才开始,才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只有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即克服私有制进入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私有制造成了人异化从而使自然也异化了。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是私有制发展的极致同时也是人和自然的异化的极端时期,是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阶段。要化解这场危机必须克服人和自然的异化发展状态,使人从物的奴役状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即进入实现共产主义,这样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粗放的,是以能源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换来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先发展、后治理”老路,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参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划分法,根据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同程度,可以把人类文明的发展依次划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农业文明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朴素的统一状态,人还没有完全从自然中分化、独立出来,和自然相比人处于从属地位,是自然统治人的时期。工业文明时代启蒙理性发现了人的力量和价值,人的主体性地位确立,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开始征服自然、命令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紧张对立。工业文明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然对人的报复,使整个人类社会都面临一场生存危机,于是生态文明时代就到来了。生态文明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的时期,是事物否定之否定的发展结果,而这正是马克思的自然观所阐述的人和自然的统一,也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因此,必须克服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和自然的异化发展状态,把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从物质利益转移到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上来,摆脱见物不见人的“资本逻辑”,坚持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人类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形态不断演进。 第二,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指导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突出的问题,其中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能源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破坏等等。在如何化解社会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紧张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的自然观展现了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克服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发展基础上,指明了人和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和谐发展的现实道路,只有真正实现人的解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尽管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但是只有人才能把人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对自然进行现实的变革,所以我们要发挥人的能动性,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将人的利益和自然利益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反映了马克思自然观的根本要求,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第三,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和谐共生。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破除唯GDP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意识。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摆脱只认GDP和金钱的物质至上主义,尊重个体的生命、生存权,从而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当然,“非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任何形式的人类中心论的思想也不可取。一切发展都是为人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我们要发挥人的能动性,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将人的利益和自然利益统一起来。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指出,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绝不是任意而为的,是要遵循“伟大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需要”的标准和尺度,马克思所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既满足了人类需要,又不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构成破坏,否则,人类必将遭受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5]资本主义要工业化的过程带来的伤害是那样清晰,当代中国现代化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扬弃,响应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号召,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适度消费,低碳生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然,使地球成为人类美好的栖居家园。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