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
(一)社会管理和青年志愿服务的含义
1、社会管理的含义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用计划、沟通、协调、控制、指导等手段,使社会系统协调有序、良性运行的过程。依据管理主体的不同,社会管理可以划分为国家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权机关,二是社会组织。而青年志愿组织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员,无疑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
2、青年志愿服务的含义
所谓志愿服务是指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知识、技能或体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而自愿提供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i
而青年志愿服务则强调以青年为主体开展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以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依托,由团中央于1993年发起,并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倡导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等社会服务活动。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容,以培养青年合格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广泛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进步,服务改革开放,服务大局稳定,服务人民安康,服务青年健康成长成才。
(二)社会管理和青年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
1、青年志愿服务在青年志愿组织的框架内参与社会管理
志愿者组织是由自愿承担社会责任,无偿提供适合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需要的服务,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的公民组成的,具有招聘、培训、管理职能,协调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的社会组织。ii
青年志愿组织是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构,青年志愿者要参与青年志愿活动必须先加入到青年志愿组织之中来。青年志愿者通过加入青年志愿组织,进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活动中来。
2、青年志愿组织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又是社会管理的客体
通过社会管理的定义和类型可以看出,青年志愿组织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员,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又是社会管理的客体。在国家管理层面上的社会管理中,青年志愿组织是社会管理的对象,即社会管理的客体。而在社会组织管理的层面上,青年志愿组织又站在了社会管理主体的位置。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中过度强调了国家政权机构的主体地位,忽视了社会组织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应该加强青年志愿组织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青年志愿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二、当前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位置出现偏差
1、政府“越位”
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国家控制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许多本应该由社会进行管理的事务却由政府依靠行政权力来管理,这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负担,而且造成了社会管理的低效率,形成了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越位”局面。
2、政府“缺位”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由于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和长期以来对社会管理的忽视,使得政府疲于应付各种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一些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事关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被漠视,造成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上的“缺位”。
(二)青年志愿组织实力薄弱,难以发挥社会管理的作用
健全的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公众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对自己关心的和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进行参与、管理,这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管理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助于增加公民信息表达的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对各种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力度不够,甚至排斥社会组织以避免权力的损失。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社会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志愿组织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大,青年志愿组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实力较弱,很难在社会管理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三、社会管理创新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要的关键就是强化各社会管理主体建设,进一步明确他们之间的职能分工,增强他们的社会管理意识,提升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人民团体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类企事业单位要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各类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社会群众要发挥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所以必须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青年志愿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1、参与社会管理,修正政府的“越位”与“缺位”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扮演着“大而全”的角色,政府做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导致了政府社会管理中的“越位”与“缺位”现象。政府作为单一的社会管理主体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社会管理的主体应该由单一走向多元,政府在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管理角色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
青年志愿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要充分联系政府和群众,维护社会发展,弥补政府行政式管理所带来的弊端,形成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推进社会管理的有序进行。
虽然从国际上看,青年志愿组织是第三部门的组成部分,有着民间性、自治性、自愿性和非营利性的特征,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还难以离开政府的行政推动。要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政府就要按照政社分离的原则,重新界定对青年志愿组织的权利界限和管理界限,政府不再参与直接运作,让出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由青年志愿组织去完成。
2、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突发期,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下,政府常常不得不直接面对各类突发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政府在某些方面难以做到完美。与此同时,在社会管理体制上缺乏中间的矛盾缓冲地带,所以常常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满。
