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学
几千年来,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的矛盾多发期,如何使新农村更加和谐、稳定,一直是各地在探索的一个问题。石璜镇结合弘扬孝文化建设,启动了乡风评议活动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从中带有普遍性的一些问题值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思考与探索。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石璜镇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设计载体,在前几年启动了乡风评议活动试点工作,注重乡风评议活动的实效性,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取得了积极效果。
1、乡风评议虚功实做。在试点村根据实际开展教育活动,将“八荣入耻”内容制成精美的牌子,摆在村里的醒目位置,利用黑板报定期宣传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要求,举办“知荣辱、树新风”的专题讲座;制作了“八荣八耻”拍手歌等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发给村民,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使农村群众明辨荣辱、是非、美丑、善恶,认识不良习惯、习气、风俗的危害,增强村民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村“两委”、老年协会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会,由群众推荐、村委会选聘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威信较高、说理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担任评议员,通过定期或根据需要组织开展活动,结合当前赌博风、奢侈风、迷信风有所蔓延的实际,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树正气,努力形成知荣辱、树新风的良好环境。
2、农民素质整体提升。要想促进乡风文明,必须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整合农广校、农技校、远程教育等现有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方位、多领域地提高农民务工技能和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智力支持。截止目前,已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五期200多人次,有组织转移劳动力100多人,组织文化下乡活动10多次,向农民赠送资料、书籍2000多册。通过这一系列培训活动,全镇农民整体素质有了较快提高。
3、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大力鼓励业余文艺团体,以身边的先进人物为创作原型,认真创作出文艺小品,大力宣传“我身边的文明榜样”新风尚。同时,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采取演讲、相声和街头宣传等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和秧歌、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成遵守道德礼仪的氛围。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二、弘扬孝文化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献爱心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有关调查显示,45.3%的老人与儿女分居,其中三餐不保的占5%;67%的人小病吃不起药,86%的人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8%的人精神状态良好,22%的人精神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电视或者聊天。调查还发现,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其中在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后,因儿女的嫌弃和拒绝被迫独居的比例很高。在农村看到的普遍情况是,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住的最简陋是老人,在地里干活、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人。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救济对象,只是因为儿女不尽孝,他们才成了“三不管”,其生活境况甚至不如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
究其原因有三点:
1、孝德观念淡化。农村中青年农民对上一辈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淡化。认为尽孝就是父母没饿着的思想观念较普遍。有的自己没致富竟然怨父母;有的把赡养年迈家庭老人视为额外负担。专家认为,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对下一代孝文化教育的缺失,更引发孝文化的断层危机。尽孝固然需要钱,但更重要的是凭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应改善,但老人更渴望精神上的抚慰。
2、宣传教育弱化。与物质文明发展的强劲势头相比,一些农村对传统道德的宣传和倡导明显是滞后的。现在很多农民因经济拮据而精神苦闷,因传统道德的丧失而失去了精神信仰。农村的孝德教育也几乎是空白。在走访中很少见到利用黑板报、标语等宣传工具进行孝德教育宣传。另外,农村老人的儿女不孝突出表现在儿媳妇身上。
3、约束机制虚化。孝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面不大、覆盖面不广,目前还没有一套对重孝、行孝的优秀典型代表进行激励的机制,鼓励的力度不大。谁家儿女不孝或虐待老人基本上没人管没人问。怕得罪人的心理,表现在各种村级组织和村规民约对那些不孝的村民没有丝毫的约束力。“孝心”有好报,“孝子”得“善待”,“好人占多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三、建设孝文化的对策措施
弘扬孝文化,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大力弘扬倡导孝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德政工程来抓。在思想上重视孝文化,在工作上推进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文化。
1、加强领导,形成凝聚力。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协调、指导各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及各项活动开展;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乡风文明建设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2、加深宣传,形成亲和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文学作品的作用,宣传社会上涌现的各类孝德典型。以好的作品鼓舞人,以好的行为引导人,逐渐形成好的社会氛围。农村要把“孝道”的宣传列入经常性内容,通过村阅报栏、民间风俗等与群众相贴近的形式进行宣传,使这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教育部门要编写乡土教材,把孝亲敬老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开孝德课、行孝德事,定期开展为老人洗一次脚、梳一次头等感恩活动,每年组织评选校园十大孝星、孝亲敬老标兵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使孝德文化进家庭,进学校。文化部门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的理念,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引导群众主动挖掘、保护和开发民间传统的孝
文化,组织演出表演孝文化的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
3、加大督查,形成约束力。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管、相关部门主抓、全社会配合”的齐抓共管、与时俱进的好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真正发挥规章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建立健全督查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乡风文明建设落实情况进行巡查、指导,经常性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阶段性评估和督查。充分发挥农村老人协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组织在监督、协调子女尽孝方面的作用,及时裁处因子女不孝而产生的纠纷,化解一些矛盾,以此作为维权执法的一个补充。在新农村组织建设中,把“孝道”作为一项衡量标准,明确提出不孝敬老人者不能担任村级干部,不能入党,并把是否孝敬父母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使“孝道”时时处处渗透,真正让孝道弘扬成为新农村进一步走向文明化的标志。
参考文献:
[1]何国英.嵊州市构建和谐文化的实践与思考.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
[2]金才汉.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嵊州市石璜镇文化站)
上一篇:浅议农村孝文化的发展