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电视电影 > 试论电视电影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试论电视电影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从1999年电视电影落户中国到现在,也只有短短的七、八年时间,但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已经有了大踏步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对许多外国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的引进,更是缘于我国也有了自己的电视电影作品。如果说几年前,你还把它当作是一种新鲜的舶来品的话,那么现在,你会惊喜地发现,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了。同时,伴随着影视艺术家们的辛勤探索与钻研,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合流而成的新型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我国现代电视传媒和电影艺术整合发展的新亮点。

  

  —、电视电影的产生

  

  提到电视电影的产生还得从美国说起。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传播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形式各异的电视台和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是其繁荣的标志。电视这种媒介已经成为公众一致认可的最为时尚、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消费,它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接受心理。这一切都使得整个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它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为了满足观众的观看期待,也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许多电视台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视剧和电影的播出上来。他们除了制作大量的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也播放大量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由于电视业发展迅速,庞大的、年产百部的好莱坞生产商也难以满足其胃口越来越多的时间空白需要新的节目去填充。可是,许多好莱坞电影生产商并没有看到电视行业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商机,反而过分强调了来自电视行业的竞争危机。因此,在电视播出电影的问题上设置了种种障碍。另外由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成本都很高,片商们死死地盯着收回成本、赚取利润的票房,从而对电视播出带有抵制和轻视的情绪。鉴于这些原因,许多电视台只能选择自筹资金,来拍摄一些低成本、但又兼具电影故事片艺术特质的电视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于是这种叫做“电视电影”的新的艺术形式,就在这种电视和电影的竞争夹缝中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这种影视合流的艺术形式,后来竟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所看好。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商业电视网以平均每周5部影片,每年约200部影片的数量向观众放送,一时间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里播放的几乎全部都是电视电影。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电视电影后,也迅速成为电视传媒业一个突出的新增长点,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的“正大剧场,,’曾于20世纪90年代系统引进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美国电视电影作品,这对国人了解和接受电视电影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国电视观众熟悉的《〈神探亨特》,就是一部电视电影系列片,主演“亨特”的美国演员福莱德德雷尔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20世纪90年代享誉国际影坛的法籍波兰电影艺术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曾于1988年执导拍摄了轰动欧洲影视界的电视电影系列片《十诫》。后来,他又根据其中的《第五诫》和《第六诫》改编成增长了的电影版《关于杀人的短片》和《关于爱情的短片》两部影片再度轰动了世界影坛,基耶斯洛夫斯基也由此跻身于国际电影艺术大师之列。中国电视电影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与美国当年的原因和背景大致相近。1995年央视第六频道开播,这一专业化的电影频道迅速吸引了全国亿万电视观众关注和期待的目光,并逐渐培育出观众在电视上收看电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习惯。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当代电影观众的主体已经在向家庭方面转移,中国观众观看电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经由去电影院变成了在电视里收看。调查还显示,一部中等水平的影片在电影频道播映的收视率高达2000万人次,远远高于同等影片在电影院的观众上座人次。因此,电视的电影频道无疑对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看方式和习惯是一次重大的冲击。据有关部门1998年的统计,全国能够收看到电影频道的观众约达4.3亿人,占全部电视家庭的40%以上。白天平均有1900万人,晚间有4600万人收看电影频道。为了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收看电影的需要,电影频道仅在1995年底到1996年底的一年时间里,就购买了建国后拍摄的3600部国产影片总量的61%,约为近2200部影片。虽然国内各电影制片厂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与电影频道每天近20个小时的节目播出时间、日吞量约10部影片,年吞量约3600余部影片的“海量”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国产影片同样也存在着先争取影院票房、争取收回成本、赚取票房利润的“首要任务”因此无暇顾及电视电影。于是,电影频道从1999年起开始自行制作电视电影。央视电影频道每年投资6000多万元拍摄电视电影。在2001年初的时候,制作完成的电视电影数量累计已达200余部,从数量到质量都赢得专家和观众的注目,为电影频道节目的丰富和开拓提供崭新的思路,在中国观

