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拜物心理的产生
(一)拜物心理的历史渊源
“拜物”这个词最早用于宗教批判,指的是某些原始宗教在还未产生神灵观,如上帝、天神,将某些具体的物体当做超自然的神秘来加以崇拜。后被马克思借鉴,在批判资本主义视角下提出商品、货币、资本三重拜物教。到了现代,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在深刻观察了发达的工业社会后,从“异化”和“工具理性”为着手点,猛烈抨击了科技异化、文化异化、心理异化等,从而提出了新的一轮拜物教――权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技术拜物教等。
(二)人生目的与拜物心理
不论是在中国的古代还是西方的古代,经济和技术都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想让人过得更好的手段。纵观当下,“有钱+有权=成功=幸福”、“科技至上,理性万岁”,不断刺激着社会大众的心理。根据心理学原理,需要在人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处于起点的位置,它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动力。而需要是由刺激引起的,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需要。因此,在这种可怕的刺激下,虚假需要应运而生,随之整个社会便产生了虚假的社会心理――拜物心理。
二、我国当下拜物心理的演化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物质的丰富?光这些?不,似乎各种负面的社会心理也在不断滋生和演化――利欲心理、重果心理、从众心理以及堕化心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负面社会心理,最根本的还是拜物心理在作祟――人对于外物的盲目崇拜,从而导致了人从主体变成了人所创客体的奴仆,失去了主动性和独立性,失去了批判与否定的能力,变得越来越盲目,迷失了自我。
原本,适度的重果心理也是可以促进事物的成长,比如说员工的业绩考核,学生的成绩考察等。但是在当下,重果心理却变成了“轻过程,重结果”的一种极端扭曲的利欲心理。除此之外,有这么一个现象: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十分迫切,于是孩子们接受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习、培训,经受着身心的两重考验。但是,当问起家长让孩子学的原因的时候,答案却惊人的相似: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我家的孩子再不学怎么考得上好大学,怎么找得到好工作,怎么过得上好日子。而孩子们的答案呢,“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是父母让我学的,他们说好。”
人到底需要什么,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应由人自己来回答,而这需要人能自由做出自己的回答。只要人不能够自主,依旧在被灌输和操纵,那么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人自己的。
三、人的解放
(一)人的解放的涵义
社会是对称的,有特权,就会有压迫。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解放史,同自然、宗教、社会、人进行的解放斗争。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人真正的解放?打破各种形式的奴役,固然是人类争得自身解放的重要标志。但是,人类解放根本点,是人作为主体能力的解放。马克思以探求大工业时代人的解放为出发点,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解放是人认识到自己,从而自己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主权,进入人的自由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
1、解放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心理在本质上就是社会心理。因此,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就先要实现社会的解放。目前我国的现状就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当前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继续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协调,为人的解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我们要形成一个包容的社会,能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2、解放思想
在解放社会的同时,人也要进行思想的解放。现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人缺乏思想的解放,不能对信息进行辨别与取舍,就很容易被信息海啸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想法所迷惑。因此,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认清和正视现实与自我,实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其次重拾批判与创新精神,实现人作为人的能动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