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前不久笔者看了美国电影《白色奇迹》,其中有关少年儿童的情节让我印象颇深,想起来还禁不住发笑。为什么这样一部儿童电影在时隔半年还能让笔者“久久不能释怀”呢?这让笔者联想到我国的少儿电影,不免产生了些想法,似有不吐不快之感。现将其形诸笔端,但求抛砖引玉,博方家一笑而已。
《白色奇迹》中与少儿相关的大致情节是:21世纪初,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冬天,下了一场50年来罕见的大雪,导致全市交通无法运行,全市各中小学因此被迫停课。影片情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通过学生们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他们质朴纯真的天性。许多学生为大雪停课而拍手欢庆,喜形于色,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在白色世界里尽情玩耍:打雪仗、堆雪人、玩雪橇、滑冰、滑雪……整个室外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其中两处插曲笔者认为最能反映少年儿童的天性:一处是当某校长到室外来要求学生上课时,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向他猛烈投掷雪球,打得他抱头鼠窜夺路而逃;另一处是当铲雪司机开着大铲车来铲雪时,一群孩子和他斗智斗勇,竭尽全力阻止其工作。首先,孩子们是躺在雪地里装死来阻挡铲车,此举不成;他们就将其宠物鸟偷走,气得司机要死;然而,这群孩子似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勇气;最后,他们将司机捆绑在户外的电线杆上,开走铲车以彻底阻止其对大雪的“破坏”。当然影片也没忘记展示高中生的特点。通过一对恋人中的男生和另一位男生争风吃醋,表现了其可笑的爱情观、自私的世界观,等等。其他情节则巧妙地穿插于其中。纵观整个电影,既无说教之类,也无表现孩子们勇敢机智之类,更无表现“自由”“独立”“平等”“民族解放”等宏大主题之类的情节……反之更多的镜头是表现孩子们干“坏事”:如袭击校长;阻挠铲雪;为了“爱情”,嘴上无毛的小子彼此大打出手、争风吃醋,等等。这一切若用我国传统道德观来看,或者对那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尽管《白色奇迹》和我国少儿电影有如此巨大差异,笔者认为该影片同样让观众明白了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爱情观等“道理”,对小孩和成人无不具有教育意义。
笔者借机综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少儿电影,对其特点大约归纳如下四点:
第一,“宏大叙事”过多。“宏大叙事”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当代思想家、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最早提出。他指出,过去那些叙事大都和“启蒙”“自由”“解放”“独立”“平等”“民主”“公正”“真理”“思辨”之类紧密关联。他称这些为“宏大叙事”。笔者在此只是借用“宏大叙事”这个概念,来说明我国过去几十年(尤其是1978年前)少儿电影表现的主题大多不出“宏大叙事”。现在笔者脑海中记忆深刻的大多是过去那些我们称之为革命电影的,比如《鸡毛信》《红孩子》《英雄小八路》《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小螺号》《赛虎》等一批反映少年儿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建设,与各种敌人、反动派、坏蛋进行英勇斗争的电影。这些电影以主题恢弘,人物形象鲜活、爱憎分明、机智勇敢而深受各层次观众的喜爱,曾极大鼓舞了我国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是极为难得的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教育的影片。针对此一特点,笔者认为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整个地球已经成了“地球村”。在这一国际化背景之下,很多电影不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如果一味以我国的“宏大主题”来作为少儿电影的表现主题,因为各国情况不同,民族审美差别巨大,则恐怕难以被世界其他民族的少儿所理解,很难进入国际市场,最终只能是“民族文学”而不能成为“世界文学”,进而对增强我国软实力不利。以笔者之浅见,可否让我们的儿童电影稍稍从“宏大主题”中解放出来,不要让儿童承担过于宏大的主题和责任,从儿童本位出发,挖掘他们本性中纯真、美好、善良的一面,从“小叙事”着手,即挖掘孩子们生活中的小事,从其偶然性来看其后面的必然性,哪怕是从孩子们的恶作剧中来挖掘,这样也比那些说教式、直白式的表现要自然真实得多。这样看来,鲁迅先生在近100年之前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声至今还未过时。
第二,紧跟国家、民族和社会等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首创,是用以描述观念的科学: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成见的学科。有关“意识形态”的解释很多,笔者借用的是“一种观念、理想、价值或信仰的体现”,“是权力机构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的价值观”。[1]谈到意识形态,人们通常言说的是具体的意识形态,如“政治意识形态”“历史意识形态”“阶级意识形态”,等等。明眼人都会发现中国少儿电影的这一特点和上文所说的第一点相关。正因为我国少儿电影的主题多为“宏大叙事”,所以它们大多与国家命运、民族生存、社会危亡等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简单来说就是我国少儿电影政治性强。如果分析我国少儿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可以说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无不与之相关,并且往往把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即我们时常说的“家国不分”。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特殊的历史文化所致。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一种强调“大一统”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首先强调的是国家、社会和集体,最后才是家庭和个人,所以我国少儿电影有时虽然叙述的是个人的故事,往往最后都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联;如果有哪部影片完全是突出个人的,那么它就不会被人们接受,因为它和传统文化相背。导致我国少儿电影政治意识形态强的另一原因是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关联。