  blob.png

  二、电视电影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视电影以投资低、风险小、技术新、制作周期短的特点而成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影视“轻骑兵”它在发挥审美想象和张扬艺术家主体性的创造力上,显示了一种无可替代的优势。有人曾说,电视电影是站在电影与电视两个巨人的肩膀上诞生的,其镜像语言和艺术品质,显然具有“扬电影故事片之长而避电视剧之短”的兼容性。电视电影作为后起之秀,它在现代传媒空间里具有无可取代的文化强势及其审美潜力。电视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电视电影的需求量大、收视率高、效益好。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电视网上播放新电影对观众有很大的诱惑力,极高的收视率带来的高额利润,大大刺激了他们在黄金时段推出电影节目,这样就造成对电影的大量需求。由于购买新影片价格太高,而且电影长度不等,这给电视台播放带来很大麻烦。于是,1964年美国环球电影公司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制作了第一部电视电影《看他们怎么跑》这部按照电视台播放时间要求拍摄的电视电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接着,美国电视网不断拍摄电视电影并在黄金时段播出,保持了非常高的收视率。后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相继效法美国,都收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制作,但更有活力。在美国与好莱坞上千万、上亿美元的大制作的影院电影相比,电视电影的投资只在100万到500万美元。因此,他们要尽量避免宏大的场面和高三维动画,而须注重电视电影的文化品味的挖掘。电视电影可以更多地反映重大事件,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可以用真实的手法纪录下一些大案罪犯犯罪的过程并登出真人照片,以供老百姓协助警察破案。英国电视BBC四频道的第一任负责人戴卫罗思第一年上任,就用960万美元拍摄了20部电视电影。虽然投资不大,但许多专家认为他的电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英国20世纪80年代电视电影的新气息。

  

  第三,大导演加盟电视电影制作。在欧洲许多大导演不拒细流,为电视台制作了很多电视电影。如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表示,他是以同样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电影观众和电视观众的。他拍的电视收视率为52%,最后一集达到了64%。英国著名导演斯蒂芬•弗里尔斯曾拍摄过26部电视电影,他的《我美丽的洗衣店》曾为英国电视电影争得荣誉。他说,他之所以选择把《我美丽的洗衣店》拍成电视电影,就是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并讨论他的作品。美国的许多著名导演也是拍摄电视电影起步的,如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他的处女作《决斗》就是一部电视电影。

  

  第四,电视电影具有可观的效益。电视电影以强烈的纪实性带来了电影所无法企及的效益,这是传媒娱乐特性呈现出来的优势。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媒体中,虽然它的创作是电影化的,但它先天就具备了电视传媒的特征。这是因为一方面电视电影制作简捷,用数字BETA摄像机或16毫米摄像机,比电影和电视剧都更容易做到纪实性,可以以最简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贴近或逼近现实生活。电视电影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寻求电影大场面和高特技造成的视觉刺激,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翻版,但它的小和手段的简便可以使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抓取和反映更快速、更直接、更有活力,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的快捷反映,更会产生轰动效应。另一方面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是最快速的电视媒体,因而它可以以最灵活的快捷方式向社会和大众传播,收到更显著的社会效应。这样就使一些社会热点以一种娱乐的形式反映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中美电视电影的比较

  

  与诞生已有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美国电视电影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还只能算是个小弟弟。但在我们这个小弟弟的身上,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的电视电影作品大都具有厚重的文化沉淀,内容的深度挖掘是中国电视电影不能放弃的标准之一。在许多电视电影作品中,表现农村实行改革承包之后观念冲突的《老油坊》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正月十五场大戏》老北京胡同里父子感情生活的《河沿儿》等影片,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在对生活的感悟和反思的细节之中,充分显现出文化底蕴的力量。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和大冲突,但其刻画人物性格的精细程度和传递出的浓浓民族情感却令人难以忘怀。

  

  其次,我国的电视电影制作已经实现了高清制作。为响应2008年中国开始高清信号电视播出,电视电影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尝试高清制作手法。这不仅是技术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和变革而且也给创作者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用高清晰摄像机拍摄的电视电影不用大量洗印拷贝,便可直接进入数字影院放映,在大银幕上接受观众的鉴赏。从而使电视电影真正具备了电视加电影的双重观赏媒介,也给创作者在适应双重观赏条件下进行艺术和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再次,收视率稳步上升,影像语言成熟中不失探索。收视率的上升,一方面验证了电视电影在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方面的努力和成功,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创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像《王忠诚》、《老油坊》、《河沿儿》等片镜头张力十足,在音乐、光效、影调等方面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成熟与魅力;而《大漠之恋》、《从心相连》等青年导演的作品则在构图、节奏和镜头运用等方面力求震撼感和现代感在视听效果感受上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艺术享受。不同风格、不同观念创作的这些影片共同组成了电视电影艺术发展的路程和成就。

  

