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一、影片中“女权主义”的出现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女性作为社会的主体,恐怕只是在那短暂的母系氏族了。除此之外,女性都是作为男性的主体依附罢了。从亚当与夏娃的浪漫开始,女性似乎就处于弱势地位。几千年来,从未真正、彻底的改变过。但这一切在影像世界里却得以实现。从80年代开始至今,电影世界可以说是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一个多极化的众声喧嚣的时代。该时期的美国影片中,娱乐片仍是独占鳌头,但变化却已发生。影像世界已悄然开始突破戏剧化的窠臼模式,向现实主义转型。不同题材、不同敏感程度的社会话题,在影片中都已开始陆续被提及。涉及的内容繁杂,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其中“女权主义”题材就是其中涉猎的一部分。“女权主义”一词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文艺理论界掀起的一股学说思潮。这股思潮的掀起,是在性别文化中碰撞产生的,受此影响,电影、喜剧等领域也都纷纷刮起了不同程度的“女权风”。提到女权,我们就要提到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想到她的经典之作《第二性》,也想到了她是作为倡导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在波伏娃笔下,女权主义可以说是在内心深处的一次“反叛”运动,它是蓄积在大量“男性压迫”背景下产生的,在西方“礼仪”社会中,歧视女性的现象也没能被掩盖住。女性为了自己的权益,试图通过女权运动来改善。然而这一切就如同浮云掠过上空,并没有真正地对她们产生过什么助益。因此,在电影界为了弥补了这样一种缺憾,出现了这样一批作品,它们大多是由女性导演拍摄,或女性作为剧本编剧,当然也不乏男性,只不过占少数而已。这些女性导演或编剧用她们独有的女性眼光、女性体验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发起冲击,她们将向来被视为客体的女性角色转变为主体角色的书写模式,用女性的情感触角挖掘出女性真正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它是在性别表象下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二、“女性”一词的建构
何为女性?在一本同名书籍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托莉?莫娃著)书中的女性理论中包含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身体。在《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娃著)这本书中我们或许也可以得到启示。书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等诸多方面对女性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明确的充满女性主义的观点:“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从生理到心理,她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这是抛却“社会化角色”的客观主义的探讨。但在男权社会中,人们对于性别的词汇建构是带有主见特性的。女性往往被标注为温柔、软弱、非理性等气质。这是一种规范化,是社会所建构出来的“女性”一词。是几千年来占据强势男性地位的一种强权显现。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一句著名的话:“你到女人那里去吗?不要忘了带着你的鞭子!”这是对女人何等的蔑视。这是由来已久的症结所在,是传统意识形态对于女性的整体忽略。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体,她有她自己的需求,有她自己的价值和生命意义。正如女性主义论者莫莉?海斯柯回答弗洛伊德“女人要什么”的提问一样,“女人要的只不过是要有和男性一样多元丰富的选择罢了”。
三、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一)强悍的反抗
美国电影中女权主义标签标注得最为鲜明的就是1991年上映的《末路狂花》了。这部电影以女性自身为出发点,反传统地以强势姿态出现在屏幕上。女主人公们试图通过自身的奋斗来改变在这个社会上的认同,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找回那个本应属于女性的快乐的自我,没有想到的是却被逼迫着走向了逃亡之路。在这条路上,女性开始蔑视男性,男性开始惧怕女性。
女性主义学者安奈特?孔指出:“在电影中,女性通常被社会结构成男性主导世界的‘他者’或‘圈外人’。女人无法说自己的故事,因为影像是被男性控制。”“在这里,女性是被作为性客体的,唯有美貌和性吸引力才有价值。她们的功能着重在支持男性。”尽管在不同年代的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影片中,女主人公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不论是性格还是形象,但她们已经摆脱了作为客体的“依附性”。她们是作为主体出现的,像其他男性角色一样,有了自己的判断,有了自己的抉择,塑造出了极具女权主义的银幕形象,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对于自己获得平等与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在影片《末路狂花》中,女主角强悍、肆意,对挑逗她们,企图对她们无礼、猥亵的一群男人作出终结的审判。将两个原本善良温和的女人,一步步推向杀人的游戏中,她们在杀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由,感受到了快乐。影片一经推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影片中塞尔玛和露易丝在逃亡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野性”,召唤出了人们对于女权的再次推崇,表现出了女性对于自身权利的一种维护心理。
(二)隐忍的反抗
1985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紫色》和2002年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时时刻刻》,剧中的女主角都是“温柔的”,她们面对不公的生活境遇,没有像《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和露易丝一样,直接用自己的行动对男性进行抗议,用无法回头的杀戮行为对男权社会进行报复。相比之下她们是“平静的”。她们似乎接受了或安于在这样的生活中了,只是在内心深处怀有抗争的情绪和向往自由的愿望。她们在痛苦的环境中沮丧,甚至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无望的生活而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她们没能去主动地抓住生活,却依然向往着自在的生活,这是支撑她们生存的原因。她们也在伤痛中醒悟到,女人的自我觉醒才是重生的开始,作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要和男人一样有同等的自由和权利。 (三)“梦想”的回归
