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学
科幻影视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在题材风格上主要分为科学派、社会派和娱乐派三个流派。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作幻想型的描述。其内容既不能违反科学原理凭空臆造,也不必拘泥于已经达到的科学现实,创作者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1902年,法国导演乔治•梅里埃拍摄的科幻短片《月球旅行记》就属于典型的科学派,是科幻影视的开山之作。近年来,以科学技术为题材的科幻影视作品更是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影视界倍受瞩目的〃黑马”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电影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更是以艺术的形式演绎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的表现,在不断刷新人们视听享受的同时,影片中由前沿科技引发的伦理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和探讨。
早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深入人心,同时代的牛顿、狄德罗、伏尔泰等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极力推崇科学,"卢梭却从’伦理的理性主义’角度对’纯理论的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开启了研究科学与伦理关系的先河,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一文中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过度崇尚科学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预言了科技的空前发展必将带来社会问题。而卢梭本人也公开申明:我自信我谴责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要在有道德的人面前桿卫美德。"[4]纵观当代影视史上的科幻作品所表现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和未来,科技伦理问题远比卢梭所处时代要复杂得多,并对现实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这些作品涉及的科技伦理问题主要包括:虚拟〃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等。
1.存在还是虚无一〃虚拟”伦理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的同时,虚拟〃技术对生活领域无休止地扩张使人们产生存在的虚无感。正如英剧《黑镜》(BlackMirrow)的编剧查理布鲁克所说:"如果科技是一味药——并且它确实让人感到像一味药——那么它的副作用是什么呢?在面对科技欣喜与不安之间的地带,就是《黑镜》存在的区间。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现实生活逐渐被〃虚拟”世界所取代,以至于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甚至人类本身的存在是否还具有意义?当每个人都拥有一部手机,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块屏幕,每张办公桌都有一个监视器时,网络信息技术就像一面反映时下现实的黑镜子。在《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中,所有人住在四面电子屏幕包围的空间里,完全与大自然隔绝,交流是虚拟的,形象是虚拟的,就连日常活动也需要通过消耗点数来完成,而要想赚取代表金钱的点数就得靠在室内蹬自行车。以前吃的天然苹果也被果汁取代,因为过度虚拟化的社会已经生产不出苹果了。当人类身边所有存在之物都虚拟化之后,沉浸在其中的人们的也只不过是一具具孔壳,如同一根没有思想的芦苇草。
在《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中,未来的人类头部可以植入一块记忆芯片,每个人所经历过的一切事情都以视频方式保存下来,想看的时候可以随时回放,也可投在显示屏上放给别人看,当然也可以删除。虽然对于执法者来说,通过调出别人的记忆更方便断案,或者对于学习者来说有助于回忆所学知识,但人的记忆这么私密的东西竟然没有什么可靠的保密措施,本身已违背了伦理。片中的男主角因为对妻子的不信任和对妻子出轨视频的追查,使得妻子饱受痛苦彻底离开了男主角,而男主角也因内心的崩溃删除了过去所有记忆,取出了芯片。片中的芯片技术既是一面记录真相的镜子,也使得人的隐私逐渐消失,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信任,最终人成为被科技所操纵的玩偶。影片《黑镜》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关于"虚拟”伦理的道理:本质上人是寻求意义的存在物,理性赋予人反省的意识,并使人自觉关注自身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越是数字化,越是网络化,就越要学会鉴别虚拟实在和现实存在之间的差异以及其带来的相关伦理问题,否则网络信息就有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大的灾难。
2.生存还是毁灭一环境伦理
在科幻影视中表现生存与毁灭题材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人类自身科技文明导致的环境变化;另一种是因外星科技的入侵造成的环境骤变。例如,能源枯竭、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外星人的入侵、移民外星,或病毒传播等,这些往往给人类带来的是灭顶之灾。而一部环境变化史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的进化史,只有当人类拥有适宜生存的生态圈时,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反之,如果人类不复存在,环境也将变得毫无意义。然而,人类在为生存而反复斗争的过程中必然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但如果这种破坏不加以遏制,人类就有可能毁于生态灾难之中。
