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中国电影在2013年的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白日焰火》荣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成为第五部获得金熊奖的华语片。与此同时,该片主演廖凡成为捧起“银熊”的首位中国演员,而曾剑摄影的影片《推拿》也获得了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在此之前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中国也都有所收获与突破。贾樟柯凭借《天注定》成为唯一一部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同时影片也获得了最佳编剧。相隔四年,在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之后中国电影再次获得编剧奖。随着铺天盖地的获奖消息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电影进步了的时候我们似乎更应该回头看看中国电影人一路走向国际的艰辛旅程。中国电影的欧洲情结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一时形成的,在漫长的积淀中,中国电影在商业与艺术之间似乎开始找到某些平衡点。
上世纪70年代末,党和国家适时开启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中国电影也走向了国际的舞台。在全球化潮流的影响之下,中国电影的传统格局被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大片等外来电影思潮的影响与创作实践直接或者间接地催生了中国电影的美学革新与创作转型。虽然早期中国电影与西方有了一定的交流,但类似的影展和学术交流活动所针对的群体主要是西方从事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的学者,展出的电影也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拍摄的电影居多,所以影响力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因此,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电影在跨国语境中主要还是体现为一种“输出式的影响”。①虽然中国电影的历史相当有料,但其作为一种“现象”蜚声世界却是相当晚近的事。
在世界电影史上,电影节史电影传播和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欧洲的三大电影节,各自都依据不同的评审标准和电影立场,表彰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推动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冲出国境的导演是陈凯歌,他的《黄土地》是一部严格遵守中国体系要求生产出来的“主旋律”电影。他在影片中力图展示“人与土地这种自氏族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古老而又永恒的关系。”②当这部电影“意外”获得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银豹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是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认定的14个A类电影节之一,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第五代导演的崭露头角,也开始理解《黄土地》中对土地和人物命运的反思是达到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难以企及的高度。回过头看,第五代导演将欧洲三大电影节作为“进取的途径”无疑是十分聪明的举动。相比通过办影展或者电影学术交流而言,在电影节上获奖的影响力要大的多。
20世纪90年代国家电影业由于观众的流失及随之而来的国内电影市场的萎缩到了举步维艰的时期,第六代导演在第五代的光环甚至第四代的荣耀之下艰难生存。“体制外操作“似乎成为了很多年轻导演的选择,这种未能通过国内审查只能流放在国外的电影即所谓的“禁片”却深受欧洲电影节的喜爱。在中国社会整体进入快速转轨时期成长起来的第六代导演,他们亲身感受到电影成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品,新旧体制、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使反叛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特征。如成为第六代导演代表的贾樟柯、娄烨等的作品在国内屡屡被禁的同时却总是能在海外有所斩获。他们用自己的纪实性镜头记录着与第五代及第四代完全不同的影像。
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素有历史渊源,用“惺惺相惜”来形容并不为过,两者固然有着不同的叙事母体与表现手段,但在最终极的价值层面上――其实一种近乎“自恋”的文化情结――两者几乎是殊途同归的。再者,比起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持更加温和与包容的态度,这一点西欧甚至好于苏联――中国电影从未在A类电影节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斩获重要奖项。《红高粱》之后还有谢飞的《香魂女》、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以及今年刁亦男的《白日焰火》捧回金熊。斩获威尼斯“金狮”的则有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以及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李安的《色戒》。2013年的柏林电影节,除了《白日焰火》,娄烨的《推拿》及宁浩的《无人区》也同时入围,曹保平的《狗13》则获得特别推荐影片。
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欢快地拥抱中产阶级地好莱坞想像时,人们很欣慰地看到还有娄烨、贾樟柯、刁亦男这样并不年轻地一流电影人仍在固执于他们的欧洲情结,也许因为他们坚信,中国电影的魅力智能在中国和欧洲两个深陷柏拉图之恋的文明体的交流中,喷薄迸生。
注释:
①范志忠,吴鑫丰.新时期以来跨国语境的中国电影[J].当代电影,2012(08).
②陈凯歌.我怎样拍《黄土地》[D].199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163078.html上一篇:浅析我国综艺大电影的基本走向
下一篇:论魔术电影中魔术元素的叙事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