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第1篇:数字技术为农村电影发展提供双引擎
数字电影是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它在农村电影发展中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农村电影市场的推广中,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完善了放映网络,让广大农村群众能更为便捷的观看高清电影,对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放映的优势
从先进发展地区的经验来看,随着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兴起,有效弥补了农村电影放映画面质量差的问题,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如何运用数字电影放映技术,为农村电影放映带来变革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大部分电影均是在露天环境下放映,百姓的观影体验受到了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约。数字电影放映技术不但可以在室内播放,而且使得放映设备存储量更大,在影像质量和声音处理等方面也更为清晰。通过村内的宽带网络
直接下载电影,将其存储在放映设备当中,免去了来回搬运拷贝的繁重工作。在网络支持下,农村群众也可以与城市同步观看最新影片,这就为拓宽农村电影市场打开了大门。在未来的发展中,整个电影系统都会实现数字化升级,而不仅仅停留于播放系统的数字化升级。数字化设备与数字化技术是未来电影业发展中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电影制作也将实现数字化,大大提升制作效率,这都是未来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方向。
二、數字电影放映的注意事项
数字电影放映虽然容易操作,但还是要遵循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的程序,因此,无论新老放映员,都要持证上岗,拥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工作技能,不断加强职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为了有效使用和留住人才,应该采用聘任制的方法。加强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建设,提高放映员素质,做到组织落实、责任落实、人员精干、设备精良,上得阵、过得硬、打得响。
从技术层面上讲,放映员要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学会和熟悉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原理结构,仔细阅读机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从小事和细节做起,掌握和熟练放映技术,做好映前的一切准备和宣传工作。对所放电影片名、内容,在放映辐射村子进行宣传,营造氛围,做到精心组织,全面覆盖。
三、结束语
目前,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力度,尽量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渴求,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接受教育,学到新的科学知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要想数字电影让农民喜爱,积极参与,就要让“送电影下乡”活动家喻户晓,让党和政府的关怀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数字电影的自身优势,运用它的灵活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功能,把优秀的影片及时送到农村,把最新的影片及时送到农村,把党的惠民政策和最新致富信息及时送到农村。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农民喜欢电影,热爱电影,接受电影,欢迎电影,参与和支持电影事业在农村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英
第2篇:论现代科幻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图形元素
图形作为海报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科幻电影海报中的图形所传达的是要使觀众能在有限的“空间”内瞬间体会出电影所要传达的心理感应,最大限度的宣传影片。总之,科幻电影海报中的图形具有“入目即夺目”的视觉效果。
一、非写实的人物面部特写为视觉图形
面孔给人以第一印象,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写使得海报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中国成语“以貌取人”的意思是指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和才能,在本文是对科幻电影海报图形特征的概括,科幻电影海报有着独特的“面孔”,其独特性即是非写实的人物面部特写为视觉图形,主要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同时与极其刺激绚烂的光影效果进行融合,打造出专属于科幻电影的电影海报。
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始于20世纪初,在1902年电影艺术大师乔治·梅里爱在他自己经营的由罗格尔乌丹剧院,改造成的电影院中放映了他的著名作品《月球旅行记》,其海报是以手绘的表现方式描绘出一张拟人化的月球而部,表情十分滑稽幽默,一只眼睛被来自地球的大胡子科学家们的炮弹击中,图形语言概括简练,丰富的想象力不得不让人惊叹。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随后的几年是经济的大萧条,在此阶段海报的设计更多的加入了科幻恐怖的元素。1931年,环球公司推出了《弗兰肯斯坦》,影片中的德国科学家无视上帝与人类研究欲之叫的界限,从人的尸体中取下各个部分创造了一个人,海报的图形设计以这位德国科学家的面部为主,光影与透视紧密配合,给人以恐怖不安的心理感受。随着电子及影像技术的发展,海报表现手法越来越冲击人们的眼球与大脑,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爆发力。