第一种类型的代表作品是2014年由韩国著名导演奉俊昊执导的《雪国列车》(Snowpiercer):在未来,人类试图遏制全球变暖,结果实验失败导致的极寒天气造成大部分人类灭亡,在冰河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登上了一辆如同诺亚方舟的永动机列车。在这列车厢有着等级之分的列车上,最终末节车厢的人占领了车头,却因斗争导致列车受损停止。幸运的是,当人们走出列车时发现温度回升,雪已开始融化,获得了新生。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创造新的科技来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却因科技的〃副作用〃将人逼近死亡的边缘。值得警醒的是劫后逢生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许只有在科幻影片中才会出现,当地球走向衰亡之时真的还可能有新生的机会?另一种类型则以《独立日》(丨ndependenceDay)为代表,讲述的是美国人在准备庆祝七月四日国庆日之时,遭到外星人攻击地球家园的故事。在美国人修复了那架50多年前的外星飞艇之后,史蒂文和戴维利用外星人的飞艇一起混进外星人的母舰,最终成功地闯入了外星人的母舰并输入病毒,解除了外星人的保护力场,将一颗核弹射入了外星人母舰的中心,在最后的关头消灭了外星侵略者。高级的外星文明试图占领人类家园,却因外星科技被人类所用而毁灭自身。可见,在受到更高级的文明入侵时,人类可以通过巧妙运用具有"副作用〃的外来科技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斗争着,这也是作为人之本能。科幻影视通过震撼的视听效果站在环境伦理的角度审视科技的现在和未来,判断是非善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的构想和出路,所达到的综合效果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
3.是人还是非人一生命伦理
从一颗小药丸到基因变异,从人机交互再到人工智能,关于"人类是否为人〃的题材一直是科幻影视作品所青睐的对象。一种是人类想通过药物让自己具有超能力;另一种则是人类发明的机器人最终取代人类,共同引发的是关于在高科技时代"人是否为人"的伦理问题。电影《永无止境》(Limitless)讲述男主角埃迪发现了一种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神奇小药丸。这种药虽然能将大脑最大限度地开发,变得无比聪明,但也带来致命的副作用:身体不适和失控的情绪。而此时主人公埃迪已无法摆脱药的力量,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再到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超体》(Lucy),讲述一个年轻女人被迫变成毒贩,然后这种毒品倾入她自己身体,反而给了她超于常人的力量,让其成为一名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女超人"。电影结尾响起的露西的画外音“生命是在10亿年前被赋予我们,现在你知道能用它做什么。"露西的"无所不在〃和强大的超能力展现了人类因科技无所不能的信念,是向人类生命伦理发出的新的挑战。当科技让人类无所不能时,人类又面临着被机器所取代的危机。在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中,机器人被赋予了情感。虽然机器人被赋予情感是最充满争议的,但考虑到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种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片中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时代的需要就使具有感情的机器人颇受欢迎。但大卫这种〃成年人〃却因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而最终被人类和机器都无法接受。他发现机器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逾越的,同时又是那么的脆弱。他在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可是这样大卫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吗?
4.结论
"艺术和科学长久以来追寻的目标,就是对表象之外现象的新的揭示",这也正是科幻影视一直所探寻的目标。科幻影视不仅将艺术和科学联系得更加紧密,而且科学和艺术之间有许多相似和一致之处,它们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m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下和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科技伦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些科幻影视作品讨论的问题已逐渐逼近每个人的现实生活,由科技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相反也会影响到未来的科技走向。面对日趋强大的科技,只有通过理智的伦理力量才能去抵御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能从当代科幻影视艺术素材中反思如何正确引导当下科技发展的道路也是影视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在未来世界的幻想和游历中,在对未来世界的悲观预测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体会到对技术滥用的深切担忧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并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但科学技术毕竟是由人来创造的,科技的创造只有回归到人性才能维护人类本身利益。人类也只有在科技伦理的指引下,平静理智地反思科技所带来的问题,才能与科技共同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nlixue/78197.html上一篇:生命伦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