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伦理学 > 夏目漱石笔下的“书斋”的性格描写

夏目漱石笔下的“书斋”的性格描写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伦理学


 在夏目漱石作品中,书斋经常被提及。在分析夏目漱石作品的思想和主题时,书斋无疑是个关键词。在他的作品中,书斋不仅作为知识分子提高自身学识和修养的场所,更是他们思考和自省的场所。书斋这一封闭的内部空间结构使知识分子断绝了与他人、社会的联系,成了知识分子保存自我和逃避世俗社会的避难所。即便是如此重要的书斋,学者们也鲜有论及。本文就漱石作品中书斋对于知识分子的存在意义进行探讨。
  一
  在漱石作品中,关于书斋的描写俯拾即是。如在《心》中有以下描述:“书房里有书桌和椅子,有很多书排开漂亮的书脊,搁着玻璃在电灯下泛光。书房位于茶室檐廊尽头拐角,从房内位置来说,拥有比客厅还充分的安静。”①在此体现了知识分子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在《路边草》中,“健三回到家换好衣服,便进入自己的书斋。他始终感觉在六张席大小的书房里,有着堆积如山的事情要做。但事实上比起工作,有些必需的事情支配着他”②。这一日常习惯性描写更凸显出书斋于知识分子的重大意义。宽敞而独立的书房体现出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的优越,安静而封闭的环境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思考的内部空间。在这里,知识分子既可以苦心钻研学术,又可以任思想自由驰骋,可以说书斋为知识分子保存自我提供了空间。在漱石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多囵于封闭的书斋中,尽量远离世俗的纷扰,保持心灵的那一方净土。如在《长谷川君与我》中言及作者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态度,而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定会避开政治家、事业家,并把这归结为缺乏针砭时弊的胆量。这种对于书斋外之事的漠视,表面使书斋是知识分子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实质上却是弱者主动割断与他者联系的手段。
  书斋作为知识分子学习和思考的场所,于此知识分子们通过阅读使思想更加丰富。强大的思考力促使他们审时度势,及时地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也使他们不断反省过去。例如《路边草》中健三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过程。最初“健三因钻研学问即便孤独,他也决不认为能使鲜活的血液变得干枯”③,但渐渐地他认为“人一味地做学问,即便死了也了无生趣”④,以致后来“他时常考虑钱的问题。有时也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没把物质的富裕当作目标工作到现在”⑤。追溯其思想变化的根源,那是因为期间他时常迫使自己追忆过往,成为过去的人。这些思考都是在书斋完成的,可以说书斋是知识分子进行自我反省的内部空间。
  二
  诚然,书斋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思考的内部空间。但学识的增长、思考力的增强是否能够减少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呢?我们从漱石作品描述中得知事实不竟然。《我是猫》中的苦沙弥是个教师,从学校回来后终日躲进书斋,几乎不露面。在猫看来,主人必定是个勤奋的人,可实际上并非如此。猫曾蹑手蹑脚地窥探他的书斋,谁料主人正在午睡。有时还把口水滴落在未读完的书上。主人因为胃肠衰弱,在大量饮食后常需要摄入消化剂,之后翻开书,读过两三页便昏昏欲睡,随之把口水滴落书上,这便是他每日重复的事。《路边草》中的健三是位学者,在家时多数时间都在书斋。在静寂的时间流逝中,他始终感到焦躁不安,他很痛苦。刚留学归国的“他把从远处带来的书籍翻开,在堆积如山的西洋书籍中盘腿而坐,度过了两个星期。并且顺手拿上一本书读上两三页,因此重要的书籍总是不能整理。直到友人不忍看下去,才帮他把书整齐地堆放在书架上。知道此事的人多认为他神经衰弱”⑥。由此可见,书斋并非是知识分子心灵的绝对乐土。尽管他们试图通过躲进书斋来远离世俗社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脱离现实社会。《从此以后》的代助拒绝从事与他人联系的职业,过着高等游民的生活,但最后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整天读书、游荡的生活,去社会上找工作。