运用相同图形表现手法的还有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制作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海报,卢卡斯为影片设定了一个哲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主题——人如果一味追求力量,就会被力量所控制,这是西方人从“撒M”、“浮士德”等寓言中就延续下来的哲学母题。
二、夸张变异形象为视觉图形
科幻电影中的夸张变异的形象种类繁多,如外星人、狼人、蜘蛛人、异形人、人猿泰山、恐龙家族等,这些形象不是纯粹出于艺术家想象的幻想,而是与生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的知识相联系。如电影《魅影危机》中的怪物首席设计师泰伦斯?麦森,她有着物理学和解剖学的背景知识,她知道动物如何在它们的环境中生存,她建立动物图片资料库,把一种动物的特点混合起来,又以此为基础作新的异类生物,同时,与科学技术相组合制作出变形夸张的形象。
海报设计注重识别性,所以海报中的图形设计筵席电影的视觉形象为图形的设计元素,强调图形的识别特色,以利于从普通形象中分离出来,从而增加海报画面的神秘感与视觉记忆等功效性问题。这种夸张变异形象,巧妙地将现实中的生物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形象交融在一起,赋予人类的性格,满含人类的感情,造型层出不穷。但不论造型上如何变化,这些形象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运用极度的夸张手法却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异形的特征,强调视觉冲击力。
1982年,斯皮尔伯格为环球影片公司执导了《E.T.》,这部电影的特技并不复杂,情节也很简单,能够赢得世界各地区的观众,是因为影片的童真情怀与浓郁的感情色彩。海报设计更是经典之作,图形突出表现外星人的手指与孩子的手指的那一点闪亮的触碰,这不由让人想到了米朗基罗的宏伟壁画《创造亚当》中画面,亚当与上帝的手指近在咫尺,就在那刹那间人类的命运被定格为永恒,而这里蕴涵的意义也一目了然,画面所表达的影片内容清晰,信息准确,突出技术中的美是科幻电影的重要美学特色。其背景是以影片中最后那个自行车腾空而起,掠过月亮表面富有诗意的镜头,同时对比出成人世界的枯燥与无情。海报的图形设计首先要了解电影的内容与内在的含义,才能将信息完全无误地以视觉方式重建信息,传递电影精神蕴涵。二十一世纪福布斯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部,《异形》的海报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较为深刻的,图形主要以那些冷酷无情的外星怪兽为视觉元素,外星怪兽刻画的十分细腻,蚕食人类时的口水更是其点睛之笔,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抽象性的视觉符号为设计元素
“任何自然的真实性,不论它向前发展转变到何等程度,它总是具象的;然而,在作品中任何为具象服务的出发点(联想和喑示)都不存在,这种转变为我们的肉眼所不能辨认,那么我们就称这幅画为抽象的。这是对抽象派绘画的一个概括。对物象加工与表现方集中体现于能够唤起观者某种意象,简而言之,就是用最能体现事物基本特征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然而这种抽象件的表现技法在运用到海报设汁中,是指着重表现贯穿于电影中的某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同时,这样的符号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认同为前提,符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这个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把图形概括简化为视觉符号是非常符合电影的商业宣传目的,图形信息传递准确,同时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2006年,哥伦比亚公司推出电影《超人》,这是好莱坞从流行漫画中改编科幻电影的经典作品,其海报中图形设计只以超人英文字母的缩写S为视觉符号,简洁的具有高度识别性。如“X战瞥”的符号、“蜘蛛侠”的标志、“变形金刚”的徽标,以及数字等等。这些电影海报的图形视觉语言都是将拙象性的图形符号高度概括,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使图形设计真正服务于影片并成为宣传影片的武器。人类是靠语言交流,文学是通过文字来传达,电影是通过镜头组织画面讲述故事。而科幻电影海报给世界一个自由释放幻想的空间。海报设计中图形是最佳视觉载体,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其图形设计追求在二维的平面空间屮模仿三维立体的空间。设计者创造出真正的物质世界中是不存在的空间与图形,利用人们的视觉习惯,使在不可能的空问中成为可能,突破客观性的局限,达到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
作者简介:朱秀婷
第3篇: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电影与文学的发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却又是有着异常紧密的关系。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电影与文学的发展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的养料,且在此基础上将生活进行了升华。对于电影和文学发展来说,其都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将其所具有的艺术内涵、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以及事情发展的顺序等表达出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等进行彰显。也可以说电影的发展来自于文学作品,如电影拍摄所用的剧本大多就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知识,用以诠释成电影所要拍摄的内容。固英美文学作品是英文电影创作取材的重要基础,而电影则是文学作品升华和延伸的重要渠道。[1]现今,随着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许多电影作品创作中都开始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题材进行拍摄,也有更多经典电影是以文学作品作为内容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以此促进了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得到了良好的艺术发展。
一、英文电影发展历史介绍
