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纷纷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偏小,文化贸易长期逆差,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崛起并没有带来文化的崛起。本文试图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产业;文化事业。
文化既是一个人文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全球化背景下,原本作为精神力量存在的文化正日益成为的现实生产力。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全球公认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文化产业已成长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是文化产业强国。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崛起并没有相应带来文化的崛起。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也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的文化产业是指:
“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根据这一定义,我国将文化产业划分为3个层次9大类。即: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与电视及电影服务、文学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想换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此概念中的“文化产业”的概念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第一,产品必须是为了满足或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性消费而生产的,它还应该包括相关的物质载体。
第二,生产、消费等环节可以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并且获得补偿成本之后的最低限度以上的经济效益。
第三,必须在经济效益优先的前提下,保证产品的社会效益得到满足,否则就不能进行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1.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强、资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按国际经验测算,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需求将进入到精神文化需求旺盛阶段。我国人均GDP2011年已达到5432美元,已进入到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因此,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品牌、技术、创意等,渗透到一二产业中,例如,增加一二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品牌价值,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等,可以提高一二产业产品的附加值。
2.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据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文化产业是我国少有的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产业。因此,从满足好群众精神需求、维护好群众文化权益来讲,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是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思想
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发达国家加注重通过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除了软实力理论,把一个国家的力量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通过威胁和引诱,靠经济和军事实力支配的力量;软实力是指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冷战结束以后,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越来越重要。美国未来要保持强大,不能仅仅依靠硬实力的力量,还要发挥软实力的作用。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争取主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但我国文化产业距离支柱产业尚远。
一般认为某个产业的生产总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时,即可认为该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例如,美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为25%,英国为11%。美国依靠其电影业、传媒业,被称为文化巨无霸。英国,创意工业的增速是整个GDP速度的两倍多,成为拉动英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仅是文化娱乐的经济收入,就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近;其对美国的动漫出口收入是其对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及建筑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全国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也十分强劲。但总体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过低,目前仅有2.6%,距离支柱产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二)文化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首先,我国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大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到100:1以上。中国报刊出版产业在国际市场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出版业的贸易进出口比例高达14:1。
其次,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无处不在。今天,发达国家为了能使自己的文化产品在全球畅销,一改过去那种对不发达国家赤裸裸的霸权主义,代之以对自身意识形态的褒扬与推展,文化的霸权性通过文化产品动人的故事、恢弘的气势、美妙的音乐隐藏起来。例如,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下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女性典范。国内关于花木兰有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很多。但是,花木兰走出中国国门、被世界所认识是通过美国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然而,美国《花木兰》成为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其主题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宣扬的是女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宣扬的是美国精神、西方的价值理念。
(三)大文化集团主导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常常表现为规模经济的竞争,一个文化企业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从规模和成本上占领制高点。当今
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绝大多数被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的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尤其是被发达国家的大文化集团所垄断。相比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我国文化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文化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我国每年文化经费占财政支出不足1%(2010文化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0.59%)“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文化事业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不含文化管理部门行政运行经费)总计达1220.41亿元,仅相当于美国文化1997年一年经费总额。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例如,2010年,我国有580家出版社,有1943种报纸、9821种期刊,这11000多家报刊和580家出版社,数量很多,使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质量较差,实力弱,性质趋同,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但还远远不是出版强国。我国580出版社年销售额(约600亿人民币)比不上德国贝塔斯曼一家(约193亿欧元)。
最后,我国文化企业资源转换能力低,创新能力低。我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大国,但所开发的文化资源不及万分之一。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而日本、韩国和美国等文化资源远不如中国,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创新功不可没。
(四)文化产品科技水平低。
当今时代,高新科技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是主动的和积极的,并以期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例如,美国科幻电影《阿凡达》集合了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三维建模、数字高清、高速摄影、虚拟摄像、图像渲染及合成技术等,给观影人以史无前例的视觉盛宴。
与美国相对照,不仅中国的电影业和演出业在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而且这一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以至于中国的大多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
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和质量。
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担负着“固定和物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技术化和商业化作为文化产业的表像特征始终不能背弃其内在的价值特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弘扬和维护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为使命。
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切实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以此赢得市场青睐和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避免照搬跟风、克隆雷同。三是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潜心创作、精心培育,推出更多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
2.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
活力强,则国民经济活力强。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一是继续规范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形成更多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点。
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理顺产权关系;改革的方向就是政企分离;改革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责任公司等公司企业制度。通过改革,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①产权归属关系明确。谁投资,谁受益,同时承担风险。②利益和责任直接化。③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是政府职能要随之转变。政府必须调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传统角色和定位,退出竞争领域,把“办文化”职能演变为“管文化”职能。政府在间接管理中,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干预。其次,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尺度。至于一些微观经济政策,包括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信息自主决定。最后,确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调控。
三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首先,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真正实行文化企业集团的市场化运作和规模化经营。第二,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
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第三,是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带、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
3.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文化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国家层面的整体创新能力。首先,推动科技与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相融合,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像业和网络文化业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引导国内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等各类企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其次,大力促进文化企业与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联合。对文化产业需要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如数字化装备、多媒体技术等加强研究与开发,形成支撑文化产业的强大的高新技后盾。再次,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联合设立研究机构,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4.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有学者清醒地指出:“在东西文化对话的世纪转折期,中国文化及其历史是以女性形象的扮演者而姗姗迟来,并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中表现出接受与退守的弱势。”
因此,在经济不断融入全球化的同时,不能总是被动地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中华文化也应该满怀信心地“走出去”。要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
中国品牌。一是提高文化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品牌战略在整个竞争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声誉,占有一定市场的中国文化产业品牌。二是通过品牌的延伸,进一步开拓市场。
5.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保障,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竞争力和根本创造力之所在,是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人才数量的差距悬殊可见一斑。
一是培养、培育文化产业相关人才。
鼓励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
发展研究基地以及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二是整合现有人才资源。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促进人才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转变。提高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引进其他产业中的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增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力量。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