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动漫作品改编真人版电影,是一种将动漫与影视这两种艺术形态的融合的新艺术形态。这种新的呈现方式,不单单可以给受众带来新奇和丰富的视觉享受,更是可以将传统电影艺术只能对“客观世界进行复制”的表达原则进行拓展,代表影视艺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一、动漫作品改编真人版电影之“得”
(一)良好的受众基础
由动漫作品改编而成的真人版电影,不管市场反应如何,都是存在大量的受众基础的。在剧情、结构上都比现编的剧本经受过市场的考验,它的市场期待值也很高。出于对电影拍摄的成本和风险的控制,这种影视产业是有其独到的优势的。以真人版《浪客剑心》为例,《浪客剑心》讲述了幕府末年“杀人不眨眼”的主人公绯村剑心,在明治维新以后发誓“不再杀人”,下定决心开始流浪。通过与薰的相遇,以及与宿敌的战争,逐渐开创和探索属于他独有的生活方式。这部动漫在改编成电影之前,作为动画片已有了15年的放映史,有了大量的受众基础,而这些受众突然听到动漫作品要拍真人版的消息后,都会在心中充满好奇与期待,这些受众心理的共鸣正是真人版《浪客剑心》叫好又叫座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好的受众基础,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电影在传播方式上忽视受众现象的存在。受众们在接受动漫改编真人版影视的时候,从来就不是单线的接受,而是双线的互动。《浪客剑心》真人版电影自宣布制作以来,网友们就以网络投票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角色应该由哪些演员来饰演等一系列动作,使得传受双方的关系变得平等,主创团队尊重受众,受众积极参与。这正是传统电影所不能达到了方式。
(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从动漫的题材风格来看,几乎无所不包,青春热血、浪漫爱情、功夫打斗、体育运动、饮食文化、人物传记、历史典故、等等都有大量作品。得益于原著的丰富性,动漫改编剧在题材上有很广泛的选择余地[1]。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同质化,类型化的影片比比皆是,大量跟风行为不但缺乏创意,更是由于龙蛇混杂导致电影艺术魅力的下降。在如此众多大量雷同、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轮番轰炸下,出现审美疲劳也就见怪不怪了。
电影市场本该是多元化、多样化,这样才能显示出影视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传统电影题材陈旧,剧本匮乏的条件下,动漫作品改编真人版电影无疑是影视市场上一条崭新的道路,而如今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最远的无疑是美国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尤其以Marvel的复仇者系列更甚。美国的Marvel系列将原来动漫中的超级英雄一个个搬上大荧幕,绿巨人、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托尔等等,这些原本只能是在动漫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在电影荧幕上出现的时候,大家在享受视觉奇观的时候,更多的是吃惊张大嘴巴,哇!这些太不可思议了。紧接着,Marvel将多个超级英雄进行串联,组成复仇者联盟,这种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超级英雄单打独斗的模式,给了电影创作的无限想象,直接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于真人版超级英雄电影的印象。而且Marvel还以此为布局,实行超级英雄电影三大阶段战略计划,这样做让Marvel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市场中搏杀出一块领地,成功的站稳了脚跟。对于中国影视市场来说,Marvel的动漫作品改编真人版电影的成功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尊重的。
(三)与电影特效技术息息相关
不是所有的动漫改编真人版电影都能够促进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多的动漫改编真人版电影在改编时最大的难度在于场景再现。
动漫作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发挥,其本身就是虚拟的产物。在虚拟中展现虚拟场景,大家会觉得很正常,比如动漫作品《死亡笔记》中,死神和夜神月之间面对面的对话。这种人和“死神”的对话方式在动漫作品中展现出来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但是在《死亡笔记》真人版电影中将这一幕展现出来,这可是大大考验了剧组的特效技术。要在现实生活中将夜神月(真人)和死神(虚拟)之间面对面的对话场景展现出来,剧组特效人员不仅仅要制作出死神的具体形象,还要将其无差异的融合到与真人演员的情景对话中。这种高难度的需求性直接促进了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
电影特效技术在得到提升之后又会反过来去支持更加困难的场景再现。我们回顾影视发展,可以对比一下两部蜘蛛侠电影。两个版本相隔近十年,但都代表各自年代所能使用的最高电影特效技术。这其中电影特效的进步自然是画面和CG效果的表达。如果说在表现蜘蛛侠飞行动作时旧版本更多的是采用第三人称,那么新版本就更像是第二甚至是第一人称视角。在小蜘蛛滑翔纽约天际时,新版镜头的旋转和俯仰变化更多,让观众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打斗场面中,技术的进步让新版有更大的空间来展现蜘蛛侠的动作技巧。旧版本的拍摄对于当时的电影特效技术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提升了当时的电影特效技术,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电影特效技术有了更大一步提高之后,又反过来从技术上去支持新版本的拍摄。由此可见动漫改编真人版电影和电影特效技术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二、动漫作品改编真人版电影之“失”