英文电影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方式而存在,其中所体现和包含的艺术性相当少。而随着英文电影的发展,且在电影技术上也在不断深化,人们更多的想要从电影中窥探到一些饱含内容的东西,更愿意从中看到一些喜闻乐见的元素,以此作为英文电影艺术性的发展史,开启了其艺术创作之路。随着英文电影的深入发展,其在发展中也分支出了诸多流派,尤其是在电影拍摄手法和技巧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文电影在全世界所流行,且受到人们广泛的青睐和喜欢。对于英国人来说,其最初所拍摄的电影题材大多源自于其日常生活,或者是根据民俗文化等作为题材来拍摄电影。但是美国人所拍摄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其更多的想要将一些臆想或者猜测的内容在电影作品中进行创作。所以从美国电影中可以看到诸多关于科幻或者星球大战一类的电影题材。但是,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电影表达方式,其所具有的影响力足以对世界产生震撼。因此,从人们所喜爱的英文电影题材中可以看到,世界人民对于英文电影还是非常推崇和喜爱的。
二、英美文学发展历史介绍
英美文学发展历史与我国古代文学发展颇有相似之处,都包含时代政治或者文化影响等因素,且在文学作品发展上也呈现阶段性的发展。英美文学发展鼎盛时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的迅速发展,且在该历史阶段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得到了创作,在文学风格和体系上呈现出不同特色。
如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追溯的话,那么可以追溯到5世纪阶段,其在当时世纪中就有了《贝奥武甫》等该类文学作品,其所讲述的内容是关于搏斗方面的故事。而随后,在6世纪英国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在文学作品创作上也开始倾向于宗教文学方面的发展,如《英国人民宗教史》就是在该阶段所完成的。而到了9世纪,当时的英国国王韦赛克斯非常喜欢文学创作,且将拉丁文進行了翻译,以此将拉丁文中所具有的文学知识融入到英美文学创作中去。随后,随着国家之间文学交流和沟通的加深,使得英美文学创作在题材和内容上越发丰富。[2]而到了16世纪,英美文学中诗歌题材的出现,为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素材,且将文学作品与电影进行融汇,在电影发展中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知识融入进去,能够使电影看上去更加有故事性,以此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进行改变和变化,逐渐的形成了现今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发展。
三、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共性及差异性分析
(一)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共性分析
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虽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之间仍具有一定联系,存在诸多相同点,而在本文研究中则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进行分析。
1.在主题表现上存在一致性。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在题材上都是来源于生活,且所描述的对象都是将人作为主要对象。进而根据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背景、社会阶层等的不同,对人们思想、行为、存在的关系等作为描写的线路进行揭示和描述,能够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彰显出来。尤其是对于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发展的主题来说,对于时代特征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描写是亘古不变的,也是其艺术形式中所要表达的本质内容。但是,如对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进行了解,则会发现两者之间与生活形态又存在一定区别,虽然在主题和内容上都源自于生活,但是都经过了艺术渲染,而超越了普通生活的描述方法,以此得到了升华。
2.在基本要素上存在一致性。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都具有人物、情节、语言、结构、时间、场景等内容,而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两者在基本要素上仍是相同的,都要根据人物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情节的设定、情境的编排等来表达内容和主题,以此能够将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来。
3.都是借事表现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在发展上都离不开叙述这一基本情节,能够通过叙事的表现手法和情节,来将读者和观众带入到特定的艺术创作中去,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或者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情感上的诉求。
(二)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差异
虽然两者之间在艺术上存在一定共性,但是在一些方面上仍存在差异。
1.电影的时空的艺术。从发展历程上来说,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都是时间的艺术,但是更确切来说电影则是时空艺术。[3]因在电影发展中,其所表现的是电影技术与时空所结合的一种方式,能够在空间构架下根据故事情节将电影脉络表达出来,且在此基础上给观众带来更多冲击力,以此使内容更加丰富。而对于英美文学来说,其所表达的内容只是根据情节所展开的线索分析,且在语句上更加倾向于抽象方式。
