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学
相关合集:伦理学论文
相关热搜: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 伦理学与生活
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伦理学者与美国伦理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交流活动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两国学者在对什么样的论文是好的伦理学论文的评价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是通过诸如注释、索引、参考书目之类的统一化能够达成一致的。我们应该研究的是在伦理学论文写作中的深层观念差异,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我们应该吸收什么和排斥什么,应该保持我们的什么特色。论文大致可分为整理性论文和原创性论文,能够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论文通常是原创性论文,因此本文主要以原创性论文为研究目标。当代美国的原创性伦理学论文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读多了和对作者背景了解多了就会发现,其中有些可概括的大多数当代美国学者持有的观念。
从逻辑上说理论研究者通常可能面临三种状况:有的状况、大多数状况和所有状况。有的状况属于特殊情况。我们一般是通过经验而非理论来把握特殊情况。建立在特殊情况上的理论是会在实践中常常碰壁的理论。所有状况几乎不存在。如果我们把所有状况作为理论概括的对象,那么我们很难得出能够站得住脚的理论结论。理论研究者概括的对象应该是大多数状况。我们要把握理论也就是要把握大多数状况。我们要在理论指导下去做计划,也就是要在大多数状况的指导下去做计划,因为这样做成功的概率较大,被大众接受的可能性较大,可以少走不必要的弯路,这就是理论之于个人事业发展的意义。本文的探究对象就是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论文创作中的大多数状况,拟分三部分加以说明。首先,说明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学者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其次,说明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主导观念和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最后,说明他们的原创性论文是如何被创作的以及他们的论文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论文是学者的知识结构的一种外现形式。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一定能够写出好的论文,而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学者则很难写出好的论文。伦理学者的事业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在自己的大脑中构筑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代世界性学术竞争,表面上是着述多少的竞争,而实际上是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和思维方式是否独到的竞争。人才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为正置三角形,也就是说要有广博性、专业性和专题性。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基本上都具有这三种特性。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通常是在美国的好大学的本科教育、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中分别获得这三种特性的。美国的好大学通常都很重视本科教育。学者知识的广博性是靠本科教育中的合理的知识配置实现的,他们在优秀教师提纲挈领的教授中知道了各个学科的大略情况。教师在授课时通常会把本专业的几乎所有的优秀参考书目都列出给学生,而并不要求学生在课程开设期间读完所列参考书。在学生一生的研究中,当他们需要对所学课程进行更深人的研究时,他们因为有这些参考书目的指引,而能够知道如何最有效率地找到最权威的着述。广博性就像是冰山的底座。伦理学学者的知识是否具有广博性决定着他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是否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不过是由一系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判断构成的,没有广博知识的研究者的论文或者会因为不敢下判断而缺乏理论深度,或者因为下了不恰当的判断而漏洞百出。
当代美国伦理学者知识的专业性通常是在硕士时期培养而成的,此时他们的任务是进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导师是引路人。有成就的导师通常都是某个学术流派的有代表性的学者。这样的导师因介人一个流派而溶人了一股奔流不息的活水,其思想因为继往开来而生命常青。不介入任何学术流派的导师至多只能有些只言片语的灵感,很难具有系统化的理论成就,因为他们缺乏流派化学者所具有的源远流长的理论作为基座,他们使用的概念和判断通常无明确的继承性。这样的理论会因为空前绝后而无源无流,因此成为一潭死水从而导致前途无亮。好的导师通常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知道本流派的基本理论框架、历史上留下来的理论争论问题、当下正在争论的热点理论问题和在什么方向上可能产生突破性的理论成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贮备状况和特长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和研读相关经典和前沿着述。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的主要的目标之一是找到自己的理论研究的原点。世界学术研究发展至今,一位当代学者应该通晓百科知识的基本原理,而企图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创新那只会靖蜓点水地产生些表面效应。即便是在本专业领域,也只有以点带面的研究才容易产生创造性成果。一位学者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研究的原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学术造诣的深浅。这个原点是学者的学术标识。他能够在这个原点上与世界学界进行最深人和最前沿的对话,他是通过自己的原点来看世界的,他从这个原点出发能够开启一个全新的面。这种学者的着述同样广泛,而重心则很明确。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发表意见之人。学者的意见之所以比别人的意见更值得尊重,是因为学者在他的原点研究方面确有过人之处。一位在自己没研究的问题上大发期望为大众所景仰的议论的学者起码有些自视过髙。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通常都找到了自己的原点,围绕这个原点的研究造就了其知识结构的专题性。他们的知名度通常都与其原点研究相关。学者并不因为学界大多数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就是知名了,被学界知道名字而不被学界认可的学者比知名度低的学者的处境更为不利。
