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电影《烈日灼心》2015年上映之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这部由小说《太阳黑子》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原著小说的关注。本文从文字语言与视听语言传播的不同入手,试表现出这部电影剧情与原著小说中改编的不同之处。
《烈日灼心》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有人说它是中国电影警匪题材影片的里程碑,也有人说它是中国大屏幕电影上同性题材的突破,总之,这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值得探讨的影片。《烈日灼心》由曹保平导演执导,邓超、段奕宏、郭涛主演,改编自小说《太阳黑子》,作者须一瓜。原小说最初于2010年发表在著名的文学杂志《收获》上,在电影上映之后,随着电影的火爆而受到了更多关注。
电视电影改编自原著小说的案列不胜枚举,电影与小说虽然有着表达方式上的区别,但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故事剧情的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契合之处。下面我们分别从以上两点试分析由小说《太阳黑子》到电影《烈日灼心》的改编。
一、人物形象——辛小丰、陈比觉、台湾人
1.辛小丰 辛小丰,在电影里是被核心塑造的主人公,由邓超扮演。邓超真挚的扮演使得这个角色生动灵活,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仿佛使屏幕外的我们都可以感同身受。但也正是这个人物,引起了很大的纷争。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辛小丰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呢?首先在原著小说中,辛小丰人物设定的性取向的确为同性恋,或者可以理解为这个角色对自己的性向是不确定的,是产生深深怀疑的。在原著小说中,辛小丰与台湾设计师也有比电影画面中“激吻”更为进一步的激情戏的描写。但在电影表现中,辛小丰被塑造成了一个为了逃避强奸女性犯罪现实,而伪装自己是同性恋的人物,甚至为了能够让怀疑他已久的警官伊谷春信服,在其面前与台湾设计师热吻缠绵。事实上,很多电影爱好者、电影评论人对此处的改编难以接受,认为如此改编抹杀了小丰这个人物的本性,但从电影这门艺术的表现方式及传播方式来看,此处的改编是可以理解。
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画面与声音带给观众的冲击是直接付诸视觉与听觉的,感官的如此冲击,更具有真实感受。原著辛小丰的人设为同性恋,而同性恋在我国目前的主流文化中,仍是属于一个相对敏感、禁忌的话题。对于同性恋这一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尚在少数,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接受就更属难得了。虽然近年由于文化逐渐开放自由、“耽美”文化在国内流行等因素影响,在年轻受众群体中不少已经对同性恋群体持开放、理解、包容的态度,也有一些同性题材的网络剧在网络上开始传播,但在主流的文化媒体中,在电视剧、电影的制作播出中,本题材还是罕见。电影《烈日灼心》虽然“打的是同性题材的擦边球”,对辛小丰人物性向的设定做出了一定程度改编,但保留了部分同性亲热镜头,已实属难能可贵,是本片在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大突破。
2.陈比觉 陈比觉是本剧三兄弟中其一,由演员高虎扮演。对于这个角色的最大改动与演员本人有很大关系。
2014年8月12日下午,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演员高虎于8月4日晚因涉嫌吸食大麻被行政拘留,此事一出固然引起了很大反响。9月,国家广电总局于发布的“劣迹令”叫停了“污点艺人”的相关活动和作品。随后电影《烈日灼心》官方微博贴出了博纳影业集团的公告,宣布原定 11月21日上映的《烈日灼心》将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必要的修改,因此档期推后,另行选择档期公映。由于高虎个人的不良行为,以致陈比觉这一形象的戏份基本被删除。在原著小说中,对天文学极有研究的陈比觉,从事粗笨的体力劳动,表面看起来简单粗暴,内里却聪明警觉。在电影中的形象却成为一个装疯卖傻的人,由于智商过高,通过装傻来伪装自己。
3.台湾人 台湾人杰瑞(Jerry)是辛小丰的同性情人,职业是室内设计师。关于此人物的原著小说与电影表现也有不小差异。原著描述他在第四次与辛小丰见面时,邀请辛去一家鲍翅店吃饭。在吃饭的时候,杰瑞“很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家的每一道菜的讲究和奥秘。……很耐心地教他加红醋……这一家的鱼翅是最诚实的。味道也最顶级”{1}。两人又去红酒庄品酒,设计师“用手势教辛小丰不要握杯肚,示意他只拿杯脚”。在要喝一口之时,又劝小丰“别急着吞!把它放在口腔前部,让舌头、牙床把它温热……”{2}随后作者也提到了“设计师的阿玛尼休闲外套”{3},从这些细节处的描写可以看出,台湾人是极富有情调之人,敢于表达自我,对于生活质量、个人情感上都有自己的追求。也正是如此一个角色设定,才会和辛小丰形成强烈的反差:富有与贫穷、开放与封闭,两人之间的纠缠,不仅仅是同性恋情的倾诉,也构成了非常好的戏剧效果。
在电影中,由香港演员吕颂贤所饰演的台湾人虽然痴情,但衣着上,却带着夸张的金项链、金手表,一身庸俗打扮,与原著中翩翩文雅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也使得很多原著党极难接受。辛小丰在原著中与台湾人的相处颇动真情,但在电影的改编中,却仿佛是掺杂了金钱交易一般,互相利用。辛小丰需要台湾人配合,与他共同“演出”一场同性爱恋的戏份,由性取向不同来遮掩强奸犯罪事实;台湾人则渴求着辛小丰情欲上的释放。
二、故事情节——“三位主人公到底杀没杀人?”