2.两者在语言表达位置上存在差异。两者之间虽然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艺术表达,但是语言在两者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却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英美文学来说,文字语言是其重要载体形式。不同的文学题材作品在语言文字使用上是不同的,其在文学传播载体上完全要依靠文字为基础进行传播。也可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如果其失去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那么文学艺术也就丧失了其所具有的价值,而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不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情绪。反观电影的发展,其在最初发展形式上是从默剧开始得到的发展。并且,电影发展形式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其还具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如通过动作、音像等的表达等。尤其是电影发展上,其所展示的主要效果是电影镜头,而语言只是作为一种对白或者旁白的形式所应用,能够对电影镜头的发展起到情绪波动的作用。[4]并且,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注意力大多在镜头表现方面,能通过视听语言了解到电影情节和内容,而不用通过观看文字就能够了解到整部电影所要讲述的内容。也可以伴随电影演员动作、表情,或者布景等的应用,能够完全的将内容得以彰显,而文学作品则要通过语言才能将内容进行刻画,其具有一定抽象行为。
四、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英文电影补充了英美文学作品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影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视听艺术上的享受,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享受和消遣的主要方式。虽然电影在题材上大多源自于文学作品,但是其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能够弥补到英美文学作品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情感的描述上往往要使用大量篇幅进行描写,而读者需要在充分理解这些文字的基础上脑补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以电影所呈现的话则能够通过一组,或者几组镜头就能够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使观众直观的了解到人物情感特点。
(二)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和根基
电影的发展仅有一百多年,虽然经过电影技术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电影成为一门艺术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和熟知、了解。但是,电影的发展仍离不开文学发展。对于英文电影来说,其在创作源泉上往往都是根据诸多优秀和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得到的创作,所以可以说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根基所在。[5]如人们所熟知的电影《沉默羔羊》、《在路上》、《乱世佳人》等都是由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并且,在电影对白的应用上往往也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润色,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往往会在电影作品中被直接应用。这些都说明了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和基础所在,其为电影创作和改编提供了重要素材,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话,那么电影也无法具有如此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五、结束语
自古以来文学与电影之间都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且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得到发展。对于英文电影来说,其能够通过电影镜头和画面情节去打动观众,而英美文学过多的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打动读者内心。但是,历史的发展注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使人们能够了解和熟讀到更多关于电影和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以此丰富着人们的内心生活。
作者:杨云侠
第4篇:探究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
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众对于各类文化产品的多样性需求不断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生代电影的发展,而结合我国新生代电影,我们能够很容易发现其中流露出的新好莱坞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非理性现代派电影的影子,而这些“影子”的共同基础正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美学风格,这种风格也正是我国新生代电影有别于中国传统电影的最突出特征,而为了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一特征,正是本文就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展开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纪实美学在西方电影中的流变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对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来说,纪实美学的形成属于其成熟的标志,而随着纪实美学的成熟,主张人物形象与生活保持零距离的真实,以此反映现实问题的电影思想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流传开来。