从1949到1976年,我国先后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极大的政治运动,如抗美援朝、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每一次运动几乎都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在当时的背景下,政治成了一切的生命线;电影行业也未能幸免。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电影外,我们还有《大跃进中的小主人》《英雄小八路》《红雨》《烽火少年》《渔岛怒潮》《火娃》《啊!摇篮》《报童》《苗苗》《苏小三》《城南旧事》《春晖》《扶我上战马的人》《岳云》《少年彭德怀》《三毛从军记》《孙文少年行》《少年雷锋》《刘胡兰》等,这些电影的主题和中国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如果我们看这些电影,或多或少可以了解到我国不同阶段的历史,了解到其中的政治事件,从而清楚电影中表现的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想象力贫乏。这是指我国少儿电影在情节创造和虚构方面的不足。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曾经说“想象和幻想”是创造诗歌的五种能力之一,他称之为“改变、创造和联想的能力”。[2]笔者认为它们也是创作电影必备的能力。想象力丰富是儿童的天赋,少儿时期本来就是人生最富想象力的时期。而我国少儿电影的情节似乎生怕观众看不懂,总不离现实主义原则,其中人物很少展开浪漫主义的、大胆奇特的想象,也不给观众留有想象的余地。观众看完之后就再也不想看第二次,因为其中没有值得回味的情节。在我们的电影中,那些小人物都那么成熟、懂事,那些稚嫩的肩膀总是承担着那么重的分量,快乐似乎总离他们远了一些,他们更多的是要尽各种“责任”或“使命”,并且他们还得主动承担。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快乐原则是人类的本能,更何况儿童呢!反之,我们对比一下美国少儿电影如《哈利?波特》《怪物史莱克》《海底总动员》《汽车总动员》《玩具总动员》《白雪公主》《圣诞老人》《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绿野仙踪》《精灵小鼠弟》等,就发现他们在主题和情节方面都尽量遵循儿童的天性,不仅深受少儿观众的喜爱,而且也受到成人观众的好评。这些电影走向了全世界,获得了不错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它们的成功,实际上就是以儿童天性为本,除了其高超的拍摄技艺外,更多的是观念不同,可以说这是人本主义的胜利,值得我国电影工作者学习借鉴。而我国少儿电影在表现儿童心理方面,大多超违儿童心理特点,显得干瘪生硬。
第四,表现形式单一。这既指我国少儿电影在表现技巧和手法方面不足,也指主题表现单一。如前文所述,我国少儿电影更多的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外在的注重较多;内在的较少,即从少儿心理来着手的不多。国外一些少儿电影在技巧方面,除了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外,还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法,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很好地借鉴了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在主题方面,除了“宏大叙事”之外,他们包含了更多内容:从海陆空到遥远的宇宙星际,从现代到古代到未来,从人类自身到大千世界,从对人的终极关怀到对地球家园的保护,等等。从前文列举的那些美国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表现主题的形式和技巧也比我们的要丰富得多。德国大诗人席勒曾经很早就谈到,完美的悲剧并不在其内容,而在其成功地运用悲剧形式的结果;艺术家就在于用形式消灭内容,艺术才会达到成功。[3]这说明形式的重要性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另外,笔者认为,我国少儿电影形式单一或者说在电影创作过程中重主题轻形式的倾向,和我国重实质内容轻外在形式的文化不无关系。
当然,我国少儿电影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主题思想到艺术技巧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影片,如《牵挂》《心愿》《上学路上》等。对于笔者提到的第一、二点,主要以1978年以前的电影居多;1978年之后的电影,前两点明显减少,如《三角地带》就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少儿电影,主题鲜明,情节逼真,表现形式也不错,更为可贵的是该影片既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刻意渲染政治意识形态,是近年少儿电影中的佳片。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少儿电影在第三、四两方面有明显进步,和国外相比,这两点仍是我们的弱项,同志仍需努力。
针对上面提到的不足,笔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试图为我国少儿电影开出下面的处方:
第一,遵循儿童本位思想,主题表现更加多元化。从小叙事入手,甚至如《白色奇迹》那样从少儿的“坏事”着手来揭示本真、表现“真理”。第二,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与时俱进。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借鉴和吸纳,如《封神榜》中各路诸神的神功,《西游记》中浪漫式的大胆想象,《聊斋志异》的神狐鬼怪等,这些古典优秀作品充分说明我们古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作为今人,除了与时俱进之外,我们还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第三,借鉴外国优秀儿童电影。古语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说的就是要多借鉴,多向别人学习。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狗脸的岁月》《放牛班的春天》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影片。并且国外以电影搭桥文化铺路的商业模式也是我们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学习的内容。第四,提倡多流派的创作方式。毛泽东早就提出我们的文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时过境迁,但“双百”方针作为基本创作原则依然适用。除了现实主义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有其他流派和方式。我们曾经创造过悠久灿烂的文明,在电影方面同样也会创造辉煌。这是我们全民族的期盼。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163543.html上一篇:彭浩翔电影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