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教学资源从名胜古迹中来
中华五千年,岁月悠悠,多少楼台烟雨中。《品德与社会》中介绍了我国知名的古迹和事件,但却基本没有小地方的遗迹与故事。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祖国的历史,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更应该了解家乡的历史。我的家乡是安县,安县原名安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源,这些是更加接近学生的教学素材。因此,我详细了解了安县各处古迹的基本情况,有计划地将它们安排进我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例如在教学《探索古遗迹》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拓展环节――家乡古迹知多少,和学生一起踏上古城墙观烽烟四起(河清镇古城墙),身处防空洞内听炮声隆隆(河清镇防空洞),仰望文星塔染文星魁斗智慧之光(安县文星阁),漫步龙隐镇走进王保长的传奇故事(安县龙隐镇)。我有意识地带着学生走出校园,走近古迹,鼓励他们观察、思考、体验、感悟,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参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品德与社会》课上,如果我们能把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生活资源导入到课堂,对学生获取的原生态的本色资源进行“道德化”的整合,必定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教学资源从名人足迹中来
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温和而又深刻地进驻人们的内心。在安县,历代名人辈出,巴蜀著名学者、诗人、戏曲理论家李调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坛巨匠沙汀,民间著名文学家、《格萨尔》研究家萧崇素,抗日女英雄刘稚琳,抗战英雄朱英汉,抗美援朝英雄陈开茂等等。他们的故事在安县人民口中代代相传,他们的光辉形象深深烙印在安县人民心中。人们为了纪念心中的伟人,重建了调元故居,沙汀故居,英汉故居,建设了沙汀文化广场,抗战英雄纪念馆,对外开放的故居和纪念场馆让畅游其中的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行为的感染。
广为人民传诵的名人故事以及纪念场馆,是安县人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伟大的先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家乡的名人”这一教学环节,着重让学生认识李调元、沙汀、朱英汉几位先驱,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的图片,参观纪念场馆,学生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所以,对现实地域资源的开发,能把学生带进最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起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真正从“静态的学习”变成“动态的习得”。
三、教学资源从口述传承中来
沉闷、机械化的品德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既无学习的乐趣,也少真实的体验,划一的教材内容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但学生爱听故事,尤其对身边的故事感兴趣,熟悉的地点,看到过的景象最能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我充分利用本地老人这一资源,用他们的讲述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可感、可识、可知。如在教学《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时,我邀请了本镇的老红军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老人身上的枪伤与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知道了河清也曾经历战争的洗礼,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家乡的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确实来之不易,学生的体验感、认同感应运而生。
四、教学资源从影视作品中来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仍然采用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编排方式。文字是苍白的,图片是无声的,这样的呈现方式无法与能够直观、生动表现的影视资源相媲美。恰当、合理的运用影视资源可以实现“还原”历史的目的;恰当合理的运用影视资源,可以改变仅用文字、图片呈现历史的方式,使历史的呈现方式更加完美;恰当、合理的运用影视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火烧圆明园》《卢沟桥事变》《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全中国》《王保长外传》《汉字的演变》《人类文明》《我们的祖先》都是一本本鲜活的教材,将它们适当地运用于《品德与社会》中历史内容的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更有兴趣面对逝去的历史,用心体验中国的过去。
新课标中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地域文化资源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了条件。教科书只是范本,不能作为教学的唯一,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深入的开发。生活是一本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巧妙的抓住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增强对教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多释放一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体现课程综合性的同时,为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品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8242.html上一篇: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