外语知识是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掌握了英语基本上就足以进行有效交流了,但是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通常还都掌握了几门外语。其学习动机主要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记忆能力和智力水平,而主要是因为以下理由而学习外语。首先,学习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些源头语言,能够使他们对英语的把握更加纯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学者英语好坏的标准主要不是根据掌握词汇量的多少来判定的。英语词汇中大部分是使用频率较低的实词,记住所有的实词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需要用这些实词时可查字典。能否恰当地使用表现事物的结构的虚词,能否分辨大量的近义抽象名词和准确地运用这些近义词,这才是判断学者英语功力是否厚实的标准,而学习源头语言对此大有禆益。这正如学习中文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文,而学习日文反过来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文一样。其次,通过学习外语有助于深刻理解那个国家的深层思维结构和特殊观念。通过词序放置的前后能够知道那个民族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通过阴性和阳性分辨系统和时态系统的繁简程度,能够知道那个民族的性别意识和时间意识的强弱;在虚拟语气的使用中,能够知晓那个民族把什么视为理想。最后,通过学习外语能够读懂原本。再髙明的翻译也无法把外语中的所有虚词和近义抽象名词恰到好处地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因为在两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译本只能为不慷那门外语的读者或需要知道大意的学者所用。要对某位学术大师的思想进行深人研究的学者,如果只靠译本进行研究,永远不可能在此方面写出世界一流作品。
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在为学态度和内容写作上都有其主导观念。为学态度通常与学者的事业心相关。把伦理学研究当成事业的学者与主要把伦理学研究当成挣钱工具的学者在心态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把伦理学当成事业的人追求的目标是在伦理学领域中的理论建树。通过伦理学的理论建树,伦理学者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优秀,能够展示自己超凡的智慧,能够获得学界的尊重。他们在对于自己的优秀的自赏和社会的赞誉声中肯定着自我的价值,实现着幸福这一自我人生的最终目的。他们需要金钱作为生存的手段,但可以不作这方面的筹划,因为主要靠固定工资生存之人与经商之人不同,筹划与不筹划之间相差无几,筹划过多倒显得欠缺几分学者的超凡脱俗的气质。伦理学者在经济方面通常处于富不足以显贵,贫不至于饿死的境地。有的富人们靠名车、豪宅和美女获得的荣耀,伦理学者们是靠被公认的超群的智慧来获得的。伦理学研究这个职业不应该是为那些愿意为它牺牲的人设立的。人实在没有必要刻意主动为此作出牺牲,因为牺牲感是种被迫感和痛苦感,怀有这样的感觉的人很难有积极的创造力。喜欢伦理学的学者之所以愿意为之是因为他能够从中获得幸福感。当他把一生都心甘情愿地投身于伦理学研究时,他就会把一生做为一个整体来筹划,从而能够实现庞大的研究计划,心境自然悠闲,成就自然斐然,感觉自然美妙。
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在论文的内容写作上的主导观念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明个人需要美德的原因。人的美德非自然天成,外界对个人美德的形成只能起辅助作用,要培养个人的美德必须启动个人自愿追求美德的动机。个人通常只会自愿追求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如果只是社会需要美德,美德对个人只是意味着一种牺牲,那么个人是不会主动去培养自己的美德的。个人之所以要自愿修身养性以获得美德是因为美德本身能够给个人带来幸福。个人会因为生存的需要而追求美德。个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使得他必须在社会群体中生活,而为了得到社会群体的接纳他不得不遵循该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人遵循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就是道德规范,与这些道德规范所适应的个人品质就是个人在道德方面的美德。个人也会因为精神幸福的需要而追求美德。美德由智能的优秀和道德的优秀构成,这两方面的契合使个人能够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从而得到社会的赞誉,进而体会到精神上的幸福。对于追求精神幸福的人来说,经济利益只是获得精神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个人行为的最终目的。他因为追求精神幸福带来的身心愉悦感而追求美德,从而能够超越经济人的层次成为精神上的圣洁之人。因此尽管社会需要个人具有美德,而个人追求美德的根本原因源于自我而非社会。
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在文风上通常不崇文字表面的艺术之美而尚晓畅深刻的思想之美。语言的艺术之美需要雕饰,它是种用视听来观赏的美,以文字的声色见长。思想之美则需要裸露,它是种用心来观赏的美,任何阻碍思想流人读者心田的饰品都会令人厌烦。一篇去掉饰品便什么也留不下的文章不可能得到读者的青睐。他们喜用简明易懂之词,慎用处于流俗和时尚中的新词,对于主题词始终使用同一概念,修饰词则戒同词复用。由于英文中存在着具有简约功能的连接词,它们能够很好地表达思想的层次性和相关性,因此文章多由长句构成。文章中的短句较少,但常具有格言般的铿锵之力。自然段的分割常在十行左右,意义段之间主要靠逻辑或关系词连接。文章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主,只有在必要时才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他人的言词或提及他人的名字,因为不必要地引用或提及他人,会给读者留下一种作者缺乏自信或刻意显示自己的学识的印象。如果作者提出了一个读者不同意的观点,不管作者例举出有多少人同意这种观点,读者还是不会同意他的观点。只有把来龙去脉说清楚,把道理讲透彻,读者才会同意他的观点。论证的力量来自坚实的判断和严密的逻辑。