  最后,电视电影为中国电影积蓄人才实力。中国电影面对入世后的竞争,除了硬件上的准备外,还有包括人才、理念、信息等软件的准备。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有50万,但创作队伍中重要的成员一编剧和导演,却存在着严峻的断代现象,30多岁的年轻人还没有被推上创作的第一线。郑洞天导演就对张艺谋现象提出过尖锐的见解:一个人在15年间一直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电影的头号话题是值得钦佩的,但一个人在15年中一直占据一个国家电影的头号话题是中国电影的悲哀。电影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影断代的观点已不是杞人忧天。培养人才、推出人才是为中国电影积蓄人才实力,这也正是电视电影的己任和优势。央视电影频道近两年来的实践,一个突出的事实,就是年轻的编剧和导演在各个题材领域里,已显示出他们创作的才气和实力。如描写军工改革的《第三条线》就是两位年轻人合作的结果,编剧徐兵和导演吴天戈年龄都是30多岁,剧本被两位主演高明和刘子枫称为多年来少见的改革题材的好剧本。特别受年轻观众欢迎的电视电影《我爱长发飘飘〉池是30出头的年轻人林黎胜自编自导的。反映澳门回归的电视电影《澳门情缘〉是只有20多岁的金琛执导。一大批年轻人在与央视电影频道合作的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电影的一流导演将有可能从这里走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与中国的电视电影不同,美国的电视电影则更加鲜明地表现在它的电视特质上。与绝大多数是原创作品的肥皂剧、情境喜剧、普通系列剧等不同,现在的电视电影极少是剧作家们原创的,它们大都由流行的传记、小说、著作、报告文学或新闻报道改编而成。他们大概很少考虑到要拍出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只希望这类作品能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以创造收视奇迹。所以,每一个热门话题差不多都能够引发出一部甚至几部相关题材的电视电影。由于制作周期短,它又总能赶在热点还没有冷却的时候播放,像戴安娜公主结婚、婚变和不幸逝世等几次大事件,都能引发出好几部质量不很高,但播出非常及时的电视电影。1995年1月末,著名前橄榄球星兼影视明星辛普森的谋杀案即将开庭,福克斯电视网就及时推出了《辛普森的故事》讲述辛普森从童年直到成为犯罪嫌疑人的全部过程,包括他在取保候审期间乘车出走,在高速公路上被警方和各电视网进行追击,而这场大追击在几个月前才被各大电视网进行了实况转播,美国公众都记忆犹新。

  

  另一些美国的电视电影,则配合着热门畅销书的上市,对某些一度引人注目的事件旧话重提。像1992年美国同性恋者、陆军护士长玛格蕾兹坎默梅耶上校同军方的一场官司,引起了美国的广泛注意。但3年后这场官司虽已烟消云散,但玛格蕾兹新出的一部自述书籍,却显眼地出现在所有书店的新书陈列中,与此同时,全国广播公司的纪实性电视电影《玛格蕾兹坎默梅耶的故事》也应时播出,再次把同性恋者权利这个美国的热门话题,形象地演示了一番。

  

  我们看看最热衷于电视电影这一节目类型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近期的节目单,我们就可对美国电视电影的题材特点得出一个大致印象。从数量上来看,电视电影中讲述浪漫、怪异故事,特别是惊险犯罪故事的纯虚构作品并不少,但真正给人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却是那些反映真实事件的“纪录剧”。这个特点正好说明了电视电影的特质,即它是电视与电影这两个大众媒介相结合而诞生的新的影视品种。

  

  四、电视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视市场上竞争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中国未来的电视电影该如何发展,成了大家所关心的话题。

  

  有人说电视电影是文化快餐,这是由它的天生特性决定的。与电影相比,它既没有那么大的投资来制作宏大的场面,也没有流芳百世的艺术内涵,而与电视剧相比,它又没有那么长的篇幅,讲述纷繁复杂的故事,要想走得长远,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通俗、时尚、快捷的特质。

  

  有人说电视电影是通俗的艺术。所谓通俗,就是大众化。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凡是大众关心的内容,一定是大众喜欢的题材。比如央视电影频道曾播出过的一个系列片《城市边缘人》,就是典型例子。它以纪实的样式,讲述了许多从各地进京的打工者在大都市的苦乐经历。由于这部系列作品逼真地、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打工者真实的情感和命运,因此获得了不仅是城市打工者,还有较高文化层次观众的热烈反响,央视影频道多次重播了这部作品。

  

  抓住电视电影的时尚性的特征,让中国的电视电影更准确、更迅速地反映时代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热点。电影频道自制的电视电影《我爱长发飘飘》就是一部反映当下年轻人爱情故事的作品。它不仅在人物塑造上大胆追求年轻人时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用生动感人的镜头去表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时尚性的突出便是这部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热烈欢迎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电视电影还以系列片和类型剧方式追求品牌效应。中国的电视市场,电视剧的生存是靠广告来养活的,长片电视剧能拉来更多的广告,短片电视剧则一般生存较难。电视电影属于短片,反映在电视播出上不会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制片商也会因为不会收到好的经济效益而不愿对影片投资。在这种状态下,剧场化和系列片是电视电影的一个捷径。从电视观众分类法的观点来看,电视电影也应走剧场化的道路,以不同特点的片子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在低成本的条件下,靠智慧靠巧妙的故事构思,在言情片、青春片、推理片、喜剧片、纪实片上有所作为。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的电视电影,我们在承认它先天不足的同时,更要遵循它的艺术特质和规律,相信在大家一起的探索和努力下,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中国电视电影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电视电影要在电电视电影的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2880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