《心》中的先生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整天躲在书斋里。尽管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少了外界传统道德的谴责,但读书并没有缓解他内心的压力,相反加重了先生对自己的苛责。《行人》中一郎尽管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缺乏与妻子面对面的交流,于是他只能在私人领地的书斋冥思苦想,反而加深对妻子的猜疑,加重内心的痛苦。可见书斋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并没有减少知识分子的痛苦,只不过是将其苦恼隐藏起来,内化了而已。
  诚然,尽管这些知识分子尽量避免社交,避开与他人的交往,但他们内心的烦闷与苦恼并没有因此消除。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现实条件和自身特性令他们只能在书斋内徘徊。《我是猫》中的以苦沙弥为首的知识分子既对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给予嘲笑讽刺,又因脱离实际而苦闷惆怅,于是对生活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尽管他们对现实不满,但又对明治社会的专制统治无能为力。这种矛盾造就了他们的孤独。于是这种苦闷和孤独只能在书斋中排遣。在《心》中“我”对先生的学问和思想怀有敬意,但除了“我”,并没有其他人与先生交往,对此“我”时常表示惋惜,先生则表示像他这样的人不配到社会上说三道四,丝毫无动于衷。在“我”看来,这一回答因过于谦虚,反而像是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实际上先生也不时就如今已成名人的某某老同学横加指责,于是“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这种矛盾。先生渴望进入社会生活,但内心的苛责只能让他囵于书斋。可见知识分子越是与知识打交道,自己就越陷入孤独。丰富的思考力往往使知识分子脱离现实去凭空想象与他者关系,这时他者便是自己的假想敌。一郎渴望与妻子精神上的交流,但作为精神优越者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主动向妻子敞开心扉,而是期望妻子站在与自己同样的高度思考问题。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郎选择躲进私人禁地的书斋。在那里,他胡乱猜疑着弟弟二郎与妻子的不轨行为,连自己的父母和妹妹都成了他的假想敌。这种关系与《路边草》中的健三和阿住有着相似之处。健三是位学者,在家时多数时间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在时光流逝中,他愈发孤独。阿住对丈夫的这种行为装做视而不见,健三却把这种行为看做是妻子对自己的冷淡。在阿住的内心也在深深地谴责着健三。健三精神上的优越感使他感到孤独,而他的非社交行为被亲戚看做是怪人。书斋使知识分子思考、内省,但同时也拉大了他们与常人的 距离。但当他从孤独的书斋走出来,迎接他的不是亲近的大自然,而是繁杂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健三被繁琐的日常所包围,他的日常是围绕复杂的家族关系展开的,夫妻关系、与姐姐夫妻关系、与养父母关系,与哥哥夫妻关系、与岳父的关系构成了知识分子高度密集的日常生活。而使健三唯一能够得到喘息的空间便是书斋。在那他可以任思想自由驰骋,也可以远离世俗的纷扰,得到内心的平静。可以说通过书斋,既可以远离繁杂的家族关系,又可以使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这只是内心短暂的平和。书斋犹如横亘在知识分子与他者、与外界社会之间的一堵墙。书斋作为知识分子的私人圣地,连最亲近的妻子也鲜能踏入半步。假想少了书斋的存在,使自己与家人同处在一个空间内,彼此心灵间的距离能否拉近呢?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
  既然文中的知识分子如此渴望与他者、与外界建立联系,何不走出书斋呢?《心》中先生的夫妻生活便是最好的例证。妻子是先生最深爱、最信赖的人,却不能理解自己,先生感到寂寞,经常觉得自己已切断同周围的任何联系而在这世上顾影自怜。但他为什么不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呢?在与夫人的谈话中曾问道:
  “先生干嘛老是在家看书思考,不到外面做事呢?”
  “他那人不行,讨厌出去做事。”
  “也就是看破红尘,认为做事纯属无聊了?”