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的综合素质构成了他们的创作背景,而真正的创作是从学者选定了研究专题开始的。刚开始从事专题研究的学者是站在专题这座大山脚下仰视山顶的求学者,他在整理前人思想的过程中向山顶靠近。缺乏悟性的学者虽读破书万卷仍然在山脚下徘徊,而有悟性的学者则能够在点滴的领悟中不断上进。此时的悟性表现为对原作的经验性理解。理论来自经验。当学者能够把前人的理论还原为经验时,他就真正理解了这种理论,而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就是在这里能够助他一臂之力。当学者达到山顶时便会产生一种大彻大悟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感。此时他便站到了学术的前沿,当他继续往前走时便开始了创新。一个点上的突破会使他的思想犹如喷泉一样外涌,并由此而导致对某个思想体系的升级和更新,原创性论文便将由此源源不断地被创作出来。这种学者在为道所困的阶段,通常不愿多写论文,因为此时发表的论文越多,对自己的无知展现得越全面。
在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论文被创作出来后,一般要通过报刊编辑的审阅、特邀专家的鉴定、相关读者的信息反馈和社会反响这几个环节来走向社会。他们的论文通常要请相关专家匿名鉴定。对于真正的原创性论文来说,作者就是顶尖级专家,其他专家是论文的鉴定者而非独裁者。他要鉴定的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是新观点,在对这些观点的论证中逻辑是否严密,资料掌握是否准确。绝大多数专家能够很好地完成这种髙难度的任务。在鉴定过程中,他们会因发现了好的论文而有伯乐之誉。而匿名这个行为本身就说明了有的专家是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之人。即便是匿名鉴定,有的专家也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导致其鉴定失误。有的专家因为自己在某方面是专家就不自觉地把自己神化为一切方面的专家,当发现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相左之处时就不可容忍。有的专家的研究水平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落后了,而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结果出现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水平倒错现象。这些专家不仅自己无法再创作出好作品,而且对别人创作出来的好作品也失去了鉴赏力。有的专家是某些热点哄抬的产物,或因为把持着某种职位或权力而维持着其已经虚化的学术地位,而他们本身的学术研究功力并不深厚,因此在鉴定中也可能出现误差。有的专家因为竞争因素而对后起之秀持抵制态度。而当今这个时代对于真正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人物已是机会遍野无法埋没。这些被否定的优秀人才的崛起会证明专家的失误。这样的专家会因为其判断失误而导致他人对其鉴赏力的怀疑从而使他们已有的名气受损。因此在论文鉴定过程中,不仅作者在经受考验,专家也处于风险之中,作者与专家实际上是同舟共济的关系。
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论文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读者是否认可,一位学者是否能够成为思想家主要看他是否有思想追随者。一个人可能因为拥有财富、权力、美貌、美德而被人追随,而思想家则是因为思想而被追随。学者的成功可分为几种。有的学者主要以研究前人的思想而着名。这种学者写出的论文通常比原作还难懂,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用词晦涩,而是因为他们假设读者熟悉原作而省略了很多环节。初涉学界之人常会因在专业知识准备不足时误读这种论文而如坠烟海不知所云。对他们的着作感兴趣的读者主要限于研究同一思想家的专家,因此他们的成功范围比较有限但常因其思想的髙度而使外行人望而生敬。有的学者以追逐热点为喜好,常能应政府之急需,以御用学者的身份为官方服务。他们的成功通常限于政府的认可范围之内,在学界的认可度比较低。他们在刚出炉时作为新面孔可能为大众认可一时,但是因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资本,很可能像时髦品一样因过时而被抛弃。原创性学者的成功通常是跨学界和大众两大领域的。他们既能够因为其理论的原创性而傲立学界又能够因这种创造性理论的传播而征服大众。这些思想通常以先进性为特点,因此能够为具有先进性的政府所用。政府官员通常以立功而非立言而着称于世。为先进的政府立言之人通常是出自学界的原创性学者,并以纯学者的面貌出现。他们通常在一些不关痛痒的问题上对先进的政府持批评态度,而在实质上拥立着对先进的政府形成强有力支持的理论体系,利用他们的理论权威对大众的号召力潜在地为先进的政府服务。同样的语言放到这样的学者口里说出来大众服气,而放到宣传官员的口里说出来大众就可能不屑一顾。他们的思想不仅可能影响一个时代而且可能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而为后世所传扬。
总而言之,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者通常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强烈的事业心、从个体出发的思维方式、素雅简约的写作风格,其论文择木而栖以拥有思想追随者为直接目的。他们的文如其人,论文不过是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外化形式。概观当代美国原创性伦理学论文的创作情况,结合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现实状况,本人认为担当着当代中国原创性伦理学论文创作任务的学者应该以学术为本,以谦诚为道。谦能纳新,能达事,能容人。诚能人芝兰之室,闻先生之嘉训。不望文生义,求析薪破理,文约事丰。不追浮华缥缈之事,不做孤陋寡闻之人,不为兴傲衰馁之徒。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nlixue/78170.html上一篇:构建我国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的设想
下一篇:生态伦理学研究对象与理论归宿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