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学
内容摘要:依托构思、故事背景的设置、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等方面具体的分析,《荒野的呼唤》与《雪虎》具有明显的成对性。笔者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分析其成因。用极为近似的故事框架和相似的人物类型来创作《荒野的呼唤》和《雪虎》,杰克·伦敦通过这两部小说对英雄人物何去何从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设想和思考。在“自我指涉”的基础上,成对作品的创作为杰克·伦敦提供了一个别具特点的途径以充分表达其内心世界里不可调和的冲突。
关键词:杰克·伦敦 成对性 自我指涉
杰克·伦敦是公认的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近一个世纪以来,其作品一直深受世界各地的广大读者的欢迎,展示了其持久的迷人魅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杰克·伦敦及其作品再度受到各国评论界的关注,许多评论家认为,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并非《马丁·伊登》,而当推《荒野的呼唤》。《荒野的呼唤》的姊妹篇《雪虎》也常被一同提及,二者被归类为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中的姊妹篇。在细读《荒野的呼唤》与《雪虎》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密切相关联,有明显的“自我指涉”的特征。《荒野的呼唤》是一部更准确表现作者精神追求的象征自传的作品,而对于一个成长在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复杂社会背景下的作家,反映当时人们包括他自己生活追求的现实却体现在另一部作品《雪虎》中。
一.姊妹篇的相似性
首先,依托构思、故事背景的设置、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等方面具体的分析,《荒野的呼唤》与《雪虎》,堪称是姊妹篇。两部小说都以狗为主人公。前者讲述了巴克,一只生活富足恬淡的“贵族狗”在跟随人们经历了去北方淘金的颠沛辗转中是如何逐步变成群狼之首的。而《雪虎》则恰恰将此转变过程逆转, 描述了一只狼在求生斗争中是怎样一步步接近“文明”成为人们宠爱的家犬。两部小说都以北方的荒野和南方加州为背景。但巧妙的是,对于巴克,南方的加州是他经历转变的起始点,北方的荒野成为他生存的归宿;对于白狼,他的故事的开端始于荒蛮的北方而止于气候宜人的加州。在人物类型的塑造上,参看下表,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这两部作品是如此之相似具有成对的特点。
米勒法官拥有加利福尼亚的圣克拉拉山谷中最大的宅府。在巴克被卖掉之前,它就幸福地生活在米勒法官的豪宅里。也正是在这里,因被卖掉,巴克开始了它的由家犬到野狼的转变。而在《雪虎》中,斯考特法官是雪虎的第一个仁慈的主人。在斯考特法官的宅院里,雪虎最终成了一只“福狼”——安逸于家庭生活且忠于主人的家犬。第二组成对的人物是曼纽尔和吉姆·霍尔。它们在故事中是次要人物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曼纽尔是米勒法官庄园里的园丁助手。由于好赌博而缺钱,曼纽尔把巴克卖掉了,致使巴克开始了遥远而艰辛的北上之旅。《雪虎》中的吉姆·霍尔也有着邪恶的行为。他越狱出逃来报复斯考特法官,却被雪虎击败。雪虎挽救了斯考特法官,从而取得斯考特一家人的信任,也就此结束了它的狼到狗的转变旅程。
在《荒野的呼唤》中,法兰夏和派劳特是两个政府公文邮递员。他们买了巴克,使它成了一只雪橇狗。他们“是公正的人,执法冷静而公平,并且对于狗懂得非常透彻,决不会上狗的当”,因此圆满完成了传递公文的任务。亨利和比尔也只出现在《雪虎》的开端。这两个人被一群狼追踪。与《荒野的呼唤》中的法兰夏和派劳特不同,他们行为极为被动,在与自然和动物的关系中处于劣势,尤其是比尔,因卤莽而被狼群吃掉。
《荒野的呼唤》中的哈尔,梅西子和查尔斯与《雪虎》中的灰色海獭和美人史密斯也形成鲜明对比。杰克·伦敦将哈尔,梅西子和查尔斯这三个人描述成愚蠢而没有经验的一组人物,他们到极地淘金既不懂御犬之道、雪橇驾御之方,更不懂怎样搭起帐篷。在他们的无知和缺乏经验的粗暴使役下,巴克终因极度疲劳体力不支而倒下。他们智商和德行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完全格格不入。灰色海獭和美人史密斯却是强悍之人,即使那种对待雪虎近似残忍的强悍是杰克·伦敦所批判的。
史皮兹在《荒野的呼唤》中是一只雄猛的领头狗。它和巴克是死对头,也是巴克由家犬转变成雪橇狗的催化剂。在争夺领导权的厮杀中巴克最终战胜了史皮兹,排除了障碍成为一只出色的领头狗,朝着荒野的深处前行,进而继续它归宿于荒野的征程。列·列在《雪虎》中对雪虎的转变过程也起有相似的作用。列·列的领导权被雪虎争得,这标志着雪虎由狼转变到雪橇狗,从而逐渐与人亲近,在依附于人的被驯服过程中又前进了一步。
最后一组成对人物形象是巴克的新主人也是它最后一个主人约翰·宋顿和雪虎的第一个亲近友善的主人威登·斯各特。巴克忠于挽救它于死亡边缘的宋顿,却对荒野的呼唤心驰神往。宋顿被印第安人杀死,巴克为此复仇。然而,宋顿的死也切断了巴克和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唯一纽带。雪虎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斯各特大法官,最终被人类接纳,依附于人类的文明。
这两部小说在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置上是具有如此成对性的特点。它们的主题也是殊途同归——适者生存。不同的是,巴克遵从自己的心灵,回归于自然荒野而雪虎适应依附,皈依人类文明。
二.作品中的作家的影子
在创作《荒野的呼唤》之时(1902),伦敦正处于事业颠峰。《荒野的呼唤》字里行间都流露着青年作家的风发意气,也折射出作家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具有明显的自我指涉。伦敦在1903年12月给马歇尔·邦德的信中也承认巴克的原型来自他1898年冬天在道上结识的朋友邦德兄弟的狗——杰克,而邦德兄弟的父亲邦德法官的庄园在小说里成了米勒法官的庄园。故事中的巴克是一只“人性化”的狗,拥有许多和人,确切地说与伦敦相同的情感和品质:它懂自尊,聪明有悟性,善谋略,有想象力,喜欢做梦,感情丰富而常怀旧。显而易见,作家以人的感情去理解揣摩巴克这只动物,无不带有自己生活经历的影子和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杰克·伦敦年轻的时候在奥克兰公