  “看破不看破,我一个女人家倒不明白。不过大概不是那样子的,恐怕还是想干点什么,但就是不成。所以怪可怜的。”⑦
  尽管这是一段妻子对先生出世的理解,但从上面的对话不难看出先生的心境是随着书斋的位置而变化的。如果说书斋内是封闭的自我空间,那么书斋的外部空间则是外界现实世界。走出书斋后的知识分子又将面临怎样的生存环境呢?夏目漱石不同时期的作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层进式的解析。较之前期作品,其后期作品趋于内向地发展,因此知识分子更需要书斋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对人生、对内心进行反思。在早期作品中,主人公多通过大自然等外界开阔的空间结构来调和自己的内心。《旅宿》中画家通过旅行来远离尘世的喧嚣,达到平和内心的目的。《门》中的宗助和阿米为了逃避世俗的苛责,来到偏远的地方过着平静的生活。《行人》中的一郎虽然面临入教、死亡、发狂三条道路,但最终通过旅行试图暂时缓解内心的苦闷和压力。但上述手段只能使他们更远离现实世界,并不能真正地从孤独中摆脱。《心》中的先生更是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与后期三部作品不同,《路边草》的健三从孤独的书斋走出来,走进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之中。
  走出书房的健三并没有一头扎进日常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人生历练,非但没有被亲属同化,反而对周围人的行为给予理解。尽管他对缺乏教养的姐姐阿夏反感,鄙视凡事为自己打算的比田,更憎恶贪婪的养父母,但他却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当周遭的人对他整天闷在书斋,避免与外界来往的行为表示不解时,当他被亲属认为是孤傲的怪人时,他解释为受教育的差异使然。当然健三对家人的理解,是受到义理人情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但主要是因空间转化带来的对他者视角转变。即从书斋这一内部空间向现实生活外部空间的过渡,导致对他者绝对化的视点向相对化的转变。尽管健三返回现实世界依然蔑视周围的人,但这与在书斋中蔑视他人截然不同。封闭在书斋中,尽管怎样蔑视他者,但没有具体的现实对象,就不能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对他者的蔑视是单方面,绝对行得通的,具有绝对性。但回到现实世界面对具体的对象时,就会产生与他者的摩擦与不和。因对方的反抗,知识分子抑或加重对对方的不满,抑或重新反省自己。这样就可能与对方站在平等的位置来看待他者。把他者作为相对的镜子,折射出自己,重新发现自我。如在健三看来“可怜哥哥就是可怜自己”,对姐姐不断向自己寻求帮助感到厌恶,但看到卧病在床的姐姐时,竟也觉得自己缺乏人情味。当穷困潦倒的岳父低头求助时,健三开始把自己置于同样的境遇中想象。尽管作为知识分子的健三把他者放置同一平面思考,尽量体谅他人,但知识分子的自我本位并没有解体,还是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与他者的关系。当伦理或思想的优越者与被蔑视的人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尽管碍于义理人情等传统观念的桎梏,做出些许行为上的让步,但内心仍坚持其引以为傲的思想。这种行为与思想的不协调加深了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烦恼。
  书斋作为知识分子存在的场所,它是提高学识和修养的场所,更为知识分子思考和自省提供了空间。由于囵于狭小的内部空间,割断了与他者、外界的联系。不仅如此,生活在密闭空间的知识分子由于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导致他们往往把现实生活中的对象幻想成假想敌,这样与他者的关系更加紧张。相反从书斋走出来,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他者。在外部现实世界中,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他者,就使得视角更加相对化、客观化。如此,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才能得以缓解。
  注释:
  ①夏目漱石.《心》.新潮社,1997年,第42页.
  ②夏目漱石.《路边草》.岩波文库,1966年,第295页.
  ③同上,第296页.
  ④同上,第371页.
  ⑤同上,第453页.
  ⑥同上,第295、296页.
  ⑦夏目漱石.心.新潮社,1997年,第31页.
  参考文献:
  [1]江藤淳.夏目漱石.新潮文库,1964年.
  [2]前田爱.都市空间中的文学.筑摩书房,1988年.
  [3]夏目漱石.长谷川君与我.夏目漱石全集10.筑摩书房,1988年.
  [4]三好行雄.夏目漱石事典.学灯社,1990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nlixue/7841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