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包纳萨拉:“我要付您多少钱?”
教父:“包纳萨拉,包纳萨拉,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你如此不尊重我!如果你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找我,那么伤害你女儿的杂碎,就会受到折磨。像你这种实在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
包纳萨拉:“做我的朋友,教父!(行吻手礼)”
教父:“他日我或许需要你的帮助,也许永远不会有那天,但在那天到来之前,收下这份公道作为小女的结婚之礼。”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教父将人际交往建立在情义之上,而非金钱,这就是他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手下的忠心的原因所在。在《教父》三部曲中这种带有两面性和批判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也许可以称之为对“美国梦”批判性的一种缩影。
一、扭曲的“美国梦”
(一)物欲权力的横行
美国梦的追逐者一直拥有一种理想,那就是在美国只要自己对梦想执著,经过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奋斗就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它不依赖于任何社会阶级,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捐助,只需你的执著、勇敢、勤奋、一点创新的思维和一些不怕艰险的决心。它不仅影响了美国青年的生活理想,也影响到了整个欧洲对美国梦的一种热衷和狂热。他们带着梦想去移民,即使反对的声音曾批判它是过分地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这种痴迷的理想建立在美国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上,也是美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信念,电影里的教父――维托,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步入了黑色的轮回。
是什么让维托的安分守己变成了铤而走险?这需要揭示美国梦背后真正的意义:美国梦简而言之是对物欲和权势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大部分人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对于他的工作以及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言是没有关联的。他们可以在利益的角逐中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冷血商人,也可以在家庭中扮演着模范丈夫的角色,这一切并不产生冲突和关联。甚至可以为此去破坏基督教规,可以去违背人生信条,只要拥有物欲利益,一切都可以遵从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这不仅仅是生意场上人们所熟悉的规则游戏,更是美国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而正是维托曾经单纯的美国梦遭到了生活重击,使得他不得不用计谋杀掉了黑手党老大,从而走向了物欲权利横行的权贵社会,然而这种财富的背后却是巨大罪恶。在非法买卖中,他们追求“合法”,然而走上正道的梦想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场空。
(二)批判和反思
《教父》三部曲最核心的主题是对美国梦的一种批判和反思。首先我们要回到开篇的那场婚礼上,对司法彻底心灰意冷的包纳萨拉选择了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要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暴力组织来解决问题,寻求正义,这种行为的确给了“美国梦”致命一击,但它并不能说明,这种理想就是不着边际的理想主义,尤其是教父维托的成功更能够说明“美国梦”是可以实现的。那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代教父迈克的命运。第一幕见到迈克,我们就知道他是个书生,举止得体文雅,表明了对家族的生意没有兴趣,他的正义感以及才华都应该使他成为大有作为的成功青年。“美国梦”于他来说本是近在咫尺,在美日战争中他更是英勇无畏,获得英雄称号,并一直认同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忠于爱情,深爱着家庭和妻子,而之所以他能成为新一代教父,混入权欲的厮杀中,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和驱动。虽然继承“教父”违背了他的原则,但他一直渴望家族生意的合法化,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他身上的悲剧成分,也让美国梦成为黄粱一梦。他也许正是美国的一个缩影,力争去纠正弥补前人所犯下的错误,以为自己杀的都是更坏的人,然而他不仅与他们同流合污,且更罪孽深重。教父也许是美国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生存法则,而《教父》三部曲无疑是从一个极端却又发人深省的角度批判了为了财富可以放弃任何原则和立场这一扭曲的美国梦的价值观。
二、黑色之手的暴力暗杀
(一)暗杀的阴谋――刺杀教父
《教父》三部曲似乎分秒必争,都与暴力、阴谋、暗杀、偿命等一系列的黑色主题息息相关,然而它却与以往的黑帮题材电影不尽相同,它并非一味地渲染一种黑色恐怖的视觉冲击感,甚至在镜头的转换上并没有直击血腥的火拼现场,而是通过看似不以为然的镜头,给予观众内心的一种紧张感。这种表现手法在开篇包纳萨拉请求教父主持公正的时候就有应用,用一种长镜头以及伦勃朗式的黑色幽默,来让教父的“大人物”形象屹立于我们心中。更为经典的电影片段,当然是暗杀教父的那场戏,步调缓慢,叙事沉稳,也是全篇的第一场刺杀。第一个镜头我们看见教父在一条街上买橘子,从下车一直到他挑选水果的整个过程呈现的都是他的背影。而此时画面跳转,街角的两个人在张望谋划,鬼鬼祟祟地探着头。接着镜头慢转,同样的角度,我们看见教父好似不经意地回了一下头,紧接着快速奔跑着的刺客的腿映入我们眼帘,几个急促的镜头之后,我们以一种俯视的角度看见了向教父连开数枪仓皇而逃的刺客。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看似毫无关联,却一直在用一种富有节奏变化的镜头感去烘托营造紧张的氛围,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教父的智慧和敏锐,同时也感同身受地经历了一场匆忙的刺客暗杀行动。 (二)背叛的代价――处决保利
