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伦理学 > 《印度之行》的文学评论

《印度之行》的文学评论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伦理学


  一、《印度之行》概述
  福斯特被公认为20世纪初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也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印度之行》描述了两位英国女士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猎奇之旅,其故事背景是19世纪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作者在本部作品中从多个视角描写了当地复杂的关系,包括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殖民统治者与本土印度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印度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描写,作者还以两位英国女士的视角描画了印度的自然、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其所刻画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赋予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鲜明的人物特点。这其中既有来自英国的作为统治阶层的英国人,也有印度本土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人。作为被征服的印度人,虽然生于长于印度,却被来自遥远欧洲的大英帝国所统治,这些印度人表现出对自己祖国,自己身份的热爱,又表现出对殖民统治者的顺从依附。而远离自己祖国来到印度的英国人,既受到东方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对印度和印度人充满鄙夷和蔑视,又在欧洲人文思潮的影响下,试图以同情、博爱的精神与印度人交往。小说中刻画的这些人物处处充满矛盾,这正是福斯特殖民与反殖民意识矛盾的体现。
  该小说是一部以英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由于其所具有的国际性题材及其特殊的写作背景,成为2013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评论界对《印度之行》的评论多集中于作者的人文思想,文化交融,创作技巧等方面,很少有评论涉及作品的政治意识——殖民主义及反殖民主义意识,因此,本论文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表现出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性。目前,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运用该理论将对更深层挖掘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积极影响。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
  20 世纪70年代末, 以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为标志, 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萨义德以他的《东方学》一书拉开了后殖民主义的序幕, 也开创了立足于中心和边缘的结构来解释西方和东方的关系, 并进一步通过这一解释揭露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先河。“东方学”始终把东方作为西方的“他者”来研究, 作为西方的边缘来研究, “东方学”不断把东方作为一种边缘性存在, 不断证实西方的中心位置。
  后殖民研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霍米·芭芭认为被统治者使用两种视角来观察世界,统治者的视角和被统治者她或他的视角。芭芭对后殖民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是认为在殖民统治地,被统治者常常具有双重人格。
  “后殖民性”是后殖民地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该特征主要表现为这些作品想要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但又无法实现彻底摆脱,因此这些作家试图用混杂,重述或歧异等策略颠覆占统治地位的帝国话语,这些策略的使用使得后殖民地文学作品有着反殖民主义或新殖民主义倾向。在早期以殖民地为题材的作品中,这一倾向表现为作家们费尽笔墨展现殖民地“落后”“原始” “未开化”的异域风景,并表现出对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此同时,他们又“顺理成章”地表现出主子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三、福斯特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性
  在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上述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通过对印度人民生活环境,自然风光及语言的描述体现了福斯特对印度人民的同情。同时,其所运用的语言也表现出他作为宗主国英国公民的优越感。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在景色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及不同身份人物运用话语的差异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既具有反殖民意识又不排斥殖民主义倾向的矛盾性。
  首先,在景物描写上福斯特具有矛盾性。在小说开篇对故事主要发生地的描述,就表现出福斯特对印度及印度人的偏见。作者将其主观意识加于其描述语言当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肮脏混乱的印度小镇—— 钱德拉波尔。小镇像“一个肿瘤”或“一个无法摧毁的低等生物”。那些走在街上的居民好似挪动着的泥土, “眼见得一切都显得那样单调,低下”。作者对印度的鄙夷和偏见从这些描述性语言中可见一斑。当然,为了表明作为统治阶级的英国的优越感,作者用“花园之城”来比喻坐落在小镇里的英国人居住区。这两段对印度人民和宗主国英国人居住区的感情色彩浓烈的描述,一方面体现了福斯特将殖民统治者英国人理所应当地置于高等人的位置,而将被殖民统治的印度人方至于低贱的生存环境中,有意识地使英国的殖民统治合法化,即将殖民主义合理化。另一方面,此种描述也突现了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的伤害及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表现了福斯特反殖民统治的一面。