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这三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在电影中虽有强奸犯罪事实,但却没有失手杀人,而最后出现的自首之人,简直是整个电影剧情的反转。这个自首人物的设定是原著小说中所没有的,他的出现,洗脱了三兄弟的杀人犯罪名,但可悲的是这时三人已被执行死刑,构成一场悲剧。原著中三人最终同样是被执行注射死刑而死,不同的是三人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也并不曾有第三个人出来自首。小说虽然全篇都在讲述兄弟三人不断行善,不断“自我救赎”的过程,可结局还是在法律的制裁下,人必须要为自己曾经犯过的罪付出代价。
这处电影的改编,是剧情上最明显的与原小说不同之处。在这部影片的宣传期间,也有不少媒体关注这个问题。关于影片结尾“剧情反转”的设计,导演曹保平从一个电影制作者的角度出发,从电影艺术的传播性质来进行回答:“这个是两方面的考虑,因为我觉得电影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你是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然后有一些问题要考虑,(比如)它的接受尺度和这个范围。就像我们公众电视台,你是不可以像电影院里放电影的尺度一样,是因为你这个传播媒介面对的受众,决定于你的这个电影的界限在哪。”{4}关于这点解释,也可以结合前文我们所说的辛小丰人物设定的更改来一起思考,同性恋、死刑的话题都可以说是这部影片带来的很大突破。
“我是觉得如果要是这个惨案就是他们做的,然后那么惨的一个案子的话,我觉得这个恕罪无论如何观众是接受不了的。他(观众)对人物没有爱的,他不会爱这几个人,我觉得观众会非常讨厌和反感。(所以)我觉得这个作为一个剧情片和类型片,然后又是规模比较大的商业制作,我觉得它会有问题,就是观众很难接受。” {5}随后导演从角色形象是否可以得到观众的接受角度进行阐述,电影艺术作为商业性质最为浓厚的艺术门类,始终要考虑到市场和受众的需要,考虑到票房的回报率,这是一位成熟导演的商业思考。
但是影片结尾的修改的确是这部影片最为让原著读者难以接受的地方:新人物的出场,“试图彻底扭转人物形象的正反判断,甚至有拔高辛小丰等三人的道德境界之嫌”{6}。导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并没有为三位角色“洗白”的意思,“现在这样也被很多人质疑,大家认为我要把这三个人洗白,其实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大家会经常问辛小丰罪不至死,为什么最后要主动求死?我给出的理由是,辛小丰强奸了那女孩,导致女孩死了,同时因为强奸这件事,导致一家五口被灭门。虽然不是他一个一个亲手杀的,但是有参与,肯定帮着摁着或者捂着嘴,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然后会跟着一起灭迹。他是完全参与了这件事情,而且这是因他而发。所以辛小丰这种不可自拔赴死的合理性,我认为是够了”{7}。为什么片中的辛小丰会选择自首?对于没有犯死罪,却承担了最终死刑的三位主人公而言,在强大的心理负担下生存,死亡也许是他们真正想要得到的解脱。电影“本不该死但一心求死”的结尾,也反映出了电影想要传达出的“逃无可逃,罪孽不可救赎;垂死挣扎,不如自行了断”的主题。辛、杨、陈三人全身心为了尾巴的未来能够幸福快乐,不受上一辈人的罪孽痛苦。早日的解脱,也避免了尾巴未来得知三人犯罪真相,也许会给尾巴带来一个更轻松的成长。至此看来,电影英文名字是“The Dead End”,这大概也预示了死亡才是真正的最好的结局。
作者:吴亚倩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6年7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26383.html下一篇:试析我国电视电影艺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