第二个经典的刺杀镜头与第一段相比同样使用了一种“安静”的刺杀方式。颇具特点的镜头形式让我们停留在全景的野外草丛的边际上,荒郊茂密高大的草丛被风吹得簌簌作响,一辆汽车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伴着摇曳着的草丛,光影的变换使得教父的形象若隐若现,镜头的左边象征着和平的自由女神像使整个画面显得宁静而又惬意,好像只是略显得突兀的一声枪响,杀手便结束了保利的生命。整个过程中我们既是旁观者又好似是一场狩猎的见证人,被“物化”的保利是那样的渺小,世界的广漠让观众感受到了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生命的微不足道。轻缓的音乐响起,强烈的对比让我们陷入深深的反思。如果没有枪响这将是多么惬意的一个午后,末了,教父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丢掉枪,带上面包圈”,平静的背后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教父杀人不眨眼的习以为常和冷酷,更多的是让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惆怅和深省。
(三)血腥的残暴――桑尼之死
《教父》作为史诗般的黑帮题材电影,其中就免不了要充斥着血腥和黑暗。下面我们来一同回味这段经典而又冲击力极强的刺杀片段――桑尼之死。镜头一带而过,得知妹妹又一次被丈夫卡洛毒打后的桑尼,火焰燃烧了整个胸膛!他愤怒地冲出家门,猛踩着油门飞驰出了长滩的别墅。此时镜头外是一片嘈杂而又混乱的声音,桑尼狠狠的咒骂、孩提尖锐的哭闹声、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急促而又刺耳,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在为之后的悲剧在做着充足的铺垫和暗示。画面陡然进入了收费站,枪声四起,镜头不断切换,桑尼的惨状随着他的视线进入了镜头,如蜂窝般被击穿的身体是那般令人恐惧,黑手党灭绝人性的手段和残忍为整个暴力屠杀场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复仇的枪声――迈克的继承
除了上述几个经典片段之外,迈克的复仇枪声可谓将整个影片推入高潮,不仅是全篇的转折,更是他自己命运的转折点。影片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交代了迈克去卫生间里拿枪以及餐厅中两个人的行为动作。简洁的镜头只用了13处就把整个杀人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镜头推进,一个不谙世事的书生转变为一个心狠手辣的教父,导演用了很多主观意识手法去渲染这一过程的意义和转变。背景中尖锐的刀叉与餐具的碰撞声被无限放大,轰鸣呼啸的地铁喧嚣刺耳,这同时也在表明迈克内心的一种激荡和剧烈的碰撞,展现了那种杀人前复杂而又恐惧的心理。镜头最后转换到了近景,三发子弹穿越而过,观众将所有的注意力都停留在了迈克的身上。
原本紧张不安的气氛越发的狰狞而又恐怖,血腥仿佛马上就要席卷而来。导演的“低顶棚”手法已经在用镜头向大家宣告一个事实――迈克要成为新的教父了!在潜意识里刺激观众,而不是单纯上的视觉刺激,这是意识中的暴力。
三、血腥中现温情
(一)家族温情
片中除了血腥和暴力,在很多情节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情。电影三部曲的开篇都是具有温馨气氛的家庭舞会,在《教父Ⅰ》中婚礼照相时,老教父希望全家团聚,并声明,如果迈克不出席,他就不参与照相。在影片中我们多次看到老教父对家庭的热爱,一段经典的“你花时间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吗?我当然有。很好!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男人”,道出了他内心对于家族的那种温情。这种家族式的温暖并不是偶然,在《教父Ⅱ 》中,迈克的哥哥做出了背叛家族的行径,对于背叛者,我们早就熟识了这将付出怎样的代价。但念于兄弟情深和手足情分,迈克并没有遵循原则,他既下不了决心,又害怕伤到母亲的心,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影片中他一遍遍地回忆着往日的温馨生活、快乐时光,溺爱着的女儿、深爱着的妻子,从中都能看到他内心的一种深情和对现实的一种无奈。
(二)群体温情
教父并非是自私凌弱的,他们一直在构建一种小集体的认同,并获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就连凶狠的对手也会毕恭毕敬地道上一句“教父”。他们所期待的回报是发自受恩惠者内心的,是一种对情谊的纪念。柯里昂家族每次舞会时蛋糕店老板都会送上精心烘培的蛋糕,这说明教父并非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而作为他们军师的汤姆,赴汤蹈火,尽心尽力,除了彼此的一种利益需要外,我相信更多的还是一种感情的牵绊。正是以“关注人性中的情”作为维系黑帮家族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才能让家族在经历挫折后,还能够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四、结语
《教父》三部曲以史诗般的观影感受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为数不多既具有丰富的娱乐性又可以被称为高雅艺术的电影佳作。影片中除了展现以柯里昂家族为代表的黑暗势力的血腥和暴力之外,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家族以及群体之间的那份温情。就像老教父说的:“如果一个人很慷慨,那他就必须把自己的慷慨表现得充满感情。”这也许就是对《教父》中的黑色主题与温情最好的诠释。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163113.html上一篇: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许鞍华电影
下一篇:李小龙电影中复现式元素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