而青年志愿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点,具有贴近民众的天然优势,可以为不同行业、领域、专业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合法存在的形式和表达意愿的渠道。它作为社会的中间层次,可以有效地避免公民直接面对行政权力,同时组织起来的公民可以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整合社会资源,满足社会需求
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社会公众也是重要的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需求。我们要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规范公众的参与行为。但是,公众以个人方式参与社会管理,其作用毕竟有限,无论是参与的广度、深度还是力度上,都不如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参与。青年志愿组织的发展壮大,把分散的个人吸纳到组织中来,提高了民众的组织化程度,使群众的参与有序化。同时又搭建了一个平台、一条渠道,把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的需求与另一种需求即搞好社会管理、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对接起来,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
4、提供服务、反应诉求、规范行为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青年志愿服务在志愿精神的引导下,能够改善社会风气,建立温馨、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反应诉求的渠道和必要的帮助,为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参加青年志愿服务还能培养青年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进青年道德整体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规范青年的行为方式。
(二)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
1、青年志愿服务的项目化
以往的青年志愿服务经常会出现“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这种服务方式不利于青年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而常规性、持久性的青年志愿服务必须建立在大力开发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青年志愿服务的运行要实现大发展,必须遵循“为所当为,为所能为、为所善为”的项目原则,运用市场手段,开发社会需求量大、影响面广、多数人认可、青年志愿者当为能为的志愿服务项目。
第一,打造精品传统项目。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在传统项目中已经发展成熟,在继续发展传统项目的基础上,要不断打造精品传统项目,这就意味着要结合社会热点与焦点,围绕公众需求,赋予常项工作新的内涵,细化服务工作,扩大服务对象。同时,每个项目都要有专门的服务对象、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及明确的效果要求,从而实现青年志愿者组织运行由阶段性服务向经常性服务、一般性服务专业化服务的转变。
第二,努力突破重点工作。志愿服务创品牌、塑形象、求作为的关键是围绕党政方针设计活动项目。青年志愿服务持久发展的重要环节则是围绕重点建设工程、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等活动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就要努力突破重点工作,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大局、贴近群众、富有实效的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勇于创新,拓展新领域。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实施新的活动项目,是青年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与时俱进的思路创新项目,吸纳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工作特色,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在网络、队伍、制度建设方面形成良性循环的模式,为青年志愿服务的经常化、持久化、规范化发展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
2、青年志愿服务的持久化
青年志愿服务不是一次活动或一场运动,而是一项事业。因此,持续性、长期性是其内在的要求。实现志愿服务的持久化,首先必须坚决预防“形式主义”的倾向,反对那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项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并不是追求其参与人数的庞大,而在于使参与者获得思想上的认同,并能在社会上树立好的形象。
其次要重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要引导、鼓励青年用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从而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和更大的人才效益。在青年志愿者招募中,要变一次性、突击性的志愿者招募为长期性、专业性志愿者的招募,并对已经招募的青年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和合理的安排与调配,以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等。
第三,要做到服务项目的持久推进。项目的确定要经过缜密的科学论证,不能盲目地贪多求全求大,一经付诸实施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务求取得应有的成效。 最后,要保持注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稳定。除了一些短期性的项目可以临时招募青年志愿者外,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主体应该由注册青年志愿者组成。对注册青年志愿者要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鼓励他们选择部分中长期的服务项目,并引导他们逐步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以形成稳定的核心力量。iii
3、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化
青年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所以必须用社会化的方式加以推进。它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还需要对各种资源和组织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整合与利用,从而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合力。
第一,青年志愿者的组织管理要社会化。在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依靠团组织的行政命令和组织要求来开展活动,可以塑造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形象,扩大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力。但是随着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发展不断深入,就要逐步摆脱团组织、团干部设计与组织活动的单一模式,充分调动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使之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组织者。
第二,要争取党政部门为实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政策保障和适当的资金支持。党政支持是青年志愿服务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制度政策供给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坚持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的原则,以社会化的工作方式来实现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和项目资金的筹措。
第三,要加大对青年志愿者的宣传报道力度,塑造青年志愿者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对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宣传,让社会各领域的青年更多地了解和支持青年志愿服务,激发青年自主参与意识和内在的参与热情,争取让更多的青年投入到志愿服务的事业中,使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成为一项社会化的活动。
青年志愿服务虽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还不长,但是它的作用和优越性已经得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在社会管理要求创新的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也要不断与时具进,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注释:
i 田军主编: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ii 田军主编: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iii 刘宏涛: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