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纪实美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认为电影艺术需要进行生活真实面貌的表达,“还我普通人”的口号也在喊出后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场影响深远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也由此拉开序幕[1]。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的解体和堕落等四个方面是这一运动的核心,而在这四方面人类生存基本问题所表现的斗争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开始与传统主流电影划分出了泾渭分明的界限,反映战争前夜法西斯残余势力对进步抵抗人士迫害的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反映城市工人失业问题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表现真实职业的电影《擦鞋童》等都属于这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代表作[2]。
(三)纪实美学电影
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中,导演罗西里尼便通过将新闻片与新闻片效果镜头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真实自然的电影拍摄,而这一过程中平淡无奇的现实主义照明与真实的罗马大街应用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该电影则通过事件完整性的保留,使得电影本身与传统电影呈现了本质差别;在电影《擦鞋童》与《游击队》中,两部电影都采用了临时物色群众演员的拍摄方式,其中《擦鞋童》选择了大街上的普通孩子,而《游击队》的女主角则选择了车站上物色到的文盲,这些非职业演员的应用,使得电影本身的真实力量实现了更好流露[3]。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影響
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影响下优秀电影作品的不断出现,纪实美学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了自身的影响力扩大,很多世界范围内的很多电影名家开始关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而这也标志着电影艺术进入了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对立的新阶段。在这新阶段中,法国新浪潮电影、非理性现代派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电影流派不断出现,而从法国新浪潮电影《精疲力竭》、新好莱坞电影《穷街陋巷》《教父》《午夜牛郎》中,我们能够很轻松发现纪实性美学原则在其中的贯彻[4]。
二、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形成
(一)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基础
对于我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来说,法国新浪潮电影、非理性现代派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电影流派都对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最早便表现于“新纪录片运动”的掀起。在新纪录片运动中,很多我国纪录片导演将摄影机扛上了大街,通过不饰美、不隐恶,直录芸芸众生生存环境与饮食起居的方式开展电影创作,时间的纪录片作品《天安门》、杜海滨的纪录片作品《铁路沿线》、吴文光的纪录片作品《江湖》与《流浪北京》都是其中的代表[5]。
在纪录片作品中,我国纪录片突破了“格里尔逊”式的直接解说模式,几十年来中国式纪录电影观念也由此遭受了致命冲击,这种首重内容的纪录片创作观念,奠定了我国新生代电影的美学基础,而这一认知从新生代导演大多有过纪录片拍摄经历便能够得到较好体现,如张元的纪录片作品《钉子户》、贾樟柯的纪录片作品《公共场所》、李玉的纪录片作品《姐姐》等,而这些纪录片作品在社会中引发的巨大影响,也是反对虚假纪实美学风格在我国的初次体现[6]。
不同于20世纪50-80年代充满社会主义制度乌托邦式激情的电影作品,20世纪末的新生代电影与单纯赞歌式的电影形式存在着本质冲突,告别国家大事、英模人物、好人好事选题,将更多目光投放在亚文化及边缘人物领域,正是这一冲突的最直观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我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发展来说,DV设备的出现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设备所具备的较浓厚私人化、个体化色彩,使得纪录片的制作变得相对单纯,纪录片本身也由此较好实现了细节、过程、即时性、强调主客体间互动的注重,纪录片的作者电影化由此展开[7]。
(二)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发展
由于纪实性美学风格影响下的纪录片在国际领域频频获奖,这就使得纪录片的拍摄在当时成为了我国青年涉足电影领域的“捷径”,而这一认知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纪录片的相关发展,第六代电影新高峰《苏州河》的摄制,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纪录片发展的影响。娄烨曾提到过,《苏州河》便是由纪录片开始的一部电影,而这种从纪录风格实现的优秀电影创造,本身就属于纪实性美学风格的最好体现。
1.新生代电影《小武》
在著名新生代电影《小武》中,影片的非职业演员选择、真实的声音录入、影片的真实拍摄环境都是该电影作品的亮点所在,而这些纪实性美学的展现与电影《小武》的成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表1对《小武》中的纪实性美学展现进行直观展示。结合该表我们不难发现,《小武》中的纪实性美学展现看似与电影的主题联系不大,但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所谓“闲笔”,却使得《小武》这一电影脱离了摄影机与演员的束缚,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人口流动性大而频繁的时代特征、真实性的地方背景使得《小武》营造出来一个当代的中国人都熟悉的真实环境,这正是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最好展现[8]。