女权的本质并非要和男权去进行两败俱伤的碰撞,在某种程度而言,她们更渴望女性“梦想”的回归。正如凯瑟琳?哈德威克导演的《暮光之城》一样,里边细腻、柔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女主角贝拉和金发帅哥爱德华之间。这样缠绵悱恻的爱情是多数女性的梦想,通过爱情这条主线,我们感受到了女主角贝拉的成长,她由一个被动地等待救赎的小女孩儿,成长为为自己的命运而拼搏的主宰者。在这里,男女之“情”被导演推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爱情不再存有可疑的世俗偏见,爱情是温暖的,是让人奋不顾身的。在影片温情、细腻的叙事中,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原来在为颠覆男权的成长经历中,女人也可以作为一个主动者去追寻那份值得自己主动的美好。在这里,无所谓主客体,只在乎享受爱情所带来的深刻体验。
四、女权下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根本上说,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她所追求的是个体尊严的体现程度。追寻的是两性统治结构中的平等性,不论是在肉体上(性欲),还是在精神上。女权运动的开始,社会的转变,已经让女性开始学会了从隐性的男权压迫中挣脱,并开始尝试自主作出选择。研究女性的作家们将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作品重新审视,并做出全新的解读。将原本根固在男权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彻底改变,摒除女性一贯的温柔、软弱、贞洁的标签形象,揭穿这类对女性形象的歧视与扭曲。
(一)自在的存在
美学家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在于自由。自由在人的本体论上具有深刻的含义。当然电影艺术也是如此,电影中的女权主义之所以会吸引我们的关注,首先在于它通过影音画面本身的形式,能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触动。因此,女权主义的影片导演总是在重点强调女性影像的“美感”,这里的美感并一定是外在的感官上的舒适,而是作用在心灵上的美不胜收。波伏娃的主张在女性主义大阵营中属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理性、公正、机会均等和选择的自由。如由杰拉德?达米亚诺导演的《深喉》,影片在1972年上映。正值西方性解放运动的鼎盛时期,而这部情色影片,完全迎合了“性解放”的主题。它以“性”作为主题和依托点,以这样的角度来对女性进行心理、情感的探讨。通过性爱的表现,对男权文化和社会状态进行反思。在片中,女主人公为了迎合自己的需求,主动地选择了护士这门行业。在性爱的行为中主动地出击,1973年,《纽约时报》发表报道,将之称为“色情风潮”。这股风潮所带来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也让剧作家兼导演杰拉德?达米亚诺声名远扬,名留影史。
(二)追寻自我
在影片中,不论是《本能》中的凯瑟琳举起冰锥进行杀戮,还是《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和露易丝开枪射杀那些丑恶的男人,这些镜头下的女人不论出自何因,画面总是暴力的。但这种暴力是可谅解的,是带有人性化的。凯瑟琳最后因为爱,放下了手上的冰锥。塞尔玛和露易丝为了防止“被伤害”才展开了有来由的杀戮。影片中的她们是暴力的,却还是弱势的。她们为了追寻那个自我而战。敢于和命运相抗争。没有哪个女人是天生凶悍的,也没有哪个女人甘为“奴役者”。当一个女人甘心为一个男人所付出,并成为附属品的时候,根源应该是出自爱,而不是被某种力量所“逼迫”。女人要追寻自我,而不是主体的迷失,男女间的区别应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所以说,女人要珍惜自我,追寻自我,使自己变为一个“强者”。
(三)独立的力量
女性的独立在于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权利。女性不应该只是男性的依附体,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在历史环境下,女性的独立被男权社会所压制。如《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和露易丝,她们是在传统意识中解放出来的两位女性,她们用她们灿烂的笑容、真诚的人生态度,结束了这场革命性的旅程。她们超越了世俗,超越了男性,她们为了内在的自尊性,为了真正的解放,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选择了独立地去战斗。虽然在影片中,塞尔玛和露易丝最终未能逃脱失败和面临死亡的厄运,但她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反抗,她们在寻找自我,独立自我。她们作为女性,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典范。她们都为自己作出了选择,也勇敢地承担起了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她们真正平等地与男人“交接”过,却不会再让自己沉沦为男性的“奴隶”。
五、结语
作为一个存在多元文化的国家,美国的男女平等意识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还是较好的。女权意识在美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应该说,在美国的电影发展中,女权主义作品还是比较多的,尽管有些并非以鲜明的旗帜性而存在,却是已经渗透着对女性地位、女性自我、女性自在及两性关系方面的思考。即便是情色片之中,也不乏对女性觉醒意识的流露。
总之,美国电影构建了一种多样化表现的女性意识形态,它既有“强悍的女人”,也有“隐忍的女人,还有男女对等成长的存在。这些影片,都在用影像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宣告女性主义的立场,是努力实现对女性自我的超越与升华的影片,是与男性共享权利与责任的最好诠释。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162710.html上一篇:青春电影的叙事创新与文化反思
下一篇:论青春电影的狂欢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