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学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
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游之泳之。”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2、媵妾制婚姻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媵妾制婚姻是经商代的持续演化,在西周与春秋时期更趋成熟,它已成为中上层人士,尤其是世袭贵族最重要的婚姻形式。所谓“媵妾制”即侄女随姑出嫁,姑侄同嫁一夫,说明当时的婚姻,不论辈分高低。《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盈之”,意即众媵侄娣之多,就是对媵婚的间接描绘。这种婚制从客观上肯定了男子娶几个女子的合法性。《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即反映了“在百花盛开的春天里,贵族公子们到处游逛,寻欢作乐。庶人少女们随时都担心被这伙贵族公子拉去糟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伤。”也反映了奴隶社会奴隶人身不自由的现象:“他们本人和他们的子女,都是奴隶主的财产。他们毫无独立人格,受尽各种损害、侮辱和精神上的折磨。”可见,在媵妾制盛行的时代,有人受专宠,有人被遗弃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3、礼法制度的束缚是弃妇诗产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夫权制的确立使妇女丧失了经济独立,那么各种礼法制度的束缚又迫使妇女丧失了人格的独立。《春秋谷梁传·隐公二年》:“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从而可以看出妇女的一生都不可能独立。这便是发展到后来的专治妇女的所谓“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之类。正因为妇女丧失了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所以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便盛行起来。此外,妇女也不得参与政事,《大雅·瞻卬》:“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就是说妇女不能参与政事,不能因此影响其家务。然而,最严重的却还是七出之条,《大戴礼记·本命》:明确规定:“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有不对,难道一定要盲目的顺从吗?无子,就一定是女人的原因吗?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寻花问柳,女人就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生守住一个男人吗?然而,他们却统统不管,只是一个字:“去”。如此看来,在婚姻关系上女性是处在多么被动的地位呀!如果说强暴的夫权制剥夺了妇女们的经济地位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礼法制度的束缚便是弃妇诗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4、社会风气的日渐衰退是弃妇诗产生的重要原因
自西周未年,奴隶制逐渐没落,厉王与幽王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社会动乱不宁,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总爆发中,贵族阶级不能自守其阶级统治,本身大乱;庶人崛起而为大地主、大商人,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势力足以威胁诸侯,整个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整个社会崇尚武力,社会风纪则是上烝下淫,无所不至,可见当时伦理观之弱。从《邶风·日月》中的“德音无良,胡能有定”,《小雅·白华》中的“念子懆懆,视我迈迈”都可以看出在混乱的社会风纪的影响下,喜新厌旧,忘恩负义已成为当时社会上男子的通病。
5、人性本身的弱点是弃妇诗产生的客观原因
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性爱慕年轻女子的美貌,本是符合常理的。历史上那么多一见钟情的故事,没有几个是因为一下子被崇高而伟大的心灵所感动的,而往往是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的。这都是由人爱美的天性所决定的,本无可厚非。然而,好花美丽不长开,女性的花容月貌也会随着时间的钟摆慢慢荡尽。男人们贪恋美色而喜新厌旧的弱点便暴露出来了。然而,既然是婚姻,双方都应负有一定的义务,怎能因为女性的年老色衰而弃之不顾呢?但这个事实,却也是弃妇诗产生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原因。
三、弃妇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弃妇诗为后代文人创作提供了题材。汉代以阿娇故事为题材的司马相如的《
长门赋》是一篇较著名的作品,它继承了弃妇诗中反映女性悲剧的内容,曲折地抒写了阿娇失宠后的孤寂寡欢,日夜盼望武帝临幸的热切愿望以及愿望不得实现的惆怅哀伤。唐代的诗人们对社会与人生的关怀更为自觉和大胆,此时的弃妇诗和宫怨诗之多可谓是空前绝后。戴叔伦的《去妇怨》、顾况的《弃妇诗》、张籍的《离妇》、刘驾的《弃妇》,白居易的新乐府《太行路》、《陵园妾》、《井底引银瓶》等都是其中的杰作。
其次,弃妇诗中三类弃妇形象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人物形象创作的范本。如汉乐府《白头吟》中的女子,她比《氓》中的女主人公还要坚强,有思想,她追求的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夫妻生活,“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决然态度。同时,柔弱怯懦的弃妇在汉乐府中也是存在的,像《上山采靡芜》那个弃妇织布的技能好,颜色也不错,但却被驱逐出家门,沦落到上山采野菜渡日,而诗中女子仍对其前夫毕恭毕敬。
最后,因为弃妇诗多半出于女性之口,它与其它情诗构成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所谓女性文学,是由女子创作的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女性文学的开拓,对此后受压迫、受歧视的女子有了一个表现自己、抒发哀乐情怀的天地。许穆夫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女诗人,她不局限于自己创作的狭小圈子,而是积极地深入生活,使其创作有更广阔的社会内容。蔡琰、李清照、秋瑾等都为我国女性文学作出了贡献。爱情婚姻多半是她们吟咏的主题,着力塑造的仍然常常是自我形象,并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新的开拓。
总之,《诗经》中的弃妇诗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题材,成为中国文学反映女性生活的传统题材,同时也为后人塑造女性形象提供了可以效仿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2月第一版
[2]沈泽宜,《诗经新解》,学林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第一版
[3]程俊英,《诗经注析》(共二册),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10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马进宝(1985—),甘肃广河人,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