(一)脱离原著,逻辑混乱
尽管真人版电影是从动漫作品改编而来,不同媒介平台的差异使得这一过程必然是个崭新的过程,所以在这过程中不只是单纯的无差别复制,必然要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进行改编,但大体而言还是要尊重原著进行创作,不能完全脱离原著,否则改编的真人版电影便成了另外一个故事。我们先不谈这种这种“买壳上市”电影上映后市场反映如何,就光是这种“借壳上市”的举动便已深深伤害了原著的动漫迷的感情,从而失去了受众。这时如果电影的故事情节在逻辑上又混乱不堪,失去了作为电影应该好好讲一个故事创作理念,那么这部改编的真人版电影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近期话题真人版电影《进击的巨人上》便是前车之鉴,该片可以说败就败在剧本改编上,原版的动漫在故事主题和思想上丝毫不比正统的影视作品弱,但真人版电影却在很多方面让人莫名其妙。先将墙内人民改成彻彻底底的懒人,其次在三笠和艾伦的暧昧关系中加入原创角色“啃苹果男”,生硬创造出三角关系。同时还有诸如一边和巨人大战,一边在废墟演床戏等增加“卖点”的戏份,动画版中有血有肉的各个角色全被真人版演成傻子。如此敷衍,观众当然不会买账。虽然作品在首周赢得了票房的第一位,但到了第二周就迅速跌落到第五,此后成绩更是每况愈下,最后不了了之。 (二)生搬硬造,强行改编
不是所有的动漫作品都可以改编成真人版电影,能够改编成真人版电影的动漫作品都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对现实社会做出能动作用,同时在内容上有适合影视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元素。因此在选择改编题材时,先要想想动漫作品本身能不能够改编成电影,这一点尤为重要。新版《蜘蛛侠》能够成功改编,是因为能够无缝和电影类型中的爱情轻喜剧融合,《美国队长2》能够成功改编,是因为能够无缝和电影类型中的政治悬疑片融合,即使是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其本质仍然是在探讨社会与人如何相处的问题,而且这三部改编成功的真人版电影系列,它们的动漫作品中本身就有适合影视艺术表演的内容和元素,不管是人物设定还是造型画风,都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而这一点有利于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不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
我们反观一些生搬硬造和强行改编的作品,比如美国真人版电影《马里奥兄弟》,它的动漫作品本来就没几个人型角色,却非要将其改编成真人版电影,这其中直接就忽视了动漫作品必须有适合影视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元素这条定律。真人版电影有个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它的造型,也就是要有适合人演出的角色,否则何谈真人版,大家直接看动画得了。而且这部电影在剧情上直接就是一部肥皂剧,没有任何可以值得思考地方。可见,这部电影的失败早已定论。
(三)成本问题,制约改编
有些动漫作品本身具有适合影视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元素,也有一定的艺术人文价值,但是却没有办法改编成真人版电影,归根到底,还是成本问题制约了作品的改编。成本问题不单单是指经济成本,还有角色成本,时间成本等等。经济成本在这方面的代表比如鼎鼎有名的《剑风传奇》系列,动漫作品《剑风传奇》虽然奇幻的成分不太多,但出场人物众多,场面磅礴,世界观设定宏大。要想将这样的动漫改编成真人版电影,无论谁来拍摄,制作的经济成本就难倒了一大片人。涉及到角色成本的有《龙珠》系列,《龙珠》系列改编成真人版电影,虽然里面有许多人型角色,但要想找到与动漫角色形象契合的演员,这又是一件难题,化妆技术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龙珠动漫作品中用了大量西洋血统的角色,改编成真人版电影想要在日本国内找几个相似又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谈何容易啊。再来谈谈时间成本问题,像日本非常火的动漫《火影忍者》,要想把它改变成真人版电影,很显然,只改编成一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将其拍摄成三部曲或者多部曲系列,那耗费的时间是是个大成本,需要协调的的问题比如拍摄的周期,演员的档期,场地的租期等等。成本问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秀的动漫作品改编成真人版电影。
三、结语
动漫作品改编成真人版电影,在当今影视市场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它的出现能够改变影视剧市场中类型单调,创新匮乏的问题,在市场上造成了收视热潮和广泛影响,同时它的商业前景和研究空间也非常广阔。对于它的发展,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得”,将这种“得”发扬光大。也要想办法解决它的“失”,从它的“失”当中找到这种新影视艺术形态的进步空间,从而更好的去为影视艺术作出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162458.html上一篇:新时期东北电影的诗意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