2.新生代电影《苏州河》
对于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展现来说,娄烨的电影《苏州河》拥有着不输于贾樟柯电影《小武》的纪实性美学风格,而由于《苏州河》在很大程度上将电影内容控制在了导演自身经验范围内,这就使得个体平淡无奇尴尬无助的日常生活通过电影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苏州河》中,娄烨通过真实的镜头展现了苏州河两岸废弃的楼房、燃烧的破旧轮胎、冷漠的行人、面孔粗陋的水运和打鱼为业者,乃至河面上漂浮的垃圾,而伴随电影内容的画外音“所有的记忆都堆积在那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的响起,人们心中对苏州河的唯美主义想象也由此宣告破灭。《苏州河》的导演娄烨生于上海、长于上海,而《苏州河》记录了娄烨真实的个体生命经验,这也是《苏州河》能够具备浓厚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原因[9]。
娄烨在接受的访谈中提到:“我的摄影机从不撒谎”,而《苏州河》所表现的和各种女人鬼混的酒吧老板、图财害命的萧红和老B、在街上游走的中学生牡丹、整夜看盗版光碟的送货员马达所表现的传统的信仰和价值失落后的痛苦,也使得娄烨的这番话更具震撼力。
3.新生代电影《扁担·姑娘》
相较于《小武》与《苏州河》,《扁担·姑娘》这一同样属于新生代电影代表的作品则通过暗灰色和青黑的镜头更好展现了自身的正式性主题。在电影中,简陋寒伧的临时住所、幽暗偏僻如地下迷宫的地下歌厅、灰蒙蒙的天空、冷漠低沉的画外音,无一不衬托着人物的残酷命运,而这种将影片风格与影片內容紧密相连的创作手段,同样属于我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表现[10]。
(三)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由来
之所以我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具备着较为浓厚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笔者认为除了新好莱坞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非理性现代派电影的影响外,新生代电影导演的成长经历对其艺术态度带来了较为直接的影响。新生代电影导演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一浩劫,心中也大多不具备民族与历史的忧患意识,而在整个国家、民族茫然无措的近20年政治、经济、文化转型期的成长历程中,第六代导演出现无所适从、倍感压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而这从新生代电影导演初期的电影作品中就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纵观新生代电影导演的初期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个人内敛而自省的浅吟低唱、怪异和孤独、残酷现实的直观展示等构成了新生代电影导演初期作品。这一时期,新生代电影导演运用着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隐藏着自身内心的好恶,拍摄中不加修饰的环境与人物,尽量不进行艺术加工,而这些力求原生态的行为也是新生代电影能够真正贯彻纪实性美学风格精髓,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关键。《苏州河》中其貌不扬的苏武、愣乎乎的东子、不怎么漂亮的阮红、普通的房东、嗓门嘹亮却很普通的黑帮老大,就是新生代电影导演初期特点的最好表现;而在李杨的电影《盲山》中,其揭示了远胜于传统电影、乃至新生代电影的社会残酷,一座挡在眼前却习以为常的大山,使得电影《盲山》在一定程度上媲美着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从电影《盲山》中所衍生出的我们价值观和道德观中的“盲山”,更使得我们不寒而栗。
三、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认知总结
纵观新生代电影我们不难发现,纪实性在其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体现,而这些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国外获奖无数,这与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以及西方知识界通过新生代电影了解中国当下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新生代电影被西方学者视作中国当代文化的代表,这与新生代电影本身具备的较强介入我国当下生活的能力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不同于传统电影注重电影功能和社会效应,新生代电影“等于生活”的特点使得其具备着浓浓的纪实性美学风格,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源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在我国新生代电影中实现了一定传承与发扬,而这也正是纪实美学原则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四、结论
在本文就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纪实美学在西方电影中的流变、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形成、中国新生代电影的纪实性美学风格的认知总结等内容,而结合这一系列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受到较为深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的中国新生代电影来说,其本身具备着较为浓厚的纪实美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出现本身与新生代电影导演将自身富于独特价值的人文思考切入到中国社会当下现实中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被称作“都市的一代”,这也是其作品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化性质具有极为重要价值的原因所在,而中国新生代电影本身的内容展现,则可以视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影响在现代的延伸。
作者:王琳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2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