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在游戏中,巩固幼儿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游戏又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游戏去认识社会,学会适应周围。随着游戏难度的增加,幼儿发现更多的游戏需要和他人共同完成,只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完成游戏。此时,幼儿就会寻求与同伴交往、协商、配合,达到完成游戏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也是幼儿逐步去除自我中心的过程。通过引导,幼儿在简单的博弈中学会了分享、谦让、合作、帮助等各项亲社会行为,并且逐步养成由不自觉向自觉、偶发的向稳固的亲社会行为的习惯。
例如,角色扮演使幼儿易于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摆脱“自我为中心”,产生亲社会行为。混龄游戏还为不同年龄层的幼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如,给小中班的幼儿带来了年长幼儿温暖的问候,给大班的幼儿主动关心弱小幼儿的机会。这一交往活动拓展了独生子女幼儿交往的空间,让他们体验到了“兄弟姐妹”间的关爱、帮助之情,对他们的社会性认知、积极的情感、亲社会性行为、归属与爱的满足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环境中,激发幼儿亲社会行为
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环境,包括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班级环境、角色扮演的环境、展板、装饰品、音乐歌曲、影视作品等,发挥环境对幼儿心理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与我国特色节庆、亲社会专题展板有关的环境,像“元宵节”“我环保、我节约、我行动”“给地球穿绿衣――植树节”“端午节”等系列主题展板,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丰富幼儿的知识,还使环境很好地发挥了对培养幼儿亲社会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会模仿外界环境中的行为,而对于该行为的正确或者错误性,却需要外界给予鼓励和纠正。通过示范作用、故事等,逐步让幼儿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哪些行为应该改正。
例如,大班在“家长半日公开活动”开展关于爱的教育教学活动《大熊的拥抱节》。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懂得了朋友之间要相互宽容、相互关爱。活动中,当孩子们互相拥抱的时候,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原谅我上次把你搭建好的积木推倒了,好吗?”“当然原谅你呀,我们还是好朋友嘛!”等等。通过如此的场景设计,较好地促进了幼儿亲社会情感和行为的发展。
三、在社会实践中,稳固幼儿亲社会行为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简单的说教和行为训练是不能激发幼儿亲社会行为和意图的。广阔的社会舞台,丰富的生活经验则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佳途径。让幼儿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期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抓住幼儿这一人生最佳的教育时光对幼儿进行社会文化熏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然环境和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直接体验的机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我们通过各种社区参观活动,让成人的合作、分享与协助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带幼儿参观银行、邮局、超市、肯德基等,观察工作人员工作时的情景,对幼儿进行职业认识教育。回到幼儿园后,设置相应的场景开展游戏活动,激发热爱劳动人民、尊重成人的劳动的感情。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幼儿不断模仿他人,纠正自己阻碍互动行为继续的因素,逐步稳固亲社会行为。
四、在节庆活动中,熏陶幼儿亲社会行为
民族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元素。因而挖掘和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礼仪中蕴含的文化,运用适宜的途径与方法开展以“促进儿童亲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展“庆端午,粽飘香,小手大手同裹幸福粽”活动。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包粽子,能更真切地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通过先学会包粽子的幼儿教没有学会的幼儿包粽子,让他们学会了互相帮助。同时,包完的粽子送给孤寡老人,也更加让幼儿学会了关爱他人。
又如,在重阳节的时候,引导幼儿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情。现在,往往是大人们将所有的精力倾注于孩子身上,希望将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但是,孩子可能养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习惯。我们通过重阳节引导幼儿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情,让幼儿不但在动手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可让幼儿自主独立地思考哪些行为属于亲社会的行为。
五、在家园互动中,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而在这六个因素中,家庭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家长能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及时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指导幼儿解决问题。
例如,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爱护玩具或怕困难等表现,家长就能及时发现,对幼儿进行爱玩具的教育,或引导孩子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这样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
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不仅仅是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化”进行转变,更加应该养成积极的习惯,学会分享、合作、助人等亲社会行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通过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教育,这些行为在年级较大的学生中出现的频率会更加高,说明这种亲社会行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我们的培养是有效果的,有意义的教育行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8306.html下一篇:浅析幼儿教育中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