共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冒险、航海、新发现等各个方面的书籍,对冒险的渴望对竞争激烈的世界的好奇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在野蛮世界里体验野蛮的生活。1894年随失业工人军一路流浪,1896年跟随淘金者到遥远的克朗代克冒险。《荒野的呼唤》实际上是对自由的畅想,杰克·伦敦的姐姐曾回忆说:“每当他试图以出卖体力赚生活,并意识到自己的体力被无情地剥削之时,他满怀憎恨,决心一定要做自己的主人。”
随着杰克·伦敦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次成功,他也逐渐涉足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也与资本家们有过接触,对“文明”社会有了完全不同于从书本中获取的理解。他在生活上选择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建造豪华游艇,购买农牧场,耗费巨资修建豪宅“狼舍”,大量花费金钱宴请宾客等。罗斯宾斯坦曾说,“令人吃惊的是,他接受了当时盛行的时髦观点: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有能力挫败来自赚钱比富的一切挑战,赚得多的同时也能花得阔绰”。
用极为近似的故事框架和相似的人物类型设置来创作《雪虎》,杰克·伦敦力图制造一个皈依文明社会的英雄形象。1904年,当《荒野的呼唤》畅销之际,杰克·伦敦在给麦克米伦公司的乔治·布来特的信中写到:“我打算将这个狗退化成狼的故事情节逆转来写,写一部关于狗被文明所驯化的小说,赋予它忠诚、友爱、高尚等诸多宜人之品质。”小说中的雪虎在归顺于人类之前,栩栩如生,是一个积极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的英雄形象。在小说的结尾,雪虎救主人于逆贼之手,的确有上述“宜人之品质”。然而,细心品味,这个圆满的结局恰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人们称它“福狼”,但英语中“blessed”也可作讥讽的反语,表示该死的,受天谴责等意。“这条译注已经给读者暗示了本书的主题。这是一部讽刺喜剧。”在小说的结尾,雪虎已经衰老了。“神们拍手欢呼,欢迎这一演出。他吃惊了,用迷惑的神情看看他们。随后他的衰弱表现出来了。他就躺下来,耳朵竖着,头歪着,看守着那小狗,…最初,他在神们的赞许声中露出了一点儿他从前的那种忸怩和尴尬。当小狗们的滑稽戏和胡闹继续下去的时候,这也就消失了,而他就半闭着眼睛,露出容忍的神色躺在太阳光里打盹。”借助雪虎的归顺,杰克·伦敦也反映了他面对现实内心深处的矛盾、无力和悲哀。太阳般光鲜的“文明”软化了一个曾经英雄无比的人物。毫无疑问,杰克·伦敦通过这一对姊妹篇的创作,即以成对性的文学创作手法来探讨自身经历和内心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矛盾的“自我指涉”的根源探究
其实,“自我指涉”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很多作家的创作中。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社会、意识形态和作家的创作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作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乃至控制,所以他的作品会不自觉地反映社会的现状,他的生活经历下意识地渗透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而杰克·伦敦的姊妹篇《荒野的呼唤》和《雪虎》素材相似,却存在相互矛盾的“自我指涉”现象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创作方式。根据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文学作品有三大功用:“在唯物主义批评中,历史和文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化、颠覆和抑制。强化象征性地指依靠于统治阶级地意识形态手段企图使自身永恒;颠覆指这一秩序被颠覆;抑制指明显的颠覆性压力被抑制。”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泄郁闷和压抑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内心追求和渴望,同时也帮助社会上同类的人缓解精神压力,读者看到小说中的人物有和自己一样的困惑和体验时,感情压力得到释放,这也起到了对颠覆力量的抑制作用。
杰克·伦敦通过这两部小说对英雄人物何去何从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设想和思考。对于那些追求美国梦而在进行艰苦劳动和个人奋斗的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成功的颠覆,也对其颠覆之心进行了同样成功的抑制。而在“自我指涉”的基础上,杰克·伦敦大胆地表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态度的矛盾。他就像是一名本色演员,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动形象地融入了这两部小说的文学创作。
纵观杰克·伦敦的一生,对自由、独立的追求与对现实生活的妥协时刻在困扰着他。然而他并不是一介懦夫;他并不害怕表现自身的困惑和迷茫。他对自己是诚实的,对他所从事的作家职业也是心怀真诚的。身为杰出而诚实的作家,处在那个意识形态及文学流派纷呈的动荡的年代,成对作品的创作为杰克·伦敦提供了一个别具特点的途径以充分表达其内心世界里不可调和的冲突。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 荒野的呼唤[M]蒋天佐,侯一麟,译.杰克·伦敦文集: 第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
[2]LONDON s from Jack London [M].Ed,King Hendricks and Irving York: Odyssey, 1965:251-254.
[3]LONDON London and His Times [M]. US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8:71.
.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8:252.
[5]SINCLAIR : A Biography of Jack London [M].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8:122.
.//Jonathan Dollimore and Alan Sinfied ed, Political Shakespear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10.
张彧,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