  其次,福斯特殖民主义意识和反殖民思想的矛盾性也体现在其对人物的刻画上。阿齐兹是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他正直、善良、热情,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信奉自己的宗教。当一个白人女人冒犯了他们所崇敬的伊斯兰教圣地清真寺时,他是多么的愤怒,当他受到诬陷后,他拒绝再同任何英国人交往。阿齐兹对英国殖民统治者充满厌恶,常常发出:“必须从英国撒下的网中逃脱出来” 的民族主义情绪。借此福斯特从印度人的视角批评了英国人的腐败殖民统治,从而表达出他反殖民统治的一面。可是福斯特在对阿齐兹的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又展现出阿齐兹卑躬屈膝的一面,体现了所谓的殖民地人民固有的劣根性,进而将福斯特殖民主义意识隐晦地呈现出来。如在小说开局,阿齐兹在和他的印度朋友聚会时突然收到了一张便条,要他去他的顶头上司卡伦德少校的家,这时,他的朋友提醒他刷了牙再去,可阿齐兹反驳道:“如果非刷牙不可,我就不去了。我是印度人,嚼槟榔是印度人的习惯。医务长官也不能取消我们的习惯。” 虽然在他的印度朋友面前表现得如此高傲,可是中途他却将他的自行车推到一个朋友家里,并且“费时刷了牙”。当他赶到时,少校却已外出且未留口信,而当卡伦德少校夫人和另一位女士一声不问坐上了阿齐兹租来的 马车准备去俱乐部时,阿齐兹则说“马车尽管随便使用,不必客气”的话。这两个场景下,阿齐兹的表现是如此的矛盾,在印度朋友面前,阿齐兹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而在英国人面前,他则一味地卑躬屈膝。作为殖民统治地的人民,阿齐兹对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而与此同时,他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民族被外邦统治的民族自卑感。例如:阿齐兹的英国朋友菲尔丁在他生病期间来看望他,而他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窘迫的居住环境和自己那些地位低下的印度朋友。他还告诫菲尔丁:“不管在什么方面都要格外小心,在这个该死的国家不论你说什么或做什么,总是有嫉妒的家伙在盯着你。”当阿齐兹提出要为两位英国女士安排一次游览马拉巴山的活动,福斯特却是这样评价阿齐兹的热情好客:“一个地位卑贱的印度青年能有机会对另一个国家的来访者献殷勤,这是所有的印度人都渴望去做的”。
 上述对阿齐兹的描述展现了英国长期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他们在这种他国的长期殖民统治下变得麻木而又自卑,他们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国家被何人统治,对如何被统治毫不关心,变得毫无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
  福斯特在小说中也有许多对英国人形象的描述。他在小说中刻画了两位生动的人物,分别可以作为强烈的殖民意识与和他一样具有殖民与反殖民矛盾于一身代言人,他们分别是治安法官希斯勒普和具有人文思想的菲尔丁。作为殖民统治者代表的希斯勒普,受到东方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充满了民族优越感,认为自己到印度是“为了用强权控制这个破破烂烂的国家”。摆出一副上帝的姿态。警察局长认为生活在纬度30度以南气候炎热地区的印度人都是罪犯。医院院长的妻子甚至说,对待印度人的态度就是让他们死去。英国殖民统治者不仅拒绝与印度人交往,而且对新来的英国人实行殖民意识的同化。福斯特在小说中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殖民主义意识和种族主义思想和行为进行较为详尽地描绘和严厉地批评。然而,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福斯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人文主义者不自觉地认同殖民统治者的观点,“看到”英、印之间的种族差异。
  菲尔丁是福斯特刻画的正面的英国人形象。他被认为是福斯特的代言人。他才华出众,富有同情心,有民主思想,是个笃信教育事业的学者。他没有种族偏见,崇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他深信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使处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互相了解,融合成一家人。他与印度医生阿齐兹之间建立起了真诚的友情,在阿齐兹受审期间,他公开站在印度人一边,为洗清阿齐兹“莫须有”的罪行而奔波。作为福斯特的代言人,对菲尔丁的这方面刻画展现了福斯特同情印度人民,并有意与印度人民成为朋友的反殖民统治的意识。然而,在关于英国占领印度是否是为英国本身利益这个问题上,他这样说道:“关于公平不公平的问题,我对你们简直无话可说。” 即使在和印度人民共经风雨的时候,菲尔丁也十分清醒他和印度人之间有一条很深的鸿沟。作为福斯特的代言人,菲尔丁的所感所受也正是福斯特自己对殖民主义意识的反思。对菲尔丁这个人物的刻画再次向读者展现了福斯特在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这个问题上的矛盾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福斯特在支持殖民主义还是反对殖民主义这个问题上确实具有矛盾性。作为一个在西方社会文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作家,福斯特既意识到了殖民主义对印度人民的伤害,并对印度人民深表同情,但同时也难以根除其固有的殖民意识和种族优越感。
  参考文献:
  [1]Forster E.M. A passage to India [M].杨自俭,邵翠英,译.合肥:安徽出版社,1990.
  [2]Jameson, Political Unconscious[M].Cornell Uni
  versity Press,1981.
  [3]候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张中载.《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话语[J].外国文学,2000,(3).
  [5]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nlixue/7842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