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将理论同实际有机联系,有目标、分步骤地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的了解社会现状,同时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关系到培养人才的素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1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积极主动的参加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既要注重在学校中从课堂和书本里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注意到社会中通过实践去学习,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方式接触了解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二是鼓励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加注重到实践中、到基层去学习、奋斗。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了许多知识,但在工作中仍需磨练自己的思想、意志和品格,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使获得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深化、提高,保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动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1.2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接触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现状有了生动、实际、具体的认识,再经过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就能更加容易地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社会实践能够比较充分的调动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开展自我教育。社会实践把大学生从学校的有限范围引向社会的广阔领域,生动的现实生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大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大大强化了自我教育的效果。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广泛地和社会各方面接触,不断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活跃思想,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1.3 社会实践是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中介、桥梁和纽带,因此要把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可以促使高校摆脱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把蕴藏在高校中的智力优势和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综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与战略高度,按照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进的客观规律,培养符合时代标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
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实践不仅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更弥补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的不足,充实了大学生的阅历,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实操能力,使大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还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和智力方面的优势,也发挥了大学生自身的特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主动性作用。大学生和社会都有积极的愿望和要求,并且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②针对性教育。大学生可以带着各种问题,结合理论学习,到现实中寻找答案,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效果。③综合性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觉悟、知识、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④社会性效益。社会实践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教育改革相适应,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3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原则
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3.1 加强指导。高校要根据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指导。脱离有针对性的培养,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失去了其在教育引导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等部门应共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制订必要的制度。高校应从教育事业费中拨出一定的经费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费用。要动员专业教师积极同大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
3.2 丰富层次。根据大学生专业领域、年级划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分别开展社会考察、技术服务、统计调研、志愿服务、支教扶贫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低年级时,组织认知性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了解国情,树立理想;在高年级,组织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3 形式多样。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采用多种形式,合理布局。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活动方式上要多样,可承担具体项目,例如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组织形式上要灵活,可集体组织,可自愿结合,也可独立开展;布局上要合理,办实事、见效快的活动可多到亟待发展的地区进行,打基础、见效慢的活动可多到发达地区展开,高年级学生可以立项开展社会实践,低年级学生可以以调研考察为主。
3.4 制度明确。首先,调整扩充教学内容,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从教学制度上明确,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折算学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成果可记入档案,作为评选优秀先进的重要参考条件;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计入工作量,并作为晋升职务的条件等。其次,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实践经常化、制度化的保证。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结合培养方向与实践基地建立长期固定联系,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科研、就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将社会实践基地拓展为大学生实习基地、教学科研实验基地、科技服务基地。
3.5 互利共赢。实现学校和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单位双方互利共赢。学校能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通过同社会实践接收单位的共同努力,完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还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接收单位可以借助大学生的实践、技术服务,解决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利共赢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所追求的目标。
4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展望
在新形势下着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拓展延伸,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与高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计划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扩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断提升和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平稳进步,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传统形式、方法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同当前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形成合力,高度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思考、创新,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新时期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726